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伪之分     
在儒学发展的历史上,一般认为苟子是所谓的“性恶”论者,以与倡导“性善”论的另一位先秦儒学大师孟子相区别。然而事实上,苟子的人性论,不只是提倡所谓的“性恶论”,它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他的人性论,是由一系列命题构成的人性论思想体系,其中心思想就是苟子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样的论述,这是苟子论述其人性论思想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2.
苟子把“礼”看成是国家的根本,如他反复说“国之命在礼”。他认为崇尚礼仪,国家就会保持一个正常的状态,否则就不会得到安定,而制定礼仪制度的目的就是用来作为保障国家的安定。这是“礼”最为核心的内容与本质,也正是儒家常常讲的“礼以别异”。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射”既是一种“兵”,也是一种“礼”。“礼”是“兵”、“艺”和“仁”三合一的境界。中国的“射”礼传到日本,演化为一种单纯的“艺”,一种“禅”艺。德国哲学家奥·根·赫立拉尔到日本修炼这种弓艺多年,最终体会到弓道的目标并非竞技射击而是精神射击。他把自己的体悟写成《弓和禅》一书,让人们完整地体会这种弓艺修炼过程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4.
千百年来.红白喜事已经成为我国民间最重要的古老风俗.不论谁家婚丧嫁娶.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要凑份子随礼.或送去祝福.或寄托哀思。中国是个最讲究人情世故的国度.自古就崇尚礼仪.而且还必须有来有往,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生活在这个“礼仪之邦”的人们,自然也都奉行“彬彬有礼”的古训,只要是碰上亲戚朋友有红白喜事的时候,都少不了意思意思,也表示一下自己是个讲“礼”的人,要是因喜事请了你,而你的“礼”没有到的话,人家会觉得比被你“非礼”了还难受。因为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之中,所以延续“送礼金”、“包红包”的习俗成为彼此间不言而喻的礼尚往来,虽然“囊中羞涩”,  相似文献   

5.
天行有常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自然界是如何运行变化的?对于这样一些哲学上的根本性问题,苟子做出了唯物主义的回答,提出了“天行有常”的命题,成为他阐述天人关系思想的理论前提。苟子的“天行有常”,强调了天的自然本性及其自身具有的客观的运行变化的规律与法则。  相似文献   

6.
王齐国 《中国品牌》2013,(3):98-100
“仁、义、礼”的统一,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他思想的主要特色。“仁、义、礼”紧密结合,牢不可分。“仁”离不开“义”,“义”离不开“仁”,“仁”和“义”的贯彻,又离不开“礼”。“仁”是一种慈爱的精神,推行慈爱必须以“义”为前提;“义”是一种适度的原则,保持这种适度原则必须具有仁慈的精神。而“礼”就是仁慈精神和适度原则的具体规定。其中关系,唇齿相依,缺一不可。那么,作为品牌领袖,何以为“仁”呢?  相似文献   

7.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13(5):30-31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老子》第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个“和”字就概括了万物依存的关系。《论语》:“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在这里,“和”不仅是礼之所用,也是为政之道,秩序之美。《礼记·中庸》以“和”为“天下之达道”,能“和”则四通八达,无往不利。达到“中和”,则天地得正,万物得育,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说,“社会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到“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文明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化性起伪     
苟子讲人性,提出“别性伪”,“分善恶”,认为人性天生本来就是恶的,顺着人的本性,“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这就是“恶”;所谓的善是加工改造的结果,即“伪”,在他看来,只有经过“师法之化”与“礼义之道”,或者在别的地方他所说的“礼义法度”约束与矫治,人性才能走向善。然而无论是“师法之化”,还是“礼义之道”,或者“礼义法度”,在苟子看来,这些东西都不是人的本性之中所固有的,而是“化性起伪”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汉唐之际“心丧礼”虽作为普遍存在的一种学礼制度,但未纳入国家正式礼典,且长期存有异议,其内容较为集中地反映出集权礼乐型国家政体是以“师”即教育作为重要纽带方得以成就的事实。“心丧礼”的实质是明确“师”介于君权与父权之间的特殊社会角色,并强调其对个人、社会及国家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天生人成     
所谓“天生人成”,是苟子在处理天人关系时提出的又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其核心是强调天人之间的和谐协调与相互配合,这是他对于“明于天人之分”观念的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利足以生民     
王志跃 《三联竞争力》2008,79(10):70-70
人的物质欲望与满足这些欲望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的合理性,把人民对于物质欲望的追求看做是人的本性,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人的物质欲望不是都能够得到满足的,苟子主张通过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由此来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望,就是所谓的“利足以生民”。  相似文献   

12.
销售的本质是目的在于交换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过程,这一过程和它的结果最终取决于对客户——人的相关认知、心理和行为。销售是对人的销售,销售的流程应该考虑对人的分析、考虑对人的感知。感官营销是指企业经营者在市场营销中,利用人体感官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与嗅觉.开展以“色”悦人、以“声”动人、以“味”诱人、以“情”感人的体验式情景销售,其诉求目标是创造知觉体验的感觉。  相似文献   

13.
群居和一     
对于“群居和一”的论述,是苟子社会思想观念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接着他关于“明分使群”思想而来的,是对“明分使群”思想的进一步的发展,而着重于对“使群”观念的阐发,其核心在于,苟子认为,所谓的“使群”,就是由人形成的社会群体,要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4.
"礼"于儒家文化思想是处于重要地位的,礼之于仁是表与里的关系,有仁爱之心的礼对于贵州省干部在廉政修身上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帮助贵州省干部修身养性,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15.
“履”为“小畜”卦之后,《易经》六十四卦之第十卦。《序卦传》:“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礼。履者,礼也。”“履”卦辞日:“履,履虎尾,不旺人,亨。”释“履”卦辞:该卦象征跟在老虎后面行走,被踩了尾巴的老虎只是回头看看,并未撕咬这个粗心之人,这真是亨通顺利的幸事。  相似文献   

16.
张晓 《消费导刊》2012,(9):70-70
文章认为,“以人为中心”,从党的执政角度,它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党的宗旨,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理念,容易形成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导致人对自然的主宰,带来环境的严重破坏,有悸于科学发展,应确立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7.
臧萌  常伟 《中国物价》2011,(5):39-42
本文对于近期“抢盐潮”进行了研究。文章“抢盐潮”属于集体非理性行为。文章从信息不对称、“羊群效应”与信息传播角度讨论了“抢盐潮”行为的成因与扩散,并就如何抑制“抢盐潮”类型的爆发型价格异常波动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蒋军 《销售与管理》2010,(3):114-115
销售过程中,其中有一类人认为销售人员主要应该做到:勤奋、专业、诚信、谨慎、巧妙、和谐等等诸如此类,大致就会获得“成功”,可称之为“学院派”;还有一类,大讲“精神”胜利,彷佛只要有那一口气,把自己激励成为“超人”,自然就会“精神胜利”,就会搞定一切,可称之为“精神学派”吧。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国家。传统儒商可视为我国早期企业家的雏形。他们的经营活动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指导,赢得了顾客和市场。“人们把日本、台湾、韩国、香港所在的东亚地区称为‘儒家文化圈’,认为儒家伦理从根本上造就了东亚经济奇迹.成为东亚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源头活水。”从现代市场营销学角度去诠释,就会发现,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不仅是伦理道德,也是营销道德。  相似文献   

20.
毛皓 《浙商》2011,(15):98-98
作家阿城讲:“文化”是何物?乃是相对“武化”而生的,文武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文”乃是有规划有预计之意,“武”则是不讲规则,力强者胜,而“化”则等同于模式,乃是方方面面、一转百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