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耕地保有量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耕地需求量预测是确定耕地保有量的重要依据。以陕西省为例,提出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通过选取标准耕地,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运用传统方法和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对2020年陕西省耕地需求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传统方法预测中,只需保持现有耕地总量不变即能满足规划期末区域内粮食的需求;运用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时,陕西省现有标准耕地数量小于标准耕地需求量,需要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才能确保区域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
基于粮食安全概念,文章阐述了区域粮食生产安全的内涵。根据研究区域(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15年来的统计数据,即耕地变化情况、人口情况、粮食产量等,文章分析了研究区域的粮食安全现状,并根据实际情况与基础数据,建立针对研究区域的粮食生产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分析数学模型,定量分析研究区域粮食生产的安全情况,结果表明:处于喀斯特山区的广西大化县粮食生产安全指数只有0.52,喀斯特脆弱环境对区域的粮食生产安全有显著影响,就此文章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3.
《现代乡镇》2008,(12):37-37
严重依赖外地粮源的广州市,将从明年起扩大粮食风险基金规模,增加粮油储备量,以提高抵御粮食风险能力。广州市发改委介绍,广州作为人口超千万的城市,粮食自给率不足10%,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广州  相似文献   

4.
粮农增收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和粮农增收是中央政府、专家学者们关注的两个重大现实问题。但是解决这两个问题却会陷入一个两难选择境地。确保粮食安全会影响粮农增收,促进粮农稳定增收又会影响粮食安全。文章认为,这个两难选择根源于粮食生产的社会效益与个人经济效益、宏观经济目标与微观经济要求、产区提供粮食安全与销区享受粮食安全、粮食产区的生产义务与国家扶持义务之间的矛盾。要解决粮食问题内生的这些矛盾,必须从大政策、大粮食、大市场、大战略、大安全的角度综合解决。  相似文献   

5.
王晓君  何龙娟  王国刚 《改革》2022,(12):66-77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地缘冲突、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导致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并对中国粮食安全产生传导效应,带来了不少风险和挑战。在中国粮食自给率和种植效益持续下滑、产需错配结构性矛盾深化、区域产销失衡等不利形势下,中国利用外部粮源的风险加剧,导致国内农资价格上涨,对国内粮价稳定构成挑战。在此背景下,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必须坚守底线、拓宽渠道、立足国内、突破国际制约,增强粮食系统韧性。建议尽快实施饲料粮发展战略、国家战略性粮食安全力量建设战略、生物育种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战略、水土资源“长牙齿”的强管控战略、国家粮食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战略,并从拓展粮食产量发展潜力、优化调整粮食结构和区域布局、促进粮食“三量齐升”、推动“三个突出”扶持生产政策、完善粮食生产奖励和财政奖补机制等方面制定“大国粮策”。  相似文献   

6.
中央提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针对新世纪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稳定和保持国内粮食供需平衡.实现合理限度粮食自给率.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所做出的战略决策。但要达到这个目的,依然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难.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崔增团 《发展》2013,(10):25+29-25,29
一、提升耕地质量建设意义重大(一)提升耕地质量是确保甘肃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措施目前,甘肃耕地面积5254.51万亩(2011年底统计面积),是全国的2.99%,而粮食产量是全国水平的1.78%。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极不匹配。在未来15~20年,甘肃庞大人口基数和新增人口仍会使粮食消费维持较高的水平,加之饲料和工业用粮的增加,粮食需求将刚性增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态和交通建设不断推进,耕地将持续减少。  相似文献   

8.
王慧娟  胡今 《辽宁经济》2009,(12):34-35
农业产业结构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各业内部质与量的比例关系。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优化农业生产资源要素的配置,提高经济效益,迎接中国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面临世界粮食危机和我国余粮下降,农业基础不很稳固,三农问题仍很突出的形势,研究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问题,对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疆土地资源丰富,具备建设西北商品粮区域基地、国家级商品粮战略接替区的基础条件。确保新疆粮食生产上两个新台阶,要在恢复和提高现有耕地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开发新的粮田,要正确处理高价值作物与粮食争地的关系,正确处理优质口粮与专用饲料粮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耕地非农化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耕地被非农建设挤占的动态演变过程,也就是耕地的非农占用,但同时耕地非农化的速度必须与我国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农民就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相协调。否则,耕地非农化速度的加快将导致我国的人地矛盾不断尖锐,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指出耕地保护专项规划的核心工作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依据舒城县人口发展对食物的持续需求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必要的建设占用耕地为标准,对舒城县2003年至2020年耕地保护目标及措施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舒城县在未来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刘慧  张红丽 《乡镇经济》2009,25(12):98-100,104
由于干旱区生态安全问题的独特性,绿洲进行生态农业开发具有特殊意义。绿洲生态农业开发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更是保障干旱区生态安全,实现绿洲经济高效和干旱区生态安全双赢目标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等学科理论和思维出发,就绿洲生态农业开发与干旱区生态安全对立统一关系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承包地的调整变动困扰着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和"三权分置"的完善,调整的根据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基于生存保障公平地获得承包地的观念和机制、成员享有要求集体分配土地的民事权利即包地权的理论,以及农民集体应当拥有调地权能的主张。本文认为,均分土地保障生存的观念和机制等已不能适应当下的治理格局和法治背景;包地权不是民法上的权利,而应当是宪法性权利;承包经营权应当立足农业市场化、规模化、现代化来进行定位和保护,农民集体不应调整已发包给农户的土地,农户的土地经营权不应被扰动。  相似文献   

14.
刘明国 《改革》2007,(9):20-25
从现阶段粮食供求的动态趋势来看,我国粮食呈现出不能自给的基本走势。有效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应采取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其中又有两个难题必须注意:一是构建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足够补贴机制,二是构建可持续的公共财力高效率使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胡亭亭 《乡镇经济》2009,25(12):53-56
安徽是农业大省,如果出现粮食安全问题,不仅会给安徽省的社会稳定带来重大影响,同时也会对全国的粮食供应造成不利影响。文章认为影响安徽省粮食安全的是耕地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和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等四个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与无限的土地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土地问题,尤其是耕地问题,已经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整个社会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必将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作为人口众多的大国,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耕地保护,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保持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安徽省池州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以生态村综合建设为主,在实现农村城市化水平极大提高的同时,通过综合开发、整理、复垦土地实现了耕地数量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7.
江沿 《特区经济》2009,(2):84-86
荷兰是农业自然禀赋较差的国家:依人均耕地论,是世界上最稀缺的国家;依土壤结构论,国土多沙壤地,不适宜传统的大田作物生长;依光照条件论,阳光稍有眷顾,不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但荷兰却创造出农产品净出口额和人均出口创汇等多项世界第一,是公认的农业大国。本文围绕"少"与"多"、"弊"与"利"、"进"与"出"、"舍"与"得"、"走"与"留"五个对立统一关系展开分析,试图从哲学视角探寻荷兰农业成功的深层原因,为在农业自然禀赋方面与荷兰相近的长三角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erforms a plot-leve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land rental market participation and off-farm employment on land investment, input use, and rice yields for 215 plots cultivated by 52 households in three villages in Northeast Jiangxi Province. Our findings show that households that rent extra land are relatively more productive, but contradict results of earlier studies which found that tenure status of plots affects the level of land investments. We further find that off-farm employment doe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rice yields. This result contradicts those of earlier studies which found that the negative lost-labor effect of off-farm employment dominates the positive income effect. Another novel finding is that people working locally off-farm tend to switch from green manure planting towards the use of organic manure on their rice plots. We conclude that policies that will further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rental markets, which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can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higher rice production in Southeast China. Another implication of our results is that worries about the negative impact that the continuously growing off-farm employment may have on China's goal to remain self-sufficient in grain production are less relevant at the moment for the region examined in our study.  相似文献   

19.
蒙静  赵宏志 《科技和产业》2023,23(21):208-214
广西滨海是西部陆海主通道的出海口,研究其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以广西海岸带1990—2020年共6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当量价值评价法、市场价格法等方法,分析研究区近3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土地变化以耕地、基塘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减为主;其生态系统服务以调节服务功能为主,占比约70%;基塘是当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区ESV变化受主要变化地类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0.
Urban agriculture is considered a grassroots solution to food security in Africa. Research consistently supports this belief, and in South Africa urban agriculture is promoted by national and local government. One city supporting urban agriculture is Cape Town, the only South African city with an urban agriculture policy. Although many questions remain regard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NGO)-supported urban agriculture projects in Cape Town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food security, this study argues that one must look beyond economics and the physical benefits of urban agriculture to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benefits. By capturing the lived experiences of cultivators on the Cape Flats in Cape Town, the study shows that urban agriculture not only contributes to food security but builds social capital, which improves livelihood strategie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This is especially the case where urban agriculture projects are facilitated by NGOs that fund, train and oversee cultivators in these impoverished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