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率政策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利率完全放开以后,也可能伴随一系列利率改革风险,对货币政策形成负面冲击。因此,应健全中央银行宏观间接调控机制,防范利率改革风险,保障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负利率与通胀预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长期来看,无论是根据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还是根据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央行都不可能专门针对负利率而频繁调整基准利率实际利率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剔除了物价上涨因素后计算出来的真实利率,标准的计算公式为: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如果实际利率为负,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负利率。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商业银行“惜贷”行为和企业贷款行为中的“道德风险”,使得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面临困境,影响了近几年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的涌入将使我国直接面对大规模金融创新,这会使传统的货币供应量指标不能准确衡量经济运行状况的问题更加严重。因此,我们必须对货币供应量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国家货币政策中将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5.
6.
7.
王煜 《中国金融》2001,(7):29-32
一、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现状  改革开放前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 :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企业 ,基本上没有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 ,传导过程简单直接 ,从政策手段直接到最终目标。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 ,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和金融机构的发展 ,货币政策形成“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的传导体系 ,货币市场尚未完全进入传导过程。进入 90年代以后 ,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化 ,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 ,初步形成“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的传导体系 ,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通讯、网络等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网络金融已成为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的趋势,金融业的支付和结算技术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信用卡、借记卡、IC卡、电子支票等各种形式的电子货币应运而生.电子货币的产生与发展,使传统的货币理论出现新的变化,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面临挑战,给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金融创新的角度研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1998年以前的货币政策的实践来看,金融创新对各国中央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产生强烈的冲击,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日趋弱化,同时,本文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创新对我国1998年以来货币政策的效果的冲击是稀薄的,货币供应量与产出之间仍具有稳定的相关关系。总之,金融创新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逐渐趋于下降,如何削弱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击成为各国中央银行面临的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伯南克货币政策主张及其影响-分析与预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伯南克已于2006年2月1日接替格林斯潘担任了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主席。本文分析伯南克的货币政策主张特征,比较这些主张与格林斯潘和其任内联储货币政策主张、决策风格的异同,并据此预期伯南克货币政策主张及其对联储货币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1997年以来,为了启动投资和消费,使宏观经济运行尽快进入景气状态,中央银行实施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如连续七次降低存贷款利率、调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灵活出台窗口指导政策,扩大再贴现和中央银行再贷款规模等。但经济系统对这些货币政策措施的反应比较平淡,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民间投资和消费没有得到有效地启动,经济增长仍然缺乏持续的推动力。是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还是货币政策的效力下降?本文将运用现代时间序列分析技术、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进行定量化的实证分析。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很多,这里我们将主要研究利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和财政收支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货币供应量变动引起公众收入预期和价格预期的同方向变化;名义利率变动引起公众收入预期的反方向变化,对公众价格预期的影响很微弱.对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预期波动,央行货币政策的响应是迅速的.针对当前的经济下滑,货币政策应采取适度凋低名义利率、继续稳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有利于提振公众收入预期,并防止公众高价格预期;应以宽松货币政策为辅,积极财政政策为主.  相似文献   

13.
<正>以LPR为核心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MLF,它在货币政策中具有量和价两个方面的影响利率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商业银行风险定价的能力,理顺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渠道,改善金融供给和配置的效率。为此,中央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着力培育基准利率体系,以此推进传统的数量型货币政策框架向以利率为核心的价格型政策框架转变。其中,贷款基础利率的建设,就是中央银行的诸多努力之一。  相似文献   

14.
2003年中国货币政策可谓好戏连台,从年初开始闹得沸沸扬扬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到年中掀起轩然大波的“121”房贷政策,然后再到下半年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准备金率调整,最后在年底又悄然推动利率市场化,无不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稳健货币政策的实践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以治理通货紧缩为主要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与此同时,全方位推进货币政策运行机制改革,基本实现了直接调控向以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为主的间接控制的转变,本文全面回顾了三年多来中国货币政策操作及运行机制改革的全部过程,并对三年多来中国货币政策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7.
2004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从“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等方面“深化金融改革”。商业银行改革是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密不可分。调控机制的改进既为商业银行改革提供了良好基础,也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当前经济金融形势,2004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取向,既要抑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又不要有过高的利率变动.同时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  相似文献   

18.
应儿 《上海金融》2001,(4):53-54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国家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需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一定的调控成效,宏观经济形势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还应该注意到,近两年,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是特别顺畅,货币政策信号传导到总需求有一定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为了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率,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以改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9.
自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到1994年,我国的货币政策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式,即通过控制贷款规模来控制货币,当时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贷款规模。随着金融机构多元化的发展和国际收支量的扩大,直接调控的局限性逐步显现。从1995年开始,我国采取了目前的非完全型的间接调控方式,即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并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执行5年来,这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如何?区域性人民银行的可操作性如何?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我们有何启示?我们在此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通货膨胀目标法是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一些中小规模工业化国家率先采用的一种新货币政策框架。它对货币理论的发展和各国货币政策的实践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