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房地产投资基金探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我国房地产业正在平稳走向成熟,呈现理性的发展状态。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迫切房地产投资基金进入房地产资金市场。本文在借鉴美国投资基金运作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房地产投资基金的模式构想及其建立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
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稳定和繁荣证券市场肖德长唐珂一、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对证券市场的重要意义投资基金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本世纪20年代引入美国并得以迅速发展。作为一种投资工具,投资基金具有“集中资金,专家经营,分散风险,共同受益”的特点。我国投资基...  相似文献   

3.
业绩排名、投资者选择和投资基金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利用中国开放式基金数据,对基金业绩与未来资金流入的关系及投资基金之间的“竞赛假说”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基金业绩与未来资金流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整体而言,中国投资基金行业不存在“竞赛假说”,但投资基金在年末业绩排名竞争中存在显著的竞赛特征,投资基金在年中排名竞争方面则未表现出明显的竞赛特征。  相似文献   

4.
王辉 《金卡工程》2009,13(6):197-197
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自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121号文件,使得原本依靠大量银行贷款的房地产开发商必须寻求其他的融资渠道维持其资金链.基于当前我国房地产融资体系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和金融业务发展面临的挑战.本文试图分析房地产投资基金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及存在问题,并据此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投资基金——推进房地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产业投资基金的分析,阐述了我国发展房地产专业投资基金的必要性,并介绍美国房地产投资基金REIT,相应指出我国目前发展房地产投资基金所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房地产融资方式的比较、选择与调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翠兰 《金融论坛》2005,10(11):47-50
央行121号文件发布以来,中央政府及具体职能部门一系列紧缩房地产银行信贷的政策和措施,拉开了我国房地产融资多元化发展的帷幕。本文分析与比较了目前我国存在的银行信贷、企业债券、企业上市、境外融资、投资基金和信托等主要的房地产融资方式运作的内在机理和宏观环境,以期正确选择和有目的地调整我国房地产融资方式。据此,提出我国房地产多元化融资在近期内应选择“银行贷款 房地产信托”和“银行贷款 房地产投资基金”两种模式。同时,为保障这两种模式的有效运作,应对银行内部资产负债互动机制的构建、投资基金法的确立和信托融资中不必要限制的解禁等方面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7.
创设我国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金短缺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瓶颈”。创设产业投资基金使农业产业投资和资本市场融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巨大的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8.
我国房地产融资方式的比较、选择与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央行12l号文件发布以来,中央政府及具体职能部门一系列紧缩房地产银行信贷的政策和措施,拉开了我国房地产融资多元化发展的帷幕。本文分析与比较了目前我国存在的银行信贷、企业债券、企业上市、境外融资、投资基金和信托等主要的房地产融资方式运作的内在机理和宏观环境,以期正确选择和有目的地调整我国房地产融资方式。据此,提出我国房地产多元化融资在近期内应选择“银行贷款+房地产信托”和“银行贷款+房地产投资基金”两种模式。同时.为保障这两种模式的有效运作,应对银行内部资产负债互动机制的构建、投资基金法的确立和信托融资中不必要限制的解禁等方面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9.
中国房地产产业基金的战略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房地产金融领域现有突出问题是投资融渠道狭窄,投资风险集中,融资工具贫乏。适应市场经济中房地产商品供需对资金的需求,拓展融资空间,通过金融深化和融资工具的创新,带动房地产商品的多元化发展,降低金融系统风险和不良贷款比率,是房地产业人士与金融理论研究中重点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房地产融资领域中房地产业基金发展特色分析,提出房地产业投资基金的现实意义,探讨我国房地产业金融多元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谭众 《财会学习》2018,(21):231-232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股权资金行业呈现着高速发展的状态,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在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1997年11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以后,扮演“机构投资人”角色的证券投资基金,在政府的“精心呵护”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截至2001年4月,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已达15家之多,共发行了33只证券投资基金,资产总规模达到了654亿元以上。不过,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毕竟尚处于发展初期的摸索阶段,在近年来的实际运作中暴露出了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引发了市场各界人士对于证券投资基金的种种质疑。究其根源,内部人控制行为无疑是引发上述质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发展我国房地产投资基金的可行性及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地产投资基金在国外是比较成熟的融资和投资方式。本文重点对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基金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对房地产投资基金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自2022年以来,资本市场助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不断提振加速,债券融资、股权融资、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众箭齐发,为房地产不断引入“活水”。房地产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市场存在天然的纽带关系。我国有高达数十亿平方米的商业地产,这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过去房地产与资本市场的“合作”并不通畅,很多时候,房地产都是“沉睡资产”。  相似文献   

14.
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而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房地产业的发展又是与银行贷款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8年为货币从紧年以后,央行通过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以及发行巨额央票等手段来回收银行系统资金。同时,中央政府推出“国八条”.“国六条”等政策措施以及其后的“二套房”政策等都对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机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房地产市场发展开始由狂热期步入稳步增长期。  相似文献   

15.
当前政策环境下房地产投资基金在我国的拓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阐述房地产投资基金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国外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房地产投资基金在我国发展现状,以及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起一个包含政府、企业、社保基金和社会闲散资金的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概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我国又称为"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投资工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世界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2004年,美国的新桥资本以12.53亿元人民币,从深圳市政府手中收购深圳发展银行17.89%的控股股权。  相似文献   

17.
由于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逐渐凸现,严重制约了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投资基金的引进,是我国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房地产投资基金经验的借鉴,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房地产投资基金,必将大大拓宽我国房地产业的融资渠道,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杨念 《武汉金融》2013,(1):36-37
产业投资基金是以实体经济为依托,利用政府、公司和私人资本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经济增长的现代化资本运作机制。在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初期,由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性的特点,代表生产技术发展方向的新兴行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存在发展资金缺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经营风险大等特点。我国政府应充分发挥在资金筹集、资金运作、退出机制和风险控制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对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的选择问题。这是关系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性行为。  相似文献   

19.
保险资金“入市”的方式及风险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10月国家宣布,保险资金将通过证券投资基金“入市”,有关方案即可付诸实施。主要内容包括:保险公司将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在二级市场买卖已上市的证券投资基金和在一级市场配售新发行的证券投资基金;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发行的基金,将按一定比例向保险公司配售,并根据保险公司的投资需求增发新基金。随着我国商业保险业特别是人寿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公司所管理的资金数量将会迅速增长,因此,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允许保险资金进入股票市场对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和证券市场的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金持仓比例与每股收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10月,我国最初的一批老基金“武汉证券投资基金”和“深圳南方风险投资基金”宣告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基金业的正式起步。至今只有十几年的发展时间,但是基金业成长很快,可以说是走过了国外百年的基金发展历史。截止目前,共有265只基金(具体见表1)。而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起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