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发展理念下解决相对贫困和区域深度贫困问题成为扶贫工作重点。在此背景下,探讨产业结构变迁对缓解民族地区相对贫困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方法]文章以"相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作为相对贫困的表征指标,对2006—2014年西北民族地区61个国家级扶贫重点县相对贫困变动情况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对产业结构变迁整体效应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并通过构建工具变量对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西北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虽然所有地区都表现出第二产业的不足或定位不高的现象,但是对于拉动整体经济和构建产业链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受传统因素的影响,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很少,大量从业人员仍然集中于第一产业。[结论]由于扶贫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贫困人口由第二产业发展的直接获益有限。贫困人口的主要获益方式仍然是政府主导的国民收入再配,所以财政支出对于贫困变动始终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做好西北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应当加大扶贫政策的倾斜力度,加强扶贫对象和措施的精准性,着重智力扶贫和技能扶贫措施。  相似文献   

2.
援疆背景下,新疆南疆民族地区的贫困呈现新的特点。反贫困的路径选择根本在于甄别贫困的现状、类型与原因。鉴于此,使用抽样调查方法对新疆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300户典型贫困户的生活、生产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从农民收入、支出与贫困和国家扶贫政策与贫困等方面对造成贫困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并从民生角度、完善扶贫机制提出相应的反贫困对策。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的贫困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短板所在,民族地区的贫困也呈现出了多种特性,主要集中在复杂性、脆弱性以及多位性方面。在民族地区的精准化扶贫方面,还需要进行标准化扶贫框架构建,让贫困的主体能够实现精准化的扶贫工作,积极的引入民主协商的对话性机制,让精准扶贫和生态建设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促进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多方面的发展道路构建。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民族地区贫困的多维特征及精准扶贫对策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支持新疆艰苦边远地区扶贫开发,要从精准施策、优化产品、创新模式、风险管控等方面发力。在边境地区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对稳定边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支持新疆艰苦边远地区扶贫开发,要从精准施策、优化产品、创新模式、风险管控等方面发力。本文结合分析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的扶贫状况,探讨边疆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难点与对策。一、新疆克州扶贫状况新疆克州是全国唯一以柯尔克孜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州,地处帕米尔高原东部、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在世界扶贫历史上是成功范例,它更多的是依靠社会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2000年,扶贫攻坚的历史性阶段任务完成之后,民族地区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要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必须引入专项制度建设,这就是尽快地在民族地区全面建立并进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以新疆阿克苏地区的阿瓦提县为例,分析贫困原因,以扶贫绩效的观点及研究方法制作调查问卷,以入户调研的方式充分了解该地区的扶贫效果,结合“两不愁三保障”构建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对指标权重的分析,对新疆阿克苏地区的阿瓦提县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最终实现提高阿瓦提县扶贫绩效及为当地开发扶贫新路径的目标。经过研究,从4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即创新“瞄准宣传”机制、创新“协调推进”机制、创新“参与”机制、创新“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7.
"瞄而不准"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行动的固有弊病.要修正该目标瞄准偏差,需要对民族地区的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进行重构.文章在客观评价民族地区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基础上,依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地理、人文特征,提出从四个方面融合地域特性建构其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提高民族地区的贫困线标准;在穷人识别设计中引入土地指标;在穷人界定与细分标准中引入性别敏感指标;建立容纳穷人参与的穷人识别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新疆连片特困地区主要民族多维贫困的程度和特征,为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基于能力贫困理论构建新疆连片特困地区多维贫困识别指标体系,利用AF法,基于新疆连片特困地区农户生计调研数据测度汉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多维贫困的程度,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各主要民族多维贫困的特征,剖析其产生原因。[结果]连片特困地区各主要民族都面临着多维贫困问题,且非收入贫困比收入贫困严重;与汉族相比,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的多维贫困覆盖率高,贫困程度严重;从各维度对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率来看,汉族的教育维度贫困对多维贫困的贡献最大,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的收入、教育和健康维度贫困对多维贫困的贡献较大。[结论]收入低下和人力资本积累不足是新疆连片特困地区主要民族摆脱多维贫困的重要障碍,新时期反贫困工作应充分考虑各主要民族贫困的差异性和多维性特征,尤其要重视从人力资本方面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搬迁扶贫作为我国重要的扶贫开发模式,不同地区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差异性的成效,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而对四川省民族地区来说,目前的搬迁扶贫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对四川省民族地区搬迁扶贫情况进行深入的评估,总结其经验和教训,更好的发挥搬迁扶贫模式在四川省民族地区集中实现扶贫攻坚的目标,进而推进四川全省和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疆南疆扶贫开发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新疆南疆地区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北疆地区,至今存在大量贫困人口。特别是受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基础设施、金融支持不足、产业结构单一与人口素质低下等因素的制约,贫困问题持久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对此,需要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金融扶持、优化产业结构、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建立多方扶贫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南疆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2021年1月,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巩固和拓展扶贫、脱贫成果,要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关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方向平稳过渡"。在扶贫攻坚视域下,在民族地区推行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可以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二是保障民族地区生态资源的存有率;三是增强各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简言之,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与扶贫攻坚战略有着互相扶持、同向同行的关系,同时对于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将结合《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论》一书,探索如何将民族地区生态治理与扶贫攻坚战略有机结合,开辟符合民族地区的生态扶贫路径。  相似文献   

12.
正在推进产业帮扶的同时,中国水科院注重加大智力扶贫力度,建立人才双向交流机制。一方面选派专家和科技人员"走进去",到贫困地区和新疆西藏等地开展科技扶贫和援助工作,通过驻村挂职、技术咨询、培训交流、博士团等形式,派出人员帮助相关地区和单位开展渔业科技研究与推广、渔业发展规划与管理、农业产业扶贫等工作,带动这些地区提高渔业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简称凉山州)为例,通过分析当前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扶贫现状,运用信贷交易合约模型,深入探究进一步提高当前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扶贫发展空间。同时,在分析模型中加入"涉农贷款保险"因子,从理论上探寻农村金融扶贫的相关理论依据。针对当前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扶贫的现状,从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农户等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企业扶贫是在大扶贫背景下探索脱贫致富的一种新的扶贫模式,企业将社会资本、资产、资源参与到大扶贫中,对优化精准扶贫模式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力。以贵州民族地区的企业扶贫模式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考量。大方县作为企业参与扶贫的重点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单一性,将为其他地区提供非常宝贵的经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欠发达民族地区的绿色发展是当下精准扶贫工作的重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本文通过广泛的阅读资料,梳理国内外关于精准扶贫的现状,并通过多种方式对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绿色崛起进行研究,提出了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对策。希望该建议可以为我国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促进我国欠发达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尽快脱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是我国贫困最为严重的地域,而且其扶贫成本大、脱贫难度大、返贫率高的特征极为突出,解决好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同时也是脱贫攻坚的短板,在众多扶贫模式中,产业扶贫可以说是最有效、最根本的脱贫措施。本文基于恒大"精准扶贫模式"的执行逻辑探析,归纳总结了恒大集团的产业链精准扶贫模式,对比分析了以往传统扶贫背景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链的不足,进一步提出精准扶贫融资模式的创新的必要性,对PPP融资模式在西部地区精准扶贫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总结归纳了西部地区农业产业链构建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有效实施和落实是脱贫攻坚道路上的一道难题,经过不懈努力,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进入了尾声。在"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下,有效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成为我国急需破解的重大问题。以东乡族自治县为例,对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的现状、政策认同感和困难等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问题的成因并从法律视角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旅游扶贫具有强大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产业带动作用,是我国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现实中,由于政府层面缺乏统筹规划,农旅产业融合度不高,村寨空心化严重等问题制约了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扶贫发展。因此,构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融合、绿水青山"生态+"、"观念扶贫、智力扶贫、智慧扶贫"等可持续旅游扶贫模式,通过发挥"旅游+"的综合效应、挖掘特色文化,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核心竞争力、创新商品营销模式、汇聚社会力量,服务乡村振兴等途径促使民族地区旅游的可持续扶贫。  相似文献   

19.
西北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富余劳动力过多,农业劳动力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本文结合甘肃临夏县实地调查的基本数据,针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论述了西北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一些特点和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四川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成效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四川省在扶贫开发中就采取了扶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责任制、自我脱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经济扶贫与科教扶贫相结合、救济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等有效措施,提出了小额信贷模式、企业扶贫模式、参与式扶贫模式、等具体扶贫模式,以此减少建卡贫困人口,提高民族地区的扶贫效率,推进四川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