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是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既不同于传统农村,又区别于城市社区的特点给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因此,应在“城中村”的改造开发、村民社会保障、村民向市民转化、社会管理以及环境建设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大量的城中村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城中村的治安问题,城中村的治安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城中村治安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而解决城中村治安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城中村的改造。  相似文献   

3.
朱岱云 《特区经济》2012,(7):152-154
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使得许多城乡结合部的村庄被并入城市形成"城中村",而"城中村"普遍面临拆迁改造问题。在城乡"三化"协调发展政策背景下,"城中村"改造机制需要规范和完善。本文阐述了"三化"协调发展背景下进行"城中村"改造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进行"城中村"改造遇到的矛盾与问题,提出了"三化"协调发展背景下"城中村"改造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4.
从城市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城市快速发展中城中村存在的问题,指出城中村的村民处于弱势竞争的地位,他们的素质急需要得到提高,并从优化空间结构布局、管理制度、城市规划的功能和完善文化教育功能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化解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相似文献   

6.
李泉 《开发研究》2006,(5):56-60
科学处理城乡关系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解决西部城乡矛盾和实现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协调互动与一体化融合,是构成中国当前实现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难点问题之一。本文在考察中外处理城乡关系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提升概括总结了促进城乡关系良性互动发展的相关启示,为西部地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南阳市"边庄村"为例,运用调查分析法,从城市化对"城中村"农户的影响出发,阐述了"城中村"农户对城市化的响应,并指出了响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城中村的形成是中国城市化变迁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其实质是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情况下农村被动城市化的产物。随着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城中村非农化改造工作也在快速推进。通过对庆阳市X区城中村改造现状的调查,以庆阳市X区为例,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探索,分析风险问题的现象和成因,提出化解风险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是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一种很特殊的"城市包围农村"现象,即在城市化过程中,为了扩大城市规模,借助于城乡二元结构,低价征用城郊农村的土地,逐渐将一部分村落包围在建成区内.这些村落起初还在城市郊区,进而位于城乡结合部,随着城市的持续扩张,最终蜕变为"城中村".  相似文献   

10.
“城中村”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城中村问题的突出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城市规划、经济、社会、制度层面展开了广泛的研究。笔者对这些研究成果分类进行综述,并从构建可持续发展城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对今后城中村问题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赵福续 《魅力中国》2014,(16):313-313
城中村改造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事关城中村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多方主体利益的一场社会改革,它是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特殊背景下,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城中村的概念;城中村的形成原因;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以及如何有效解决这些法律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进一步推进城中村改造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使得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口比重也不断提高,然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现了很多城市问题,其中一些城市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仅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还制约了城市的和谐发展,“城中村”就是这些问题中的典型问题,城中村是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不可跨越的产物,也是城市建设急剧膨胀作用下的结果。本文就以西安市城中村为例,探究城中村的现代化改造对城市化建设的影响,并针对西安市城中村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独特现象,是我国城乡不统筹的产物。"城中村"严重制约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城中村"已成为困扰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问题。要提高城市化质量,提升城市素质,必须进行"城中村"改造,要推进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实现"城中村"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4.
“城中村”问题的形成与更新改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星 《特区经济》2007,216(1):150-152
“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普遍问题,改造“城中村”对各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了“城中村”的现状,带来的问题和解决途径,希望对“城中村”改造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探析“城中村”改造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青  南灵 《特区经济》2008,(10):234-235
"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一颗"毒瘤",严重影响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当前因为"城中村"改造引发的矛盾与冲突几乎已经成为了群众上访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针对不同"城中村"改造模式的优缺点,构建一种能保障政府—开发商—村民等各方利益均衡的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16.
董培姗 《乡镇经济》2008,24(7):72-75
“城中村”问题是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范围不断扩大而造成的,因此“城中村”的改造问题也成了城市规划中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改造过程中,牵涉到开发商、村民、政府这三个利益主体,这三者在改造过程中策略相互依存,利益相互争夺。文章通过研究这三者彼此之间的博弈,分析三者的行为,并根据博弈的结果给出建议和意见,为其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达到动态均衡寻找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颇具特色的现象。对于“城中村”的改造,在地方政府、民间和学术界都有着许多不同看法。大体上说,地方政府一般都倾向于彻底“撤村建居”,即把已经划入城市发展规划之中的原村落组织改建为城市街道一居委会组织或社区居委会,而将原村集体经济从新建社区中完全剥离出去,并按现代企业制度改造那些“村办企业”。而民间,特别是“城中村”居民本身则对政府观点抱有抵触的态度,在“城中村”实际的改造过程中,这种抵触情绪更为明显。学术界根据不同的理论依据对此看法也不尽一致。由于“城中村”现象几乎完全是“中国特色”,因此,本试图通过结合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来对此进行分析,谈些自己的看法,以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8.
蒋鑫 《重庆与世界》2011,(9):25-26,38
分析昆明市"城中村"改造工程的背景,探讨老李山、任旗营城中村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改造方案,为类似城中村的改造和整治工作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9.
“城中村”问题的出现及相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分析了城中村形成的原因。指出了城中村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继而从四个方面讨论了城中村改造的困境,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集体行动理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始至终存在于人类社会,集体行动现象的出现伴随着单个个体无法实现公共物品供给的合作问题及公共秩序混沌无序、公共组织效率缺失等问题。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中包括了众多的理论假设,其中搭便车行为是指在集团中,个人不付成本或付出极少的成本而坐享集团之利。随着社会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城市边缘的村庄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地缘村庄转变成重要的城市生活场所,城中村便应运而生。文章运用搭便车理论来解释部分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个体农民存在消极、冷漠以及坐享集体之利的现象,如在城中村改造中,政府、开发商、农民集体三个相关利益主体分别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搭便车现象主要指三者博弈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中不付出成本或付出极少的成本而坐享集团之利的个体。文章运用全新的视角,基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来分析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搭便车行为,并探索其深层次的原因,目的是为了指出城中村当前面临困境与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