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框架探讨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路径,围绕人才培养与引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完善、技术创新、农产品市场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措施。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解决人才流失、农业专业人才短缺和培训教育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在提高农产品市场化方面应注重质量提升、品牌建设、销售渠道拓展和加强合作组织建设等,以及完善交通运输和水利设施、加强信息技术支持,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以期为实现农业技术创新与转化、提高竞争力以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中作物种类和耕种收养等方式日益多样化,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也对其发展所需配套的设施用地提出新的要求。研究发现:现阶段设施用地存在:违规具有难辨性,存在"打擦边球"的隐患;政策标准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选址存在随意性管理缺乏规划引导;基层监管存在责任缺位等问题。提出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施用地的对策建议:根据类型差异,制定分类化标准;加强规划引导,科学合理布局;运用现代手段,创新监管方式。  相似文献   

3.
王晓红 《山西农经》2023,(21):90-92
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和城市化的加速,传统的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文章就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旨在探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类型、特点及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乡村振兴,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思路,也是进一步盘活农村发展活力、推进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深入阶段,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乡村振兴,既能充分发挥资源要素集聚的作用,又能在政策扶贫的基础上,提升农村地区自我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文章结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政策与意见,系统地探索与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按照中央关于“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助力乡村振兴,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一直是当前工作的重点。领导重视程度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理念多元化,增收效益不断集聚;运营机制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产业优势精准化,合作力度不断深化。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大政府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倾斜和关注力度,进行土地、资本等的改革,提高合作社、家庭农场参与农业创业的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6.
李康 《山西农经》2021,(5):37-3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以皖北地区深度贫困县的3类典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研究对象,针对各类主体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以期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土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7.
产业融合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推手,对农村产业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产品附加值提升、农民增收等都有重要意义。文章在乡村振兴视角下界定了美丽乡村建设中产业融合的内涵,分析了产业融合发展的4种模式,针对美丽乡村建设中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即先行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培育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农村产业融合等。  相似文献   

8.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只有构建合理完善的金融扶持体系才能保障其发展壮大,充分体现其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的主力军地位。以山西省为研究对象,针对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实际情况,从金融资源配置、经营主体发展、财政金融政策、风险分担补偿机制4个方面探讨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提高管理能力、完善内控制度、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加强农业保险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有效协调先进技术、组合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诸多农业要素,对城乡要素发展与农业创新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力。乡村振兴背景下,应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出发点,结合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多措并举,推动农业发展。文章阐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分析了现存问题,提出了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单伟娜 《山西农经》2023,(11):74-76+83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通过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为搞活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力,实现农民增收以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文章概述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势,指出了培育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探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整体思路,提供了多条有效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凸显。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强化培育措施,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破解三农难题、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突破口,是摆在各级党委、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基础和重点,亦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逐渐成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力军,但实际调研发现,现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短频快的融资需求与传统金融难贵慢的融资约束之间的困境仍然存在。本文基于湖南省的实地调研和问卷数据,运用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有效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较高的风险偏好和较好的身体状况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也有促进作用;使用工具变量后发现,是否拥有智能手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选择使用数字金融的决策;在异质性分析结果中,参加技能培训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数字金融从事乡村产业融合产生正向影响。由此,亟待进一步推进数字金融创新服务产品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持续增加相应的金融教育培训内容,并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进而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利用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湖南常德市汉寿县和非试点县安乡县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选择政策异质性、规模异质性和主体异质性三个维度来表征异质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推行显著提高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土地经营规模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地经营权贷款需求并无显著影响;家庭农场较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需求更强。  相似文献   

15.
16.
李红娟  孟凡刚 《山西农经》2023,(3):75-77+80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产业经营发展关系到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为解决新时代农业经济的常见问题,必须集中力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基层农户或农业合作社为主要经营单位,合理划分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解放劳动力,拓宽农业经济发展路径,通过颁行免税政策与产业扶持措施,增加农户不同阶段的经营收益。文章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特点与主要类型,总结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合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渐开放,受惠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与经营不断涌现出新业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等4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生产效率相较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生产效率有了较大提高,但上述4种生产经营模式之间也存在这生产效率的差异。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分析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各自的特点,结合统计数据比较其规模化与专业化程度、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与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等方面的差异,得出结论: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相较其他3种模式生产效率最高,其参与到整个农业产业链之中,在规模化、专业化、资金贮备、风险控制上极具优势,生产规模和效率均处于领先地位,并仍处于快速上涨趋势。并提出从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税收和金融优惠等方面协调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随着今后"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问题的提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两会"期间,"如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发了代表们热议。政策扶持不可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和助力。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农学院院长邢克智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他建议,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财  相似文献   

19.
任丽蓉  杨红 《山西农经》2022,(24):88-90
文章运用案例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分析了山西省两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功经验,以期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提供案例支撑,同时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从业者提供经营动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甘肃省灵台县把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延伸产业链条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围绕牛、果、菜主导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以“五抓”并举助推多层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促进了产业振兴,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一是抓政策扶持,突出基础夯实。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