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对华北地台中部的河北临城地区祁村一南程剖面的奥陶系下马家沟组一蜂峰组系统地采集了十分丰富的牙形石标本。通过对野外工作和室内资料的综合分析整理。笔者曾对该剖面奥陶系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及峰峰组的划分对比,依据牙形石的组合特征,做过生物地层的分析和时代归属的讨论,初步鉴定了30多个属,50多个种。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对其中部分牙形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鉴定。本文共描述新属6个,新种18个,新亚种1个,未定种1个。部分具地层划分对比意义而未描述的常见属种也列入图版内。同时根据各组牙形石的垂直分布特征,进一步提出10个牙形石组合,并与邻区及国外作一简要对比。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山西偏关地区中奥陶统地层进行了牙形石动物群的系统研究,根据牙形石动物群的发展演化、垂直分布、形态特征及组合面貌,将区内中奥陶统地层由老至新划分为四个牙形石组合(带):1、Scolopodus flexilis带 (Basilicus (Basileilla)—Eoisotelus组合);2、Tangshanodus tangshanesis带;3、Scolopdus mandalensis—Belodella rigida-A(?)rilobodus simplex组合;4、Paraozarkodina asymmetricus—Microcoelodus asymmetricus—badoud(?)s badouensis带。结合中奥陶统地层的岩性岩相、沉积旋回及地层接触关系,并与国内外同期同层位牙形石动物群对比,将该套碳酸盐岩沉积地层,划分为下马家沟组(1—2化石带)、上马家沟组(3化石组合)及上马家沟组上部(4化石带)。从上马家沟组上部所含牙形石动物群组合特征的分析,显然与下伏上马家沟组牙形石组合面貌不同,独具特色,而与邻区峰峰组牙形石组合面貌相似。为此,笔者将上马家沟组上部层位首次建立一独立地层单位一峰峰组。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鲁西地区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发育,但由于晚寒武世—早奥陶世地层发生了强烈的白云岩化作用,大化石很难保存,对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带来困难。笔者在曲阜牛郎山地区进行地质调查过程中,实测了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的地层剖面,对晚寒武世—早奥陶世地层进行了划分,划分出炒米店组和三山子组。在剖面测制过程中,在剖面上系统的采集了牙形石样品,依据微体古生物牙形石的种属及其在地层中的分布,划分出2个牙形石带,分别为Proconodntus带和Cordylodus lindstromi带,并与国内的生物地层进行了对比,该两带分别属于区域上的4带和6带。根据牙形石"Cordylodus lindstromi"的首出现,准确确定了寒武系—奥陶系的界线。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河北蔚县地区为代表,对冀西北寒武—奥陶系的分界及牙形石动物群序列作一论述。根据区内寒武一奥陶系剖面牙形石动物群形态特征、垂直分布规律、演化系列及时限范围并参考其岩性岩相变化,自上寒武统凤山组至下奥陶统治里组划分为五个牙形石带:1.Prooneotodus-Proconodontus 带;2.Cordylodus proavus 带;3.Cordy-lodus intermedius-Drepanodus simplex 带;4.Oneotodus variabilis-Utahconus beimodaoensis 带;5.Scolopodus quidraplicatus 带.通过牙形石演化阶段分析,并与国内外同层位对比,将区内寒武—奥陶系的界线置于Cordylodus proavus 带与 Cordylodus intermedius-Drepanodus simplex 带之间。  相似文献   

5.
《河北邯邢北段新城—綦村地区奥陶系中统地区划分的研究》一文(见河北地质学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对该区奥陶系中统地层进行了描述和划分。现对该地层采集的牙形刺动物群进行鉴定和分析。在三条地层剖面中共采集406块牙形刺样品,根据214块样品的处理结果,两条剖面中的16个剖面分层中的各在7、26个样品中见到牙形刺,也就是相当于7、26个层位中有牙形刺。获得牙形刺样品占16%。由于实验室条件差又加之初次进行缺乏工作经验,故得到的牙形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了山西雁北地区出露比较好的,而且含有丰富的牙形石化石的四个寒武—奥陶系界线剖面,讨论了区内寒武系上统凤山组上部与奥陶系下统冶里组中下部的牙形石动物群特征。根据其垂直分布、形态特征及演化趋势,在界线附近自上而下划分为五个化石组合(带): (5) Scolopodus quadraplicatus带;(4) Chosondina herfurthi—Cordylodus rotundatus带;(3) Cordylodus intermedius—Drepanodus simplex带;(2) Cordylodus proavus带;(1)Proconodontus—Prooneotodus带。通过与国内外对比,作者将区内寒武—奥陶系的分界置于(3) Cordylodus intermedius—Drepanodus simplex带与(2)Cordylodus proavus带之间。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对内蒙古中部白垩纪介形虫化石进行系统的描述。关于该区的“固阳群”所含介形虫化石的主要地层剖面、化石组合特征、岩相古地理、地层划分对比及时代隶属等问题已另文发表(见河北地质学院学报一九七八年第三期《内蒙古中部晚中生界“固阳群”介形虫化石及其地层意义》一文),这里不再赘述。  相似文献   

8.
华北北部上寒武统——中上奥陶统为一套碳酸盐岩沉积,岩性岩相稳定。从区内20余条剖面所产牙形石数量统计表明,其分布受沉积岩相带控制,开阔海台地生物泥晶灰岩相及台缘滨浅海生物灰岩相牙形石最多;其次开阔海台地灰岩相;而局限海潮间膏盐、白云岩相很少或不产牙形石。牙形石颜色变化与其内部有机质在温度和时间的作用下发生的碳化和去碳化作用有关。通过对区内牙形石颜色观察研究,并与爱泼斯坦等依牙形石色变指标(CAI)所能提供岩层中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强弱划分为八个等级相对比,将区内牙形石色变指标划为六个等级,其有机质曾经历了未成熟、成熟和高成熟的三个演化阶段以及十个色变(CAI 值)分区。区内牙形石颜色的平面展布变化主要受区内后期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等因素制约,这种外因强度的大小直接控制古温度的高低,从而使牙形石的颜色伴随环境,特别是古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冀北辽西一带分布着一套火山喷发和沉积相间的陆相侏罗—白垩系地层,负有盛名的“热河群”是该套地层的典型代表,其中含有相当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即通常所称的“热河生物群”。陆相侏罗—白垩系界限的划分,实质就是对热河生物群时代归属问题的讨论。半个多世纪以来广大地层古生物工作者一直在寻求合乎客观实际的正确划分方案,然而至今对该地层的侧分对比和时代归属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特别是侏罗—白垩系界限的划分更是不统一。笔者在参加编制华北地区区域地层表和华北地区古生物图册的过程中对河北燕山地区的介形虫化石做过一些较系统的研究,全部化石已在华北古生物图册(微体分册)中进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邢台地区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处于山西中隆起次级构造单元——太行山隆起区内武安古生代拗陷北部、赞皇隆起东侧,奥陶系分布较广,在南端还赋含丰富的矿产。沙河、邢台和临城一带,地层发育齐全,厚度大,接触关系清楚,所含化石丰富,是太行山南段东麓奥陶系发育地区之一(图1)。由于资料和研究程度的局限,对该区奥陶系的划分对比,马家沟组(群)的时代归属等问题至今仍有不同的认  相似文献   

11.
作青在牤石沟相继发掘出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经对比分析,认为牤石沟河湖相沉积物及产出的化石,应归属大青沟组及大青沟动物群。通过对大青沟组孢份组合所反映的古气候类型和哺孔动物化石反映的生态类型,以及同中国北方中更新世哺乳动物对比,得知大青沟组是中更新世温暖略湿气候环境的产物,其形成时代大大晚于兰田公王岭动物群,而与周口店哺乳动物群相近或略老于它。  相似文献   

12.
文章简要介绍了山西天镇晚白垩世恐龙化石的发现、发掘概况及动物群的特征,讨论了含化石地层—灰泉堡组的时代,认为无疑应属晚白垩世。以晚白垩世蜥脚类巨龙科和鸟臀类甲龙科化石为代表,别具特色的新恐龙动物群为一突破性的发现,对它的深入研究,将对蜥脚类、甲龙类及其共生动物群的组成、性质、演化、迁徙和动物地理区的划分及探讨白垩纪末恐龙的绝灭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泥河湾盆地44条剖面、6个钻孔介形类生物地层研究,发现介形类26属70余种,从老到新可划分Ⅰ~Ⅴ个组合带,第I组合带分布于上新统红崖村组和石匣组;第Ⅱ~Ⅳ组合带分别见于下更新统泥河湾组的下、中、上段;第Ⅴ组合带分布于中更新统虎头梁组和上更新统许家窑组。从马圈沟、小长梁、虎头梁、东坡、雀儿沟、皮裤裆、侯家窑探方(1~4)剖面岩石地层、介形类生物地层和旧石器文化遗存地层的综合分析和对比研究,旧石器文化遗存的地层分布,从东到西的地层时代,具有由老到新的分布特征,这正是泥河湾古湖和盆地发展及环境演化的反应。马圈沟遗址剖面发现有10个文化层。下部MJG-Ⅰb,MJG-Ⅰa,MJG-Ⅰ~Ⅶ文化层段,含第Ⅱ介形类组合带,为早更新世早期泥河湾组下段,系滨浅湖相的原地埋藏,年龄为1.55~1.77Ma;半山BSH(Ma)、小长梁、山神庙嘴文化层段,含第Ⅲ介形类组合带,为早更新世中期泥河湾组中段;半山BSH(Ma)文化层为湖滨河流相沉积,为扰动轻微的原地埋藏,年龄为1.32Ma,小长梁、山神庙嘴文化层为湖滨岸沉积的原地埋藏,年龄分别为1.36 Ma和1.05 Ma。东坡、雀儿沟、皮裤裆文化层段含第Ⅴ介形类组合带,为中更新世虎头梁组,属河口三角洲相的异地埋藏。侯家窑探方(1~4)剖面的文化层段也含第Ⅴ介形类组合带,为晚更新世许家窑组湖沼相沉积,铀子系年龄104~125 ka,新近研究表明为古河流的牛轭湖相沉积,光释光年龄224~161 ka。论文对相关剖面文化层的形成和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及泥河湾古湖形成、发展、消亡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河北柳江盆地发育一套连续完整的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沉积,富含三叶虫和笔石。本文对区内寒武—奥陶系三叶虫动物群序列作一论述。笔者依据区内寒武—奥陶系剖面三叶虫动物群形态特征、垂直分布及演化趋势,自上寒武统凤山组至下奥陶统冶里组,划分为四个化石带和五个化石亚带:1.Ptychaspis—Tsnania带,2.Ouadraticephalus带,3.Tellerina—Calvinella带,(1)Calvinella ulriehi亚带,(2)Sinosaukia pustulosa亚带,4.Asaphellus带,(3)Symphysurus hunjiongensis亚带,(4)Wanliangtingia calvicepitis亚带,(5)Asaphellus homfroyivar—Lohanpopsis亚带。根据寒武—奥陶系界线附近三叶虫和笔石的垂直分布,三叶虫的形态特征及演化序列,结合其岩性岩相变化,并与国内外同层位对比。将区内塞武系与奥陶系的分界置于Tellerina—Calvinella带的(2)Sinosaukia pustulosa亚带与Asaphellus带的(3)Symphvsurus hunjiongensis亚带之间。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晚更新世地层发育区实测21条地层剖面,发掘了四十八处化石产地和一百多件哺乳动物化石<详见图1>。这些化石经鉴定绝大多数是1959年周明镇等提出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他们认为这一动物群“代表我国第四纪晚期一个特殊动物群,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内蒙呼市大窑文化遗址第四纪地层的研究中,通过对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孢粉微体化石的研究,获得了十分丰富的古生物信息,为从生物地层学角度划分本区地层提供了重要依据。孢粉组合共划分了四个不同的植被演化阶段和三个古动物群,结合古地磁测年,提出了划分本区地层的具体界限。  相似文献   

17.
阜平、卢龙地区分别位于河北省太行山中段及燕山东段,区内寒武、奥陶系发育良好,尤其寒武系与奥陶系的分界更为清楚,三叶虫及牙形石化石极为丰富,是研究我国华北型寒武系与奥陶系分界的重要地区之一。远在1923、1924及1935年孙云铸先生曾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解放后卢衍豪教授1962年在总结中国寒武系时又加以综合补充研究,河北区测队(包括现在的区调一队、二队)在开展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以及编制河北省地层表时,先后对该  相似文献   

18.
果子沟地区奥陶系塔勒基河组和阿克塔什组中新发现的牙形石计有15属17种,其中重要分子有Pygodusserrus、Eoplacognthussp.Belodinaconfluens和Panderodusbergstromi等。根据这些新发现的牙形石,并结合其它生物化石,文中主要对以上二组和呼独克达坂组的时代进行了讨论,认为原置于下奥陶统的塔勒基河组为跨越下、中奥陶统的组,其顶部归中奥陶统底部,而原归上奥陶统的阿克塔什组,其主体部分应为中奥陶统上部,只有顶部力上奥陶统下部,呼独克达坂组为上奥陶统中、上部。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在1967~1971年划间,我们在辽宁省北部沈阳、抚顺、铁岭、开原地区开展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时,发现斋藤林次1943年命名的“泛河系”与冀北辽西地区的上先寒武系层序相同,某些地层单位特征一致,只是缺失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多殷屯组,从总体看应该按蓟县层型剖面的划分方法进行划分和命名。斋藤的“泛河系”、“三岔子统”“会试统”应该废弃。这一划分方案(表1本文采用分层略有改动)反映在开原、铁岭幅地  相似文献   

20.
河南西部义马常瑶、东韩沟一带分布有一套红色碎屑岩地层,1983年笔者首次发现了一批介形类、轮藻,一枚假鳄类牙齿和一些植物化石,为该区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该区的地层自上而下划分如下:1.石千峰群:可进一步分为三个组(自下而上):(1)孙家沟组(P_(2s)):底部为灰白、黄白色厚层粗粒砂岩;中部为灰绿、黄绿色粉砂质泥岩夹灰白、棕黄色长石石英砂岩;上部为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和紫红色泥岩夹泥灰岩。厚291.5米。在该组中部含有少量双壳类:Abiella sp.和 Microdontella sp.等。其时代认为属晚二叠世。(2)刘家沟组(T_(11)):为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夹砖红色泥质粉砂岩、泥岩和含砾粗砂岩。厚158.9米。该组在本区未发现化石,但根据山西刘家沟组中所发现的交城肋木 Pleuro-meia jiaochengensis 和 Lundbladispora-Taeniasporites-Cycadopites 孢粉组合及叶肢介 Leptolimladia 等化石,其时代属早三叠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