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吴天昊  向敏  李璐 《价值工程》2020,39(3):86-88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行动纲领,乡风文明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一环。深入了解民族贫困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找到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尤为重要。本研究选取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子腊村为调研对象,通过实地走访调查获得相关资料数据,得出主要结论:子腊村目前乡风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尚不完善,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本文给出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而文化振兴又是乡村振兴中容易被忽视而又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统筹治理的大背景下,面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的现实,如何创新载体,促进农村文化繁荣、乡风文明,提升农村人居软环境、农民生活品质,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战略思考的重要内容。选取杭州市临安区建设文化礼堂为研究案例,详细阐述临安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情况及成果,进一步提出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发展的建议,以期为各地推动农村文化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建设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农村财务审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财务审计的概念及现状展开更深层次的分析,并明确指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财务审计监督的有效实施路径,以期达到完善农村财务审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乡风文明建设路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软实力”的当代社会,进一步探索作为乡村文化一种状态的乡风文明的建设路径,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设乡风文明不仅需要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而且必须加强农村的官风建设、民风建设和家风建设等。  相似文献   

5.
构建金融联合体助推乡村振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工作目标是服务总量上规模、服务质量上水平、服务创新上层次、服务渠道上台阶。重点工作是支持农业王见代化,支持农村现代化,支持农民职业化。保障机制上要加强组织保障,落实服务保障,完善支撑保障。  相似文献   

6.
始终坚持内外兼修、标本兼治,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有效途径,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群众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焕发城乡文明新气象,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赵庙镇的这些工作一直走在前列。  相似文献   

7.
万民 《乡镇论坛》2014,(36):11-11
村容整洁,乡风文明,这是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浦南镇乡村的真实写照。镇长李明军介绍说:“我们在乡村文明行动中因势利导,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提升百姓幸福感,农村环境质量、农民文化素质也有很大提高,老百姓都享受在‘笑声里’。”  相似文献   

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关键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人才短缺、增收困难、环境恶化等方面的困境,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只有通过培育新型农民破解人才短缺困境、发展现代农业破解增收困境、建设美丽乡村破解环境恶化困境,才能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9.
苏荣瞬 《现代企业》2021,(1):129-1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截止至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但离"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实现仍有一定距离。近年来,泛珠三角地区在脱贫攻坚进程中,虽然乡村经济提升显著,但是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也屡屡出现。泛珠三角地区乡村振兴的关键不仅仅是提升农村经济,更要处理好经济与农村生态的关系,不能走"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等国家层面的战略对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出了战略性要求与方案性部署,如"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到2020年,探索形成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并提出一些阶段性战略规划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业在经济低谷时期拥有一个发展的良好时机,有利于缓解农民工就业压力,促进农民增收,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和农村环境优化,要注重产业化引导,采用多种模式积极推进,调动农民积极参与,不断提高服务环境质量,实现乡村旅游业的转型提升。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亿万中国农村人口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要实现蓝图,找准着力点和发力点是关键.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关键.以陕西省眉县为例,阐述现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在此基础上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  相似文献   

13.
陈兴安 《活力》2006,(11):29-29
乡风是农民长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具体反映,是在农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并随着社会发展和农民素质提升而不断完善。文明乡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它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设成就和发展成果的反映,更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精神层面的要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文明乡风的塑造者。建设农村文明乡风,急需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本质、最核心内容,也是农村社会发展繁荣的迫切要求和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丁甜甜 《活力》2023,(11):143-14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振兴乡村,教育为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乡村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促进乡风文明建设;而乡村振兴为乡村教育提供物质基础,明确乡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基于此,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就像基石与大厦一样,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乡村振兴也为乡村教育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二者互促共进、相辅相成。探索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二者的关系,对于新时代推动乡村教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滋养,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党风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日益得到改善和提升,群众的精神新风貌、乡村文明新气象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力量.为此,必须用党建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和孝贤文化来丰盈乡村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正当城市虹吸效应使大量农村精英流失时,中国农村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势必缺乏内驱力。重建乡贤群体,弘扬乡贤文化,催生"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奋发有为、造福桑梓"的强大乡贤力量,是引导乡风文明、乡村发展、乡村治理的强大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农村复兴是民族  相似文献   

17.
郭柳 《管理学家》2019,(12):53-54
乡村振兴关乎亿万农民,而民是国之根本,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当前,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着乡村经济产业低端化,乡村农业人口“空心”化,乡村农业用地贫瘠化,农村精神文明空虚化,乡村基层组织家族化等困境。确立“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五大重要路径,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开创乡村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本文立足于当前乡村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困境,通过分析农业、农村、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索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总要求,通过发挥标准化在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乡村人才培训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当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服务者.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年多来,浏阳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以10个乡村为样本,探讨乡村振兴实践之路径。  相似文献   

20.
王城  宋双 《企业文明》2022,(9):31-32
<正>2021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全党要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筑)紧扣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主要领导带头赴一线,各子企业深度参与,立足帮扶地区资源禀赋,充分发挥自身在投资带动、设计引领、劳务用工、运营赋能等领域的优势,以组织优势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