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作为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院校,在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文章对校局联盟、校区(乡)合作基层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运行机制以及实施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走校企、校镇合作之路,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相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整合社会资源以构建校企、校镇互动双赢合作,实现运行机制的良性运作是关键,互动合作平台的构建将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同时又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及行业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及就业竞争力,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紧扣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理念,以工作站为平台,从校企合作工作站运行机制、工作站职责及运行等方面探索实践基于工作站的校企合作模式,为校企合作模式构建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传统上,我们定义的校企合作,是指企业参与教材的编写、接纳学生的实习等,而较少考虑到企业能够介入到育人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培养和考核,这样既能让企业深度了解学生,也能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自己专业对应的岗位及其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自己以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这种方式的联合培养对于台资企业而言尤为重要,珠三角的台资企业数量众多,但台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大陆的排斥,导致一些人才不愿意进台资企业工作,且台资企业人才流失严重.本文主要探索校企(台资企业)全程合作,来培养适合(台资)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较理论教学环节更容易满足这一观点,毕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身体及器官都处于自由活动的状态,根据机械类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的特点,将合作教学的理念引入其中,强调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这是最接近年轻人的本性状态,因此也是更容易激起他们学习、探索科学知识兴趣的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6.
文章描述了在电子专业实训中的四种模式对学生能力培养,旨在探索对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找到职业中专学生与就业能力相结合的点与面.  相似文献   

7.
李志大  高淑鹏 《黑河学刊》2012,(12):130-131
鲁东大学在服务社会工作中,紧紧围绕烟台市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和学校生力军作用,探索出一条政府、企业、学校三方互动、互惠多赢的服务地方新机制,学校服务社会徒力、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连续多年被烟台市委、市政府授予“烟台发展突出贡献单位”。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十分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训教学成为了改革的重点和方向,鉴于当前工程造价实训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教学条件有限、课程安全不合理、手工计算工作量大等,因此,为了改变教学现状,提高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在校企合作模式的指导下加强工程造价实训课程教学的改革,以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往往只重视开展基础教育阶段家校合作,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基础教育的家校合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一旦孩子步入大学校园后,学校或家庭往往忽视彼此之间要搭建起一座合作的桥梁,共同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动物学实验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院校动物学实验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应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改革实验考核方法,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开设验证性、综合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同大学生申请科技创新项目及开放实验室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建立新的动物学实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文中对此次顶岗实习试行阶段实践过程进行了介绍,并通过对实习学生与企业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地方政府通过顶层设计,以人才培养、使用为抓手,从教育培训、人才配置、科技攻关、成果应用等多方面进行合作,从而推动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浙江大学和杭州市于2000年建立以"名城名校、携手共进"为主题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从地区分布来看,近5年浙江大学应届本科毕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