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易、交易费用与银企关系的合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葵 《武汉金融》2001,22(4):25-28
从现代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出发 ,银企关系的实质应是交易关系 ,银企交易关系的形成可从货币金融领域的社会分工和产权界定中得到说明。银企交易关系之间 ,存在交易费用 ,而为了减少交易费用 ,银企交易也会选择不同的合约安排。从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来看 ,市场治理型的合约关系应是使银企交易费用最小的合约安排。  相似文献   

2.
<正>金融市场上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缺失意味着巨大的潜在风险。发行数字欧元不但能给用户提供诸多便利,还将在多方面实现巨大的收益货币的变革纵观历史,货币的变革与创新一直是技术进步、人类使用偏好变化以及制度革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文艺复兴早期,一系列商业和金融创新在意大利各城邦涌现。汇票和代理银行的诞生使贸易商人摆脱了直接使用笨重实物金币和银币进行交易的危险,新兴安全的支付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意大利各城邦积累的巨额财富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朱睿 《金融研究》2008,(12):I0032-I0035
一、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念 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是指在交易所外进行衍生品合约交易的场所,是同场内市场相对应的。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与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易品种不同。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主要交易品种包括远期和外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与货币互换、利率与货币期权。  相似文献   

4.
自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展试点数字人民币工作以来,在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共同作用下,法定货币数字化将对我国金融制度和结算体系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在提高交易效率、节约交易成本、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个人信息泄露的金融风险,例如:监管层的信息泄露与权力滥用风险、交易层的信息处理风险以及应用层的交易信息泄露及二次侵权之风险等。金融监管一直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核心途径,能够有效弥补法律法规出现的供给制度不足。为此,应当及时在立法层面完善制度机制、采取先进的监管科技手段、改良知情同意规则等,最终为国家层面提供良好的制度借鉴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5.
虚拟货币交易快捷方便、匿名性的特点被犯罪分子利用成为洗钱新手段.虚拟货币洗钱问题引起FATF及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我国禁止虚拟货币境内发行和交易,但境内主体仍通过互联网参与境外虚拟货币交易,而现行反洗钱运行体系对虚拟货币洗钱风险的有效控制仍有待提升.应借鉴国际经验,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完善虚拟货币反洗钱制度,将虚拟货币纳入反洗钱监管;明确有关机构的反洗钱职责,督促其认真履行反洗钱义务,有效控制虚拟货币的洗钱风险.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改革背景;从技术和规模两个方面分析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制度需求,从现有知识积累及其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现存制度安排、上层决策者的净收益三方面分析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制度供给;最后,分析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制度需求者和供给者。  相似文献   

7.
《账户:新经济与新金融之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5月)的作者周子衡老师在这本书指出,交易、账户、时间是经济革命的三部曲,而账户革命是连接交易与时间巨变的转换轴承。本书深入地解读了交易与账户的网络化及数字化革命的渊源,提出了账户革命导引的时间维度的新经济与新金融的未来走向。何为“账户”?何为“新经济”?何为“新金融”?首先来看“账户”。现代经济是货币经济,而现代货币又是账户货币.  相似文献   

8.
张薇 《金融纵横》2003,(9):38-40
当前,货币形式的电子化正以越来越快的方式多方面介入到金融领域的各个方面,但相对于银行网络业务的发展.相应的法律制度却显得十分滞后,由于现行的金融法规均无针对银行网络业务中有关电子支付的具体规定,使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易不能建立在法律的框架之内,电子化交易的法律规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相关法规对涉及网上的“无形支付”也没有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9.
信用     
信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能够履行与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简言之,就是信誉的使用。有信,能让纸变为货币;无信,可令货币变成纸。央行发行货币,就是发行国家信用。百姓手持货币,就是持有对国家、政府的债权;华尔街生产金融衍生品,就是生产虚拟信用。金融产品的交易,也就变成信用财富的交易。  相似文献   

10.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西南财经大学吴韬,俞娟一、金融创新使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降低传统理论认为,货币需求可能是收入、价格和利率的一个稳定函数,但是这种稳定性是基于不变的制度环境这样一种假定。但金融创新使传统的货币需求目标函数发生了变化,大量创新工...  相似文献   

11.
《武汉金融》2006,(10):1
<正>2006年,中国金融衍生市场再次看到春天来临的希望。先是1月以来,央行力推人民币、美元货币调期业务和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为沉闷的金融衍生交易市场增添了新的交易品种;后是4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宣布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宣布开展国际货币产品交易合作,为我国开展外汇金融衍生交易创造条件;到了9月,千呼万唤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终于揭开面纱宣布成立,为飘零在外的中国金融衍生交易者提供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一切看来都那样美好,那样充满绿意。  相似文献   

12.
敬致稿约     
《中国货币市场》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主办的中英文财经月刊。本刊依循立足中国货币,放眼环球金融的办刊宗旨,以理论与实务并重,兼顾政策研究和学术探讨,迅捷提供银行间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及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数据和市场活动的原  相似文献   

13.
敬致稿约     
《中国货币市场》2009,(5):F0002-F0002
《中国货币市场》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主办的财经月刊。本刊依循立足中国货币,放眼环球金融的办刊宗旨,以理论与实务并重,兼顾政策研究和学术探讨,迅捷提供银行间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及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数据和市场活动的原生性信息,  相似文献   

14.
敬致稿约     
《中国货币市场》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主办的中英文财经月刊。本刊依循立足中国货币市场,放眼全球金融发展的办刊宗旨,以理论与实务并重,兼顾政策研究和学术探讨,迅捷提供银行间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及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数据和市场活  相似文献   

15.
信用     
信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能够履行与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简言之,就是信誉的使用。有信,能让纸变为货币;无信,可令货币变成纸。央行发行货币,就是发行国家信用。百姓手持货币,就是持有对国家、政府的债权;华尔街生产金融衍生品,就是生产虚拟信用。金融产品的交易,也就变成信用财富的交易。  相似文献   

16.
敬致稿约     
《中国货币市场》2014,(5):28-28
《中国货币市场》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主办的中英文财经月刊。本刊依循立足中国货币,放眼全球金融的办刊宗旨,以理论与实务并重,兼顾政策研究和学术探讨,迅捷提供银行间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及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数据和市场活动的原生性信息,  相似文献   

17.
货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针对金融产品货币化问题,本文分析了金融产品和传统货币资产特征的差异,以及新货币经济学货币职能分离的观点和局限性,进一步研究了货币市场理论对金融产品货币化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统一的互联网市场将有利于促进金融产品货币化的发展。本文认为,货币管理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必要对互联网条件下货币发展和制度创新进行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财经热点     
《中国传媒科技》2013,(11):97-98
人民币成为世界第八大外汇交易货币 10月8日,为国际金融交易提供电文网络服务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发表报告称,人民币已成为世界外汇市场上的第八大交易货币。今年8月,人民币占全球交易外汇市场份额的1.49%,超过俄罗斯卢布、韩币等,进入全球十大最活跃交易货币。  相似文献   

19.
宋科 《金融博览》2014,(17):28-29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与制度发生了深刻变革:一是各国货币当局在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与通货膨胀的角力之后,货币稳定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得以确立,与此同时,金融危机频发又使金融不稳定代替货币不稳定成为政策部门关注的焦点.二是在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一体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金融理论相互融合不断催生金融创新与金融革命,从而引发全球金融体系结构大调整.三是牙买加体系对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替代,并未有效解决国际货币体系的内生缺陷,反而成为全球经济金融大背离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机制的逐步推进以及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国内金融市场对于金融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应对汇率波动、利率风险变化的交易制度与交易工具的创新。2005年汇率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升值给许多企业带来不小的损失。以工商银行的汇兑风险为例,IPO后将有大量外资货币资金进来,如何利用货币调息、远期交易等工具进行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