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寰 《国土经济》2008,(8):24-26
第四章 自主创新与工业优化升级 工业增长、生产率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具体到区域产业结构,工业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业生产能力已成为区域经济实力最为重要的标志。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对于各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为此,各经济区域都必须走上倡导自主创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黄寰 《国土经济》2008,(9):19-23
三、区域工业结构调整方向 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工业化阶段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迅速的时期。工业化的演进过程是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来表现的。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的演进使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较快上升,并拉动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黄寰 《国土经济》2008,(11):27-28
(二)基于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在区域空间的实现形式立足于自主创新,高新技术往往能够创生出新兴的产业,或者在原有产业平台上通过自主创新促使主导技术发生质的跳跃,从而带动区域产业技术系统的大幅度知识化跨越,这对于区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黄寰 《国土经济》2008,(12):30-31
第三节 案例分析:以自主创新推动西部工业优化升级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吹响了西部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号角。但必须看到,在落实中央决策的过程中,西部工业的发展不能再走主要靠增量投入,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必须依靠自主创新,特别是做好自主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  相似文献   

5.
《国土经济》2007,(4X):23-29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和国家立足国情、面向世界,在新的历史时期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伟大战略任务。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和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促进区域内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对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具有决定性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黄寰 《国土经济》2008,(6):21-22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幅员面积约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1.4%;2004年末总人口约3.72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9%,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一半。从产业结构来看,农业的产值在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自从业人口来看,西部地区的农民也占据了更多的比重;就空间布局来看,西部地区的农村面积远远大于城市面积。因此,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西部经济发展的根本。钱学森院士认为,发展农业是西部开发的基础。西部有过前两次大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黄寰 《国土经济》2007,(5X):16-17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和国家立足国情、面向世界,在新的历史时期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伟大战略任务。建设备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和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促进区域内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对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课题号:04JZD0010)的阶段性成果。文章阐释了自主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联系,探讨如何通过自主科技创新,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的具体途径。 通过作者授权,创新思维栏目将对此文分期连载,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黄寰 《国土经济》2008,(19):22-25
第三节 案例分析:创新发展西部现代服务业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服务业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服务业将成为西部地区“十一五”期间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所在和发展趋势。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有利于西部经济发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农业和工业发展提供智力、劳务等多方面支持,满足人民生活的多方面需求,增大西部的就业率,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的和谐进行。  相似文献   

9.
黄寰 《国土经济》2008,(17):21-24
二.我国区域服务业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经济区域的三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总体上看(表5-1),第三产业增长呈现出加速进行状态,相应的,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也进一步增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的贸易额已经超过货物贸易总额,电子商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对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寰 《国土经济》2008,(5):23-25
从对“丰收悖论”的剖析中,可以看到,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科学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区域农业的优化升级,这主要体现在对区域农业生产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及区域特征、布局、环境等方面的作用上。  相似文献   

11.
黄寰 《国土经济》2008,(2):23-25
“民以食为天”,对粮食的获取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以智力资源为最重要资源的经济模式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一个国家、地区要想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稳定可靠增长,唯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既要尽力赶超欧美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又要超越其以自然资源消耗为基础的生活、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2.
黄寰 《国土经济》2008,(16):23-26
三、以自主创新推进西部新型工业化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必须看到,西部的经济发展中仍面临着不少现实困难和突出矛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维系了多年后已难以再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向前,区域内部的不均衡、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增长质量较差、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正阻碍着西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再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沿袭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构建和谐西部,无疑是缘木求鱼。  相似文献   

13.
《国土经济》2008,(15):22-23
西部工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创新力,在此主要以西部地区的工业技术创新力来进行分析。魏后凯(2004)采用经验评判和算术平均加权相结合的方法,对2002年我国30个省区市工业技术创新力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区市工业技术创新力指数的差异较大,最高的是北京,其创新力指数高达0.742;最低的是宁夏,其创新力指数只有0.197,前者是后者的3.8倍。  相似文献   

14.
黄寰 《国土经济》2008,(1):19-20
(三)构建创新型的区域产业集群 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实现区域产业集群?我们可以先分析,有哪些途径可以实现产业集群。据1988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根据集群内企业技术的总体水平、集群变化的广泛性以及集群内企业间相互协作与网络化程度三个标准,将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集群、创新集群、科技集群和孵化器及出口加工区五个类型。这五种类型其实也就是实现区域产业集群现象5种不同作用机制。论文认为,自主创新在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寰 《国土经济》2008,(7):22-23
三、以自主创新为基础构建西部生态循环型农业从 自然资源来看,西部农业发展大有潜力。西部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8%,草地及草场面积达40亿亩,占全国可利用天然草地总面积的63%。我国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具有多样化特点,它们为发展农、林、牧、副、渔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但西部地区也是生态脆弱区,  相似文献   

16.
黄寰 《国土经济》2008,(3):22-24
二、区域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区域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地资源相对缺乏,难以普遍实现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的农户很难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脉搏:生产经营观念和生产方式落后,各项农村社会事业都有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黄寰 《国土经济》2007,(4S):28-31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和国家立足国情、面向世界,在新的历史时期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伟大战略任务。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和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促进区域内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对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寰 《国土经济》2008,(4):28-30
近些年来,我国各大经济区域的农业优化升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对区域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核心是通过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9.
邢琦 《企业导报》2014,(5):71-71,9
本文基于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特征阐述相关研究综述,以及相关理论。主要针对自主创新同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进行细致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三、立足区域自主创新,构建研究型大学从高校与科研院所对区域自主创新的作用来看,相对而言,对高校更应关注一些,这不仅是因为高校培养出了更多的创造性人才,更在于科研院所的规模相对来说往往较小,且比较分散,常出现重复布局、缺乏竞争和自然淘汰机制,不如高校那样普遍处于创新理论和技术前沿,能很快凝聚为满足区域创新需求的精干创新力量。在高校中,对于区域自主创新意义最大的是研究型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