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随着广州市“南拓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农村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对农业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集生产、生态、生活于一体的都市型农业将是我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根据我区的情况,通过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村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传统的城郊型农业向现代化都市型农业转变,逐步把番禺发展成为珠三角,稳港澳的“菜篮子”基地,蕉果生产基地,花卉生产基地的集生态、旅游、科技于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现代化农业示范区。  相似文献   

3.
农业产业化与财政支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业产业化是新一轮农业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经济改革措施,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有利机遇的同时,也碰到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农业生产与市场不能对接;一、二、三产业不能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农户的小生产方式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等等,这些矛盾与问题已构成实现我国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瓶颈。正是在这种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农村一些地区在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同时,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了一批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组织,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4.
5.
十一五时期,各级财政部门努力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形成了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进一步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我们认为在十二五期间,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投入政策.现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安徽奋力崛起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安徽省各级财政部门把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财政支农的一项重要任务,以支持实施农业产业化“121”强龙工程和“532”提升行动为抓手,突出重点,找准难点,不断加大投入,全面提升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7.
8.
(一)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指南 十五届三中全会是一次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明确提出了农业和农村工作跨世  相似文献   

9.
10.
2005年以来,河北省泊头市财政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大项目、大园区、大基地和大产业集群为重点,积极争取省市投入95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为泊头市农业产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从而使泊头市先后荣获“全国鸭梨无公害生产示范县(市)”、“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1.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做强农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必须立足国情,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相似文献   

12.
13.
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财政财务管理是整个财政支持“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中央加强“三农”政策的重要保证。深化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财政财务管理改革,建立健全财政支农支出规范、安全、有效的运行机制,切实加强支农资金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业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对于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襄樊市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加大对农业投入,创新支农资金管理机制,有力地促进了该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农业出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2007年,全市农业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渐进式转轨,财政支农的方式和重点亦存在着相应的转向问题。如何在新的经济体制下,积极探索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财政支农模式,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鉴于财政支农的方式、重点与财政支农的依据有密切的关联,本文试从这三个方面作如下扼要的探讨。 一、关于财政支农的依据 财政为何要支农?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寓于其中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20.
<正>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拉开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帷幕。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并强调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