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IPO定价是股票上市的重要环节,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新股发行定价过高问题给股票市场乃至全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新股发行定价问题入手探析我国新股发行定价问题的根源所在,并指出加强市场建设,完善新股发行制度才是解决我国新股发行定价高问题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新股发行制度虽然进行了多次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现行的发行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新股申购存在不公,询价制度流于形式,新股发行价格过高,上市首日上涨幅度过大等。这就需要我们对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保证新股发行过程中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的公平,完善询价制度,限制发行价格,对二级市场中首日上市股票实行涨跌幅限制,以完善我国的新股发行制度。  相似文献   

3.
新股破发与新股发行定价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股破发是2010年以来证券市场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文章在对新股破发现象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新股破发的原因以及新股发行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新股破发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4.
股票发行制度作为证券市场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制度,是一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及制度本身的效率高低和定价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交易市场的发展和稳定情况,甚至关系到整个资本市场的稳定和运行效率。尽管我国目前的股票发行制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市场的变化,也出现了一些较突出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完善新股发行制度,必将对资本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探讨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析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的主要弊端,并摸索出其改革趋势。  相似文献   

5.
林远宁 《商业时代》2004,(21):36-37
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的视角,通过对我国股票市场股票首次发行定价方式的演变进行总结,分析了我国行政性定价出现的原因、向市场化定价方式过渡的内在需求以及实行市场化改革后各主体的收益和改革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新股发行定价方式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陈俞闽 《商业时代》2012,(31):63-64
文章以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和市场化定价机制改革的进程为研究主线,结合我国新股发行的制度变迁和政府在IPO发行监管中的窗口指导行为,对核准制下政府的IPO"窗口指导"及其对IPO定价效率和上市首日收益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随着新股市场化定价改革的深入,政府在IPO中进行"窗口指导"的政策效应对IPO上市首日收益率的解释力度逐渐减弱,随着市场成熟度的提高,IPO定价的市场机制正在增强,IPO定价效率有所提升,体现了IPO发行定价的市场化方向。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股票已经成为老百姓极为常见的投资和理财方式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的繁荣,很多的企业崭露头角,纷纷发行新股,伴着而来的就是需要建立完善的新股发行制度.本文分析了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重新定位股票市场、新股发行权利下放、券商产权结构改革、加强投资者教育以及改进政府监管工作等方面的策略来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8.
新股定价问题一直是国际金融界公认的最具迷惑性的难题之一。针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 ,对现行国内外各种新股定价模型和理论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 ,将多元分析方法的聚类分析应用于新股定价中 ,并通过实证研究表明这种方法是一种比较实用的、客观有效的新股定价方法 ,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新股抑价现象 ,并对我国新股发行定价的改革将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初步抑制上市后过度投机与行政管制放松为标志,我国2009年以来启动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但新股发行过程中存在的高市盈率、高股价、超募资的"三高"问题依旧突出,出现了定价机制过度向一级市场倾斜、二级市场受压以及新上市公司高管投机等新现象。关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未来方向,笔者认为,"反市场化"与"过度市场化"态度均不可取,在行政监管向维护市场秩序与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边界内回归,以及真正落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尤其是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方面,新股发行制度仍有许多优化空间。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从信息不对称角度重新认识新股定价的多主体博弈过程 ,论证新股行政性定价机制的引入是政府为了避免发行市场“信息陷阱”的合理选择 ,它保证新股发行成功 ,但导致新股发行的混合均衡 ,牺牲了资源配置效率。新股定价市场化改革可以实现分离均衡和资源配置的双重目标 ,但必须考虑到实现的约束条件 ,笔者就此给出了理论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赵贞玉  耿艳 《中国市场》2015,(13):10-11
新股发行抑价是指新股上市首日收益率显著为正的现象。不论是在成熟的资本市场,还是在新兴的资本市场,IPO抑价现象普遍存在。文章通过运用弹簧振子理论,研究上海股市IPO抑价问题和新股上市后续定价效率问题,得到结论如下:我国IPO抑价程度与新股上市时间和流通盘大小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比成熟的资本市场我国新股发行抑价率极其高,随着新股发行定价机制不断向市场化完善,IPO抑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新股发行及定价方式的市场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涌  王力 《财贸经济》2003,(5):66-70
新股的发行方式和发行定价方式作为发行制度的基础,对资源有效配置和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我国新股发行和定价方式的变化经过了从行政管制向市场化演进的轨迹.为了纠正市场机制的扭曲、平衡发展一、二级股票市场,应当进一步推进股票发行定价的市场化进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竞价发行定价.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后的中国创业板市场为例,选取2014—2017年年底的数据对企业历史业绩和创新能力对IPO定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在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企业的历史业绩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历史总资产收益率和研发投入对定价具有显著影响,但相比之下,历史业绩仍起核心作用且创新能力占弱势地位,与成熟证券市场的定价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2009年6月1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意见>,标志新一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正式启动.2009年7月年至2010年7月的一年中,平均新股发行价27.93元,平均发行市盈率52倍,募资总额4901.72亿元,几乎所有公司都出现资金超募现象.由此可见,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带来"三高"现象,即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三高"现象不仅损害了二级市场投资者利益,更违背了市场价值规律,破坏了股票的内在价格秩序.本文从新股发行制度本身的缺陷及配套的市场不到位、制度的缺失等多个方面分析了新股发行"三高"现象的原因,并针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5.
首先阐述了我国股票市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行的新股发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根据新股发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有新股发行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这些制度上的缺陷是导致新股上市后股价非理性波动,使股市正常的融资功能和投资功能失去效用的重要原因。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新股发行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胡斌 《商业时代》2012,(15):70-71
IPO定价不仅关系到发行人、股东、投资者、承销商、风险投资方等多方利益,还影响到二级市场运行效率和稳定,合理、有效的定价能够减少新股的投机行为,促进新股理性、价值投资和长期持有,并有利于一、二级市场健康发展。2004年,Google采用拍卖定价方式为其IPO定价引发了市场对有效定价方式的探讨;2007年,我国屡创新高的新股申购资金冻结量,不断冲高的新股首日涨幅,高额的新股申购收益率,引发了国内新股定价是否合理的争议;2008年以来,持续走低的新股首日涨幅,逐渐增加的新股"破发"数量,再度引发了市场各方对于IPO定价方式的关注。2009年、2010年两次新股发行定价机制改革,进一步寻求高效的定价机制。力求新股合理定价、规范新股投资行为一直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对境外IPO定价方式进行优劣比较分析,以期为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广存  陈海明 《商业研究》2004,(16):118-121
新股短期发行抑价现象不仅在我国存在,而且我国抑价程度还相当高,这一问题引起了证券主管部门、业内人士及广大学的极大关注。因此,必须具体分析我国新股短期发行抑价的原因、影响,才能进一步完善我国新股发行定价的政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有新股发行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这些制度上的缺陷是导致新股上市后股价非理性波动,使股市正常的融资功能和投资功能失去效用的重要原因.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新股发行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股票市场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与之相适应的新股发行定价制度也是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随着股票市场的开放,新股发行的市场化以使价格反映价值已经是大势所趋。新股询价制度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目的是使发行定价制度市场化,但是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特殊环境即市场环境的非市场化以及特有的股权分置现象,使得这一市场化制度的有效性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