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谭文培 《特区经济》2009,(10):195-196
出于效率考虑,发展中国家一般很少直接参与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用斯塔克博格博弈描述政府与农民生产农村公共品的过程,纵然在双方均没有公共品生产优势的情况下,作为跟随者的政府完全有动机提高农民收入以刺激农民独立承担所需公共品的投资。在城市偏向的政策下,城乡收入差距控制在一个临界点之内,使得村民自我承担的公共品投资水平随宏观经济发展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安徽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怀礼 《乡镇经济》2009,25(1):28-32
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公共品供给紧缺的问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此,如何增加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关注的重要实践和理论问题。根据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文章认为,增加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的关键是进行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创新。这种制度创新,包括供给制度的创新、供给主体的创新、供给渠道及公共财政供给效率评价模型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在当前分权背景下,县级地方财政自主权对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影响.文章较为罕见的将研究主体定位在直接面对居民的县级政府,并首次构建了一个全面评价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综合指标.实证研究发现,地方财政自主权对地方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效率的负面影响并不显著.本文还梳理了一系列控制变量对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影响机制,得出人口规模对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影响以拥挤效应较为显著,以及加快城镇化率对非经济性公共品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等结论.文章建议上级政府不能期望通过限制下级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来改善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效率,而应通过控制人口规模、推进城镇化、压缩财政供养人口和建立健全地方民意表达机制等合理措施,来力求提高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水平.  相似文献   

4.
李琦 《特区经济》2008,(12):179-180
对某市8356个个体的关于农村公共品需求特征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品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更偏好生产性公共品。收入约束和公共品供给缺乏配套和互补,影响了农村公共品需求。从提高供给效率出发,农村公共品需求的上述特征和影响因素,必须在新农村建设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王贤彬  周靖祥 《南方经济》2013,31(11):47-59
本文在一个具有微观基础的一般均衡宏观模型中考察了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行为。地方政府官员负有提供生产性公共品与非生产性公共品的责任,生产性公共品增进经济产出效率,而非生产性公共品直接增进居民效用。地方政府官员在提供两类公共品的效率与能力上具有异质性,这导致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及公共服务供给绩效上的差异。这意味着,中央可以通过优化官员和地区之间的匹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福利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前,随着对公共品属性认识的深化,人们提出并论证了私人参与公共品生产和提供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这丰富了当代公共品应由不同的生产方式与提供方式组合而构成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公共产品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了公共产品市场失灵,这使得政府成为公共产品的供给者。地方公共产品是由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区居民需要来提供公共品,但在实际中,地方政府不能有效地供给公共品。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化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对当前地方公共品供给现状分析的前提下,结合经济学家提出的各种理论和模型,得出在一定范围内对公共产品进行市场化改进能够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大幅度提高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8.
公共品博弈作为刻画人类社会协调与合作这两个问题的基本模型,成为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通过分析引入激励制度的公共品博弈实验研究,比较奖和罚两种制度如何改变人们的信念并影响公共品合作供给行为。将已有公共品博弈实验研究分为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决定赏罚规则、强度和执行方式的制度)、货币激励和非货币激励(道德劝说、训斥和社会排斥),考察不同制度对于提升公共品合作供给水平的实际作用,特别是惩罚制度的社会净效率。在此基础上,述评已有研究成果的一般性结论和启示,展望有关个体偏好、社会合作和制度发育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可能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方钦  苏映雪  李钧 《南方经济》2017,36(12):1-26
文章的目的是对公共品研究中的理解分歧作出一些澄清。笔者的分析是基于思想史和历史。通过对公共品理论的思想史梳理,笔者认为公共品的实质是一种兼具外部性与"搭便车"难题的物品或服务。而萨缪尔森式的研究由于将制度因素从公共品现象中剥离,致使公共品认知出现诸多混乱。针对实验经济学中兴起的公共品博弈,笔者以《大宪章》为例作了历史考察,发现从成本角度而言,公共品供给的行动逻辑是个体为减少外部成本或者为获取外部收益,通过承担私人成本的方式,提供具有外部性的物品或服务。但这一逻辑无法验证社会偏好理论的有效性,因为该理论更多地反映出一种价值判断而非事实陈述。  相似文献   

10.
贾海彦 《山东经济》2007,23(4):22-24
公共品的市场属性决定了公共品新的划分范畴,由此构造出三类公共品市场:垄断或寡占型市场、“混合”型市场和竞争性市场。这就将对公共品多元供给机制的研究引向了具体的操作层面,有利于根据不同的公共品市场结构特征优化政府与其他经济主体的合作和竞争关系,为我国国有公共事业企业的产权改革、政府和私人运营商的具体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工具。  相似文献   

11.
张晓亮 《改革与战略》2011,27(12):95-98
文章基于基础理论研究的视角,梳理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若干基本问题,解析了农村公共产品这一概念范畴的内涵、外延和特征,然后以经济学局部均衡理论和生产可能性曲线为分析框架,考察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实现条件,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传达机制和识别机制、科学确定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和定价原则、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协调地区间公共产品供给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村公共产品质量的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公共产品质量代表了供给者的科技水平、生产水平、管理水平和文化水平。高质量的农村公共产品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对公共产品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树立供给者的公众形象,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因此,有必要探讨农村公共产品质量指标体系。本文是在界定农村公共产品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出农村公共产品质量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林业生态公共产品的层次性供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论中的成本效益分析和博弈论的思想指出了林区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影响着林业生态公共产品供给发展上的两种供给偏好和策略的选择,并循着上述思路较为系统地揭示了林业生态公共产品供给发展的内在矛盾难以进展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新思路:实施层次性的林业生态公共产品供给发展的模式类型和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介绍了目前在公共品概念研究中存在的两种思路:从供给者或者消费者的角度和从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角度来定义公共品,并对基于这两种思路的公共品概念界定分别提出质疑,从而指出公共品的概念应当是对公共品本质属性的反映。因此,文章结合政治学中有关公共性的分析,试图揭示公共品的本质属性,并对公共品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5.
日本PFI与公共投资效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上公共产品的供给由政府承担。但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非效率化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日本在公共产品生产中引入PFI方式就在于克服上述弊端,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增强公共产品生产的竞争性,以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16.
金笑萍 《特区经济》2008,(4):193-194
农村公共商品投资的内容较广泛,从农业生产性公共商品方面来看,包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农村道路和公共性运输工具的投资、部分大中型农用机械和设备的投资、公共性农产品贮藏加工设备的投资和用于生产其它产品的公共性投资等。国家有责任让农民休养生息,农民应该得到回报和补偿,让他们享受工业化的成果,向他们提供所需要的公共商品。  相似文献   

17.
李里 《特区经济》2007,(3):174-175
可持续发展理论、外部性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为财政政策干预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当前,我国财政政策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投入不足、排污收费不合理以及缺乏有效的环境税收政策。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官永彬 《乡镇经济》2008,24(1):46-50
由于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公共物品制度外供给体制在以后的发展变迁中得到了延续和继承,使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面临着结构性矛盾,而摆脱困境的帕累托最优选择是根据农民的需求意愿或偏好供给农村公共物品。文章在公共物品需求偏好显示扭曲机理及相关机制设计述评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农村公共物品需求偏好的民主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