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艳欣 《活力》2011,(11):192-192
连线报道也可以称为电话连线采访报道,是以声音为主要传播载体,电话为媒介,由广播记者在新闻现场以口述或是互动对话的形式,把新闻信息通过直播问直接播报出去。作为与广播消息稿、录音报道并用的一种手段.以记者口语化的描述,勾勒出新闻事件的画面.把现场氛围呈现出来,使听众如临其境,具有现场感.增强了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首先,“交通广播”连线报道,经验的总结。作为“交通广播”记者,在近几年的采访报道中。深刻体会到r,连线报道在制作程序上比录音报道更简便,表现形式比消息稿更加生动,所以成为当下广播新闻的重要表现样式。  相似文献   

2.
程世伟  付瑶 《活力》2012,(5):50-50
电视新闻现场访谈是记者在现场报道新闻事实发生发展过程时.用镜头访问当事人、见证人和有关人士。并把现场情景以录播或直播的形式传播出去的一种报道方法。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现场访谈作为电视新闻报道的一种形态,被广大新闻从业者采用,也赢得广大观众的认可与好评。一、现场访谈的优势1.充分发挥电视的传真和纪实优势。把新闻事件现场情景生动、逼真地展示给观众.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真实可信。首先,现场访谈是现在进行时的报道,内容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其次,现场访谈具有强烈现场感,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历历在目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如临其境界,如见其人:再次,现场访谈运用了多种电视语言.包括画面、声音、文字、图像、特技等得到了和谐运用。  相似文献   

3.
杨平 《活力》2011,(8):175-175
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置身于新闻现场.出图像并用同期声向观众叙述、评论新闻事件的一种报道形式。在现代电视新闻传播中,现场报道已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的报道方式。现场报道越来越受到重视.更多的新闻被要求以现场报道的方式直播。在西方电视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凡是适合现场报道的新闻决不用其他形式的报道,理由是相比其他报道形式,现场报道最能体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因为在现场报道中,报道者进入画面,一边采访一边进行解说,原生态的现场声音、现场环境以及种种细节都在向观众传播信息,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新闻现场,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和参与感。我国的现场直播报道的起点应该算是从1997年香港回归的直播开始的,那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相对来说,规模很大,参与人数众多的现场直播.虽然现在回头来看.当初的电视直播还存在着不少的瑕疵,还有很多细节有待提升,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那次现场直播奠定了日后中国电视直播的一个基石。  相似文献   

4.
闫姝莹 《活力》2014,(6):124-124
电视现场报道是指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现场通过话筒或者镜头,采访现场有关人员,解说现场实况,直接交代、播报新闻事实的报道方式,是最能发挥电视的特长以及优势的报道形式之一。电视现场报道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新闻表现形式,记者可以直接在现场通过画面、语言等手段向观众呈现出来,正因为如此,电视新闻媒体有着比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马志 《活力》2012,(9):54-54
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采访拍摄中,要深入实际。认真了解和掌握现场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事实,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新闻敏感度,善于在现场及时抓住最能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的现场气氛,用充满活力的画面和声音营造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  相似文献   

6.
王秋霞 《活力》2012,(13):57-57
在电视新闻中,有人物的画面往往占有很大的份额,通过一连串有人物画面的组接来交代事件发生的全过程。然而,就是在这种以人物活动为主的电视新闻报道中,常常会有一些没有人物活动的画面,即空镜头。它同文字语言、音响语言和其他画面语言一样,为电视新闻报道增光添彩,其位置不可替代,作用同样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7.
郭丹茹 《新远见》2011,(5):74-77
在灾难事件报道中.报纸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两种:新闻图片与文字报道。在灾难报道中,新闻图片甚至比文字报道更为重要,因为灾难性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异常性等特点,单一运用文字叙述很难再现事件现场及救援情况.而采用几张现场图片不仅突出了现场感.还能提高报道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8.
朱姗姗  沈春花 《活力》2012,(21):100-100
作为现代传播媒介之一,电视以其特有的真实、形象、生动和声画并茂的传播方式为观众提供了最快、最翔实、最具内涵的各类咨询,特别是各类新闻节目能迅速、及时、简要、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因而成为观众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窗口. 电视新闻节目指的是电视屏幕上传播新闻信息,分析、解释和评论新闻事实的各种新闻节目的总和,它由电视画面、文字语言、现场效果三部分组成,在电视新闻传播中,文字语言占有主体性构成地位.人们可以想象,一条没有画面语言的电视新闻可能某种程度上相应减少了报道的生动性、可视性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9.
电视区别于报纸与广播的最大特点是视听结合,声情并茂.在电视新闻中,画面、解说词、同期声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同期声,它在烘托节目主题、渲染现场气氛、展示人物个性等方面发挥着画面无法替代的作用,给人以强烈的现场参与感、感染力和说服力.广义上说,电视新闻同期声是记者在现场录制画面时同时录下的各种声音.  相似文献   

10.
邵丹 《活力》2014,(2):81-81
探潮亚马孙:中国中央电视台,直播亚马孙潮涌电视节目。现场直播:在新闻现场随着事件发生、发展进程同时制作和播出的方式。本文“语言”特指:与新闻事件同步的新闻主持人现场有声语言报道。  相似文献   

11.
陈怀旗 《活力》2012,(10):193-193
从事电视新闻的业内人士都知道,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就是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形式。现场报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记者直接“出镜头”,当面向观众叙述所见所闻,这就打破了电视新闻过去那种现场画面加解说的传统报道格局,从而开创了电视新闻独特的播报方式。笔者认为,现场报道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12.
吴树江 《活力》2011,(14):97-97
现场新闻人物的真情流露,才能感动作者:只有感动了作者,能拍出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真情可以说是属于新闻中的灵魂,摄影作品不仅要表现人物、事件、思想,而且要表达出真情。摄影者在拍摄时要有充沛的激情,并善于把这种激情通过画面传达给观众。一张富有真情实感的照片,不但能引起读者的注视,还能够长久地印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13.
姜鸽 《活力》2012,(19):127-127
运用同期声渲染气氛,烘托新闻的主题,是电视新闻记者常用的手法,同期声运用得恰当,就像是一盏点放在窗口的灯,使整篇报道平添亮色,让新闻本身更具活力.反之,同期声使用不当,也会无端耗费前期采访的时间和加重后期压缩处理的负担,报道出来的新闻就像是一只充满了水的气球,毫无实质意义.因此,如何精准地运用电视新闻同期声,是当前电视新闻实践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般地说,记者在现场的解说,新闻人物的谈话,录制画面时同时录下的现场的各种声音,都应是电视新闻的同期声.  相似文献   

14.
马寒梅 《活力》2012,(2):117-117
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电视以其声音与画面的珠联璧合而独领风骚,吸引着亿万观众,它不但可以让观众听到新闻发生的现场或景观,而且可以听到新闻中活生生人物的声音和现场真实背景发出的声音。  相似文献   

15.
电视同广播、报纸等媒体相比,其优越性除了实效性较强以外,就是拥有画面这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有了画面,在配合声音叙述新闻的过程中,就会给人以更加形象、逼真和身临其境的感觉.然而,电视画面这种符号在具备一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某些先天不足,其中不足之一,就是对已经发生事件的表达存在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16.
孙耀清 《活力》2013,(12):83-83
拍一部优秀的专题片.画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而画面的信息量有无或大小,又决定着画面的质量。尤其是画面语言在电视纪录片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一种体裁和语言形式无法超越的。一、画面语言是交代背景信息的必要手段在纪录片中对一些背景信息如生活、历史等方面的.都可以利用画面语青进行交代。画面语言使纪录片的现场感更加强烈镜头将拍摄对象的有声形象真实地记录下来,电视纪录片采用画面语言的方式。对现场事物进行了真实的再现。使观众达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相似文献   

17.
张伟 《活力》2012,(8):149-150
广播电视记者的现场(口头)报道能力的高与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报道的质量。笔者语言表达方面提出了记者应该如何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以更好做好报道工作。规范化  相似文献   

18.
何颖  施宝东  杨柳 《活力》2005,(5):231-231
如:1997年香港回归,中央电视台进行全程直播。事件刚开始一切正常,彭定康依计划乘车离开了港督府。负责报道港督彭定康活动的记者对现场进行了描述,发了感慨,做了评论,报道本可以就此告一段落。但谁也没有料到,记者的话音刚落,彭定康的车子竟然绕了一圈又回来了。该记者只好又拿起话筒,把刚才的一番话重复了一遍,最后说“我们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又回来了”。这次总算对付过去了。但不可思议的是,片刻之后,彭定康又回来了。这位记者只好把刚才的话第三次重复背诵。噩梦还没有结束,彭定康的车子再次缓缓驶入镜头!这一次记者彻底被击垮。电视观众只能看着无声的画面,自己揣摩了。  相似文献   

19.
苏海丽  薛飞 《活力》2005,(7):228-228
现场采访是指记者置身事件性新闻的现场环境中,伴随事态的发展进程同步进行边观察、边叙述、边提问、边倾听的采访方式。在现场采访中,记者的表情与观众的感受是同步的,情绪随着事件现场的时空变化而起伏跌宕。记者的言行举止影响着观众,调动着观众的情绪。那么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把新闻事件圆满地报道给观众呢?这就需要记者的心、眼、情的全方位投入,即记者进行现场采访时要做到对新闻事件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20.
吴小玲 《潮商》2012,(4):92-93
画家刘小东谈到自己的画曾说过,"我总希望有某种‘事件’在画面中发生,然而这种分寸把握不好便会产生文学性的倾向,于是我就用造型、色彩和体积等最基本的绘画元素去化险为夷。"纵观刘小东的绘画,可以发现他对画面叙事性的分寸把握恰到好处,明显不同于传统的叙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