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判断无形资产是否已经减值是计提减值准备的第一步。分析无形资产发生减值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1)由于技术、市场、政治、法律等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或者企业赖以生存的营销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2)由于同行业、同类技术的竞争激烈,企业无法适应而导致无形资产严重贬值或市价下跌,其创造价值的能力受到严重影响;(3)由于某种不可抗因素如自然灾害、战争等,使企业经营状况发生重大变化而导致的企业无形资产减值。  相似文献   

2.
苑华 《现代企业》2005,(11):63-63,68
为了防止企业资产计量不实造成虚夸资产、虚增利润,从而使会计信息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科技含量不断增长,无形资产在企业当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价值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中,首次提出了无形资产应提取减值减备。这充分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使上市公司在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从而使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更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会…  相似文献   

4.
为了防止企业资产计量不实造成虚夸资产、虚增利润,从而使会计信息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新《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要求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有: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相似文献   

5.
新准则颁布以后,会计核算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在《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号——无形资产》中关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累计摊销”账户的设立就有许多新的变化和突破。无形资产减值与摊销是无形资产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资产负债表上看,“累计摊销”与减值准备都是无形资产的备抵项目,两者互为补充,共同反映无形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无论是计提减值准备还是提取摊销,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正确计算损益、减少风险损失、合理确定成本补偿尺度”的谨慎原则。现笔者就两者的差异性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一条要求: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这对那些计提减值准备后不必摊销的资产,如应收账款、短期投资、存货、长期投资、在建工程等核算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而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来说,会增加会计业务的复杂性,既要计提减值准备,还会影响到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笔者现对影响无形资产的摊销,作些浅析,谈点认识。一、计提减值准备后无形资产的摊销应…  相似文献   

7.
企业投资者、经营者、政府管理部门为了行使各自职能的需要,要求企业会计人员提供合法、真实的会计报告,以了解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专利类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是否正确、科学,对企业会计报告的真实性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8.
减值准备是针对资产减值而提取的准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实际上是为了“挤干”资产的“水分”。如巨额应收帐款、逾期不计提的坏帐准备或者只象征性地计提少量坏帐准备,由于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 旧过时或光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也不提跌价准备,造成公司虚盈实亏,在股份制会计制度中,四项减值准备指对应收帐款、短期投资、存货和长期投资计提的减值准备。本文拟就四项减值准备实务操作的 有关问题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比国内外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规定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会计准则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企业整体无形资产、技术类无形资产和商标类无形资产的减值迹象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企业判断无形资产是否发生减值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2001~2005年上市公司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实证研究,对上市公司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状况进行了统计性描述。在此基础上利用统计检验的方法对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进行了差异分析,并对影响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的财务报告方面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指出了影响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的财务报告方面的主要因素,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1.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摊销是无形资产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又都是“无形资产”的备抵项目,它们共同反映着无形资产的现时价值,既有许多区别,也有共同之处。本文认为,两者在性质目的、理论基础、核算原则、核算范围、计提时间、计提方法、计提基数、纳税影响、账务处理等9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同时指出,从金额上看,两者此消彼长、相互影响;从资产负债表看,两者都使得无形资产账面价值降低;从利润表看,两者都是利润的减项,其作用的结果都会使企业当期利润减少;从两者的核算要求来看,都需要借助会计人员较强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推进,为与世界接轨同时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我国会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计提减值准备、跌价准备就是其中的一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上市公司应计提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存货、应收款项、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委托贷款等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会计准备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资产减值等问题必要结合国情进行新的探讨,本文拟在分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不同看法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实际提出应采取的过渡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同时使我国会计实务规范全面与国际接轨,2001年我国对会计实务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改,颁布并实施了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其中一个较大的变动是:对各种资产计提跌价、减值准备。如: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下面我就以无形资产为例,谈谈新企业会计制度下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从而分析探讨新会计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一、计提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符合资产的定义新企业会计制度资产的定义为: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比国内外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规定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会计准则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企业整体无形资产、技术类无形资产和商标类无形资产的减值迹象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企业判断无形资产是否发生减值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技术的积累和人们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在此环境下,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凸现,其必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财务成果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以我国已有的无形资产准则(以下简称原准则)规定的会计规范为基础,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与原准则相比,新准则对无形资产核算的会计规范作了较大的调整.除了对无形资产进行了新的科学的定义外,新准则对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上也作了较大的改变.本文着重就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累计摊销的区别作了简要的探析.  相似文献   

17.
由于企业所处商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资产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很可能受到不利影响,资产减值现象的出现便成为必然。为确保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能真实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需要对包括无形资产减值在内的资产减值进行合理的确认和计量。  相似文献   

18.
一、资产减值准则有关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变化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出现资产减值迹象时,企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即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同时还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  相似文献   

19.
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缺陷 (一)资产减值准备自身的不足 1.会计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在计提标准、计提范围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计算程序,因而留给企业很大的选择空间,这就可能导致公司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利用此项政策达到自身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涂强 《审计与理财》2004,(10):36-37
自1999年实施了坏账损失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项准备后,2001年财政部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和部分《具体会计准则》及补充规定,其中新增加了四项资产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由此扩大成了八项资产准备。我国目前的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规定充分运用了谨慎性原则,也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