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无常观"是日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逐渐融入到日本文化之中的。在日本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无常观"的影子,不管是在经济发展,还是在文化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体现着日本人的"无常观"。久而久之,"无常观"成为了日本人所拥有的一种思想体现。日本的"无常观"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中体现出了强烈的人性悲悯的特点,日本的"无常观"不仅在许多文学作品当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对日本人的生活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日本"无常观"的形成与日本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无常观"也具备日本的地域特色,这也是促进日本整个民族不断发展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2.
媒体速览     
《中国经济周刊》2009,(33):28-28
中美"逆转"中国成日本最大出口国"日本原装液晶面板AQUOS。"这是日本电子企业夏普面向中国农村推出的液晶电视广告词。可以看出,夏普打算通过"日本原装"优势在中国市场展开较量。自从去年发生金融危机,日本经济中中  相似文献   

3.
<正> 支撑起日本经济的半壁江山 "丰田"、"本田"、"三菱"、"索尼"、"松下"、"东芝"等日本大企业的名号,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但是,许多人未必了解这些大企业都是由许多中小企业支撑起来的,比如丰田汽车公司约70%的零部件是由1000多家中小企业分包提供的。可以说,日本中小企业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日本的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教的99.7%,就业人数占总就业  相似文献   

4.
胡坤 《亚太经济》1997,(1):17-19
日本管理经济模式下的新重商主义,对于日本战后赶超欧美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为了刺激出口并抑制进口,日本对于"外部导向型"部门所实施的新产业发展战略和对"内部依赖型"部门所采取的保护政策,则使"日本清'成为更高级形式的"荷兰清',并通过"价格-产业-流动"机制引起"  相似文献   

5.
侯蕾 《改革与开放》2013,(6):190-191
21世纪以来,日本外交转向"政治大国"化是有其国际、国内背景,但引起日本外交转型的更深层原因却是文化因素。首先,作为实现日本政治大国的物质基础─美日同盟,是日本文化中追随强权传统的延伸;其次,日本国民独特的岛国性格和"民族优越论"传统是其政治大国实现的精神基础—新民族主义兴起的内因;最后,日本国内愈演愈烈的"中国威胁论"从根本上讲是日本人内生的民族心态所致。日本应该转变现有观念积极融入亚洲,在与中国进行双边合作的基础上促进亚太的稳定,这才是提升日本国家地位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日本在工业化时代成功地追赶上欧美,在20世纪80年代被誉为"世界工厂",那么,工业化时代"日本制造"的主要特点和经验是什么呢? 高度重视生产现场 技术革新包括"产品革新"和"工程革新","产品革新"主要解决制造什么的问题,"工程革新"主要解决如何制造的问题。最近,日本学者指出,美国擅长的是"产品革新";而日本擅长的是"工程革新"。换句话说,美国人长于在"制造什么"方面的革新;而日本人长于在"如何制造"方面的革新。  相似文献   

7.
茶文化是由中国传入日本,从最初僧侣们的饮茶养生到后来日本贵族之间的"斗茶"游戏再到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茶道,实现了从模仿到升华的蜕变.在日本的茶道发展史上,有一些著名茶道人物,如武野绍鸥、 千利休、 村田珠光等.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创立的"草庵素茶"改变了单纯对中国茶艺形式上的模仿,将禅宗思想和日本人的审美意识结合其中,开创了日本茶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8.
日本长期以来一直背负"自杀大国"的恶名,特别在中国人看来,日本"自杀大国"的形象尤为鲜明,甚至很多人认为最容易自杀的就是日本人.实际日本的自杀率在世界范围内仅列第六.针对为何在国人眼里日本"自杀大国"的印象如此根深蒂回,笔者分析有关日本的自杀的信息之传递途径其传递实态,并结合迪尔凯姆关于自杀的分类理论,尝试对日本的有关自杀的信息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不同类型的自杀信息的传递情况及中国人对其的理解程度.进而提出国人对日本"自杀大国"的固定印象,是由相关信息本身的性质及中日国情差异造成的对信息的理解不同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日本都是"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对内直接投资小国①"。然而,东日本大地震加快了日本经济国际化步伐,促使日本政府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外资,而中国企业则成为日本吸收外资的主要来源国。显然,外国企业增加对日直接投资,将推动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有利于日本建立具有竞争力的雇佣制度和企业关系,从而构建"新日本经营模式"。为了进一步推动跨国公司在日本的技术研发和投资,日本必须抓紧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和战略。而中国企业应加快中日"双向投资"步伐,提高其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10.
"日本型风险投资模式"是在"日本型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雇日本经济条件下为降低风险投资交易成本的合理选择.政府的介入、规制和大企业控制对"日本型风险投资模式"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与"美国古典型风险投资模式"对比得知,日本政府的适当介入和"日本型风险投资模式"用"组织"代替了"美国古典型风险投资模式"中的主体--"个人"的合理性,说明风险投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种制度的创新,只有根据各国的国情建立的风险投资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创新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3·11"东日本大地震,特别是福岛核危机对日本电力产业影响巨大。"后福岛时代"日本电力公司将会进一步打破垄断,增强竞争;短期内日本不可能废除全部核电站,只能是维持现状,但长期来看有可能;整个日本电力产业将会被迫发生一些变革,在变革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日本自身发展模式调整,日本共经历3次大规模的"僵尸企业"危机。处理"僵尸企业"问题时,日本遵循市场规律,由市场选择企业破产或重组,尤其重视失业工人的再培训和就业安置,并成立专门机构落实各项解决"僵尸企业"问题的法律法规。中国应根据自身特征,充分借鉴日本成功经验,解决"僵尸企业"难题。  相似文献   

13.
(一)深厚的历史渊源,使军国主义复活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1.长期的军国主义的传统,是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思想基础 从镰仓幕府到德川幕府,由将军掌握实权的层层武士制度,统治日本长达六七百年.宣扬武士道的武家统治,使军国主义思想在日本根深蒂固."武士道"的实质是一种"奴道",是封建制度下面的食禄报恩主义."武士道"的"轻生观"、"重然诺"、"尚意气",是为日本社会所赞美的,以为是道德的极致,人生的真意,宇宙的大法.日本人赞美的武士道精华,一是"仇讨"即复仇,二是"切腹"自杀,是由日本宗法社会的神权迷信而来.  相似文献   

14.
去大庆,不能不去八百垧. 据说,"八百垧"的得名与日本人有关.六十多年前,日本人占领东三省,扶植伪满洲国,一队日本兵欲在一片荒原上开出"八百垧"地(一垧为120亩左右),囤积军粮,可过了些日子,小日本狼狈逃窜,遗下"八百垧"成了地名.  相似文献   

15.
最近,日本不断释放出令世界震惊的危险信号:4月6日,在野的日本自由党党首小泽一郎在福冈举行的一个研讨会上大放厥词:"如果中国过度膨胀的话,日本就要制造核武嚣来‘反制’中国":5月31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田康夫又口出狂言,声称日本可以持有核武器,并可以考虑重新修改"无核三原则"……作勾曾经遭受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近邻,我们不得不警醒日本给我们展示着的这一切。  相似文献   

16.
"华夷之辨"是古代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之间关系而衍生出的思想。日本近世文人在"夷夏之争"的理论思辨上做出了种种努力,力图在中华思想的框架内,摒弃对于日本文化的自卑心理,树立日本也可为"中华"的独立意识。他们所做出的努力无疑对日本国家主体意识的树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加入TPP,将有利于日本重新设计和调整现存的经济发展模式,为破解一蹶不振的经济寻找到突破口。"自从2009年美国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以来,就曾多次暗示日本加入这一区域贸易协定谈判。彼时,日本对此一直缄默其口,不予回应。因此,外界将日本的"犹豫"解读为,参加TPP将损害日本的核心利益。  相似文献   

18.
徐平教授的新著《苦涩的日本———从"赶超时代"到"后赶超时代"》即将付梓,有幸先睹为快。阅读新著,犹如浏览一部跌宕起伏的日本现代经济史画卷,跟随作者的思考,不难领略日本如何从战后初期的"极度贫困"中东山再起,一跃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大国,也不难理解对于这样一个无论是其经济增长速度、工业产品竞争抑或财富积累规模都足以让世界为之惊叹的有别于西方的"异质"国家,其政府是如何以独特的制度供给和赶超模式推动着日本经济走向成功之路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取  相似文献   

19.
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的经济就陷入了"失去的十年"。如果说日本80年代中后期推出的货币政策为泡沫经济的形成提供了一张温床,那么90年代以后实行的货币政策则旨在"医治"泡沫崩溃后给日本经济带来的"顽疾"。但是,90年代至今出台的一系列货币政策能否使日本的经济"起死回生"呢?尽管国内已有大量的文献探讨了近年来货币政策的失效,但本文从货币传导机制的角度出发,运用最新的数据,分阶段详细讨论,得出日本的货币政策由于传导机制受阻从而对经济产生的影响甚微的结论,并从货币传导机制的表象引发出日本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等深层次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日本在伪满时期殖民教育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匮乏与国内市场的约束是日本近代殖民侵略的经济根源,而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则使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彻底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本研究对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教育体系进行了经济史学分析,指出伪满时期日本的殖民教育在本质上服务于殖民侵略和殖民统治,并具有明显的经济意图。对伪满"新学制"毕业年限、学科设置和课程设置的进一步考察表明,日本殖民教育所谓的"客观贡献"实际上是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展殖民经济、扩大侵略战争的必要手段,是对维持殖民统治的"客观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