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文章运用区域重心法分析新疆人口与经济分布时空演变特征,并使用人口经济不一致系数与偏离度指数,从不同空间尺度探究了新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匹配关系。结果表明,新疆人口分布"南重北轻"的格局愈发明显,经济地理格局正逐渐演变为"北疆恒强,南疆愈弱"的空间极化格局。新疆分县域人口与经济分布匹配性较弱,多为经济集聚滞后类型;分地州(市)人口经济匹配性差异较大,喀什、和田地区与其他地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五大子区域尺度下,天山北坡经济带和东疆地区人口经济匹配程度较强,南疆三地州呈减弱态势,天山南坡产业带与西北疆区域呈波动性增强特征。  相似文献   

2.
运用空间自相关、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及人口重心和偏移份额法,对1990年以来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人口分布总体较均衡,人口密度自西南向东北递减,人口向主要交通干线和城市地区集中;(2)山东省各地区人口密度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人口密度高高集聚的分布出现在鲁西南地区;低低聚集的区域出现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及其周边;(3)1990~2000年间人口偏移增长为正值的地区出现在鲁西南地区,为负值的地区出现在山东半岛地区;而2000~2009年间人口偏移增长格局与前一时段正好相反;(4)人口政策、行政区划的改变和经济因素是山东省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人口分布、经济格局的演变关系,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本文采用人口、经济不均衡指数、地理集中度及一致性系数等分析方法,探讨2000~2020年间资源枯竭型城市韶关市的人口与经济时空演变及协调程度。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探寻城市群地区县域国土空间均衡发展的演变趋势和实现路径,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研究方法:Zipf参数分析、泰尔指数、δ收敛和空间β收敛模型。研究结果:京津冀地区国土空间质量与均衡性演变趋势一致,呈现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质量提升、生态空间质量下降的特征;非均衡性主要源于不同发展阶段区域间差异,而终极城镇化区域县域间国土空间功能差异最为显著,是实现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均衡的重点区域;不同类型国土空间功能收敛趋势差异明显,并因不同要素作用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存在异质性特征,而表现出空间功能跃迁的路径差别。研究结论:考虑城市群地区县域间自然资源、经济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差异状况,因地制宜实施国土空间发展策略,是区域间空间功能跃迁升级实现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判中原城市群城市化发展中产业非农化、人口与城市化土地非农化等多要素之间的耦合协调性与时空演变特征,为中原城市群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ArcGis空间分析,基于2006—2016年研究时段,评价中原城市群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沟壑协调性。[结果](1)从时序特征看,中原城市群人口、产业和土地非农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总体下降、过程波动的变化趋势,其中2006年、2011年和2016年的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57、053和055,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2)从空间特征看,中原城市群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耦合协调性空间格局经历了由环形到“T”字型再逐渐形成“三点”式的分布特征,空间差异明显。[结论]中原城市群健康发展应强化城市协同发展,增强引领示范作用; 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优化产业空间格局,推动城市全面发展是未来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区域不断发展过程中,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发展分布也在随之不断变化,因此揭示人口与经济的时空格局变化对于区域良好的经济发展与合理的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云南省昆明市为研究对象,依托Arc GIS软件,运用地理集中度、不均衡指数、一致性指数等指标,对昆明市人口、经济的时空分布格局以及两者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0年昆明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但各地在地区人口与经济分布格局的合理协调上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王聪慧 《山西农经》2022,(7):102-105
以区域重心理论为基础,利用重心模型计算1979—2019年山西省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重心坐标,并通过Arc GIS软件绘制重心移动轨迹,以此研究山西省人口、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与耦合性。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人口重心位于平遥县,而经济重心位于祁县与清徐县之间;两者的主要移动趋势都朝向东北部地区;在耦合性研究中,两者在空间重叠性上有较大差距,但移动方向上一致性较高,这表明近年来山西省在进行经济开发建设的同时注重整体的协调性,各要素发展较均衡。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2006—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方法]以京津冀城市群153个县区为例,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对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1)2006—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县区和地市的土地经济密度及其发展速度在空间上均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格局,但随时间变化区域差异逐渐缩小;(2)Moran′s I指数由0.013 9上升至0.065 3,表明在空间上存在空间集聚状态,且随时间不断优化,区域一体化趋势逐渐增强;(3)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热点显著区集中于北京、天津等经济优势区,并向四周梯度扩散;(4)人均GDP、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等经济类因子对土地经济密度的解释力较大,且任意两因子交互后作用力优于单项因子作用力。[结论]可为京津冀城市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差别化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1996~2008年人口和GDP数据支持下,应用区域重心和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口与经济的耦合特征,并结合耦合指数对经济区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口重心位于几何重心的NNE方向,经济重心基本位于几何重心的NNW方向;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高度相关;根据耦合指数,凉山彝族自治州可划分为经济超前型、协调发展型和经济滞后型三类区域。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及其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主线,以甘肃省86个县(市)为研究的区划单元,结合重心模型对近10年来甘肃省人口、经济的空间分布的动态演变过程做综合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经济重心始终位于人口重心的西北方向,反映了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分布之间的不平衡性.1994-2004年人口重心、GDP重心以及三大产业的重心总体都呈现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但经济重心的迁移幅度远大于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偏离距离在不断拉大,全省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在加剧.  相似文献   

11.
识别200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县域人口收缩的空间特征及演化趋势,利用随机前沿模型深入分析其经济效率和空间格局演变,探究人口收缩与经济效率的关系。研究表明,200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县域人口收缩区占比较高、分布范围较广,人口收缩的空间差异较大;经济效率呈现出以太湖为核心由内而外递减的分布规律。同时,根据人口收缩与经济效率的关系总结五类人口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由经济、社会、投入、产出等维度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人口—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分异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适合区域实际的差别化管理政策,为扭转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平衡现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SDA、GWR、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1996年、2006年和2016年中原城市群30个地级单元两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空间相关性、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年城镇化协调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发展度逐步向南呈好转态势、耦合度普遍较高,呈扩散趋势,协调度差异程度日趋减小;城镇化质量和数量关系可划分为7种类型,形成以基本协调型为主,轻度超前型为辅的空间格局;城镇化协调度空间聚效应明显;动力因子对各地区协调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经济因子是主要影响因素,从东北到西南作用逐步增大,外来因子不够稳定,社会因子从西向北高值集聚区不断扩大。[结论]未来应抓住政策优势,打破地域隔阂,走精细化发展道路,缓解人地矛盾;依托区域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因子驱动,促进经济均等化、一体化发展,减少核心城市对周围地市的虹吸效应,提高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指数、集中指数、再分布指数、人口分布重心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基于第二-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山东省人口分布演化的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人口分布总体上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格局,人口密度密集的区域在空间上表现为“X”型;人口再分布先后经历了先弱后强的趋势,1990年后人口分布活跃性增加;人口分布重心在东北-西南方向往返移动;人口分布总体上表现为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性在降低.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探讨长三角城市群城乡建设用地时空关联特征及其利用效益水平,为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提升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轨迹分析法。研究结果:(1)近25年来长三角城市群城乡建设用地年均增长3.92%,增长区域主要集中在浙北、苏南以及沿江地带,同时,城市建设用地与农村居民点分布存在显著空间关联并不断增强;高—高值区域主要位于苏南和环杭州湾地区,呈现"Z"型空间增长格局;低—低值区位于城市群西南山地地区。(2)1990—2015年该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稳步提升,在空间分布上由南北空间差异逐渐演化成核心—边缘空间差异格局。(3)长三角城市群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功能耦合协调格局可划分为主导协调区、核心协调区和潜在协调区,呈现由南向北依次递减分布。研究结论:可根据区域内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功能协调分区制定差异化调控策略以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提升。  相似文献   

15.
依据2000~2015年中国主要木材交易市场数据,基于重心模型估算了全国和区域间木材交易市场经济重心坐标,从演变状况、移动距离、移动方向等多角度分析了木材交易市场重心的动态轨迹和空间分布状况。研究表明,以全国几何中心为参考,木材交易市场整体经济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而且移动方向主要发生在南北方向上,这说明来自南北方向上的木材交易市场驱动力是造成木材交易市场出现空间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七大区域内木材交易市场重心变化呈现出各异的空间演变特点,且存在较大的空间分布不均衡。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解决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明确区域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发展状况,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融合的目的。[方法]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为例,运用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及空间计量模型,对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时间上,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度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空间上,非农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条块状分布特征,从东向西逐步递减,协调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中心城市,非农化发展不协调的城市分布在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长江经济带形成了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核心的协调度高值集聚区,极化效应明显:成都市、资阳市、眉山市、内江市为成渝城市群的极化中心,武汉市、咸宁市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极化中心,南京市、无锡市、苏州市、扬州市、上海市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极化中心。下游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联动协调趋势不断增强,处于高度协调状态;中游地区人口非农化相对滞后是影响非农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上游地区人口非农化严重滞后于土地和产业非农化,是导致上游非农化协调度过低的直接原因。[结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与地理区位条件、产业结构、政府决策行为是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发展的主导驱动因素,但不同因素的作用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以上研究为制定差异化的城乡要素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时空分异格局和动态变化,为深入理解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发展规律,加强土地利用科学管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指数模型,马尔科夫链。研究结果:(1)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总体呈平稳波动,省份间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差异逐渐缩小,阶段性变化以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下降为主要特征;(2)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空间分布不平衡,且地区差异显著,具有东、中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的特征,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在空间上整体表现出从集中到"分散化集中"的演变过程;(3)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的4种状态中,优质均衡的稳定性强,中度均衡次之,勉强均衡和失衡状态的稳定性较弱。研究结论:土地利用强度和区域土地供给能力的相对关系变化会引起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的变动,进而推动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分布格局的演变。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揭示不同时间截面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的动态耦合协调关系,为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政策依据。研究方法: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核密度估计。研究结果:(1)2005—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和人居环境水平总体上呈稳步上升的态势,空间上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峰值区域的"多中心"分布特征为主,且地域差异逐渐缩小;(2)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则呈持续上升的态势,并从濒临失调逐步跨入初级协调阶段,空间分布上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和新余为峰值区域,以荆州、孝感、咸宁、吉安等地为低值区域的分布格局,但地区差距逐渐缩小,有向片状分布发展的趋势。研究结论: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与人居环境指数逐年提升,并且城市化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度在地区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存在明显的协同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阐释都市圈国土空间区域一体化分工分区与合作治理的逻辑关联与实践思路,为都市圈国土空间高质量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案例归纳法。研究结果:都市圈国土空间功能分工分区可以确立开发与保护的基本格局,实现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空间发展和分类管控。跨行政区空间合作是实现生态和经济收益最大化的空间分工发展的手段。毗邻和非毗邻地区的跨行政区空间合作,包括互补型、连通型、共享型三种类型,常常面临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空间规划不对接“逆向选择”和地域间合作成本收益不对等导致的不合作“道德风险”两种障碍,需要通过畅通信息渠道、组织利益协商、上级政府协调才能破除障碍,推动合作。研究结论:都市圈国土空间治理的核心要义在于空间分工与合作,分工是合作的科学依据,合作是实现分工的手段。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是合作的目标准则,信息沟通、利益协商、自上而下的协调是均衡地域间成本收益、推动合作成功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西北生态脆弱区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及动态演变趋势,文章借助三角模型从经济持续性、社会和谐性、生态合理性三方面选取19项指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兰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持续性指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非社会和谐性指数和非生态合理性指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土地生态安全状态由不安全状态(2008—2015)向弱安全状态(2016—2018)转变;土地生态安全趋势呈现很安全—一般安全—很安全的波动发展趋势。(3)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GDP、城市绿地面积、工业三废的治理是影响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4)兰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逐年变好,并朝好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