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覃帅  符雯雯 《山西农经》2023,(13):145-147
乡村振兴战略给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道路,也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多需求。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保障,实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也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转型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意义,研究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困境,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生态环境治理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乡村生态振兴是中国农村绿色发展的原色与亮色。乡村生态振兴不仅是对“石油农业”的矫正,对“绿色革命”的调整;也是对“三生”农业的落实,体现了可持续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价值。升级“双零点方案”、解除农业发展最大的生态约束,将农业、农村纳入“双碳”环境规制的大盘子下综合考量,实施乡村一揽子、集束化的生态环境整治规划,是乡村生态振兴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3.
白艳  马渝 《山西农经》2020,(7):85-86
中国正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得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特色景观在风景园林设计规划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乡村和城市也在保持可持续发展,但在乡村景观设计规划及发展中存在丢失文化及破坏生态等问题。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特色景观现状和优势,提出了保护乡村资源的建议,以促进农业农村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维 《山西农经》2022,(14):120-122
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切实提升乡村人口的生活幸福感,使乡村发展健康有序。对于乡村发展而言,生态环境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使乡村环境得到改善,对于农业、旅游业以及其他多种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始终将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分析了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乡村振兴策略,可以为乡村经济健康发展、提升乡村人口幸福感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振兴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实施生态振兴就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河南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剖析造成生态环境治理困境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提出提升措施。  相似文献   

6.
何俞鸿 《山西农经》2022,(4):112-114
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关系。乡村振兴为农村生态环境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助于乡村振兴发展。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是地方政府粗犷式管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加强,农村缺乏环保风尚,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粗放等。因此,需要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契机,各个治理主体相得益彰,形成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势头。地方政府应与相关部门相互配合,高校与科研机构作为智力支撑,新乡贤引领保护环境风尚,培育智慧型科技型农民地位,倡导科学、绿色的农业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7.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举措。文章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51个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在乡村生态振兴语境中探究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新时期以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生态振兴的实现路径。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农业绿色转型成效明显,呈现出农业资源节约保育水平有效提升、农业产地环境持续改善、农业绿色产品供给优质多元、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成效显著的全新面貌。但也要认识到从全国范围来看仍存在绿色支持力度不足,政策效应无法有效发挥;农户生态意识缺乏,生活方式和环保意识随意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约束成为发展短板;绿色农业科技供给不足,技术转化率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提出下一步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生态振兴应在优化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支持、促进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绿色科技研发与供给实现科技兴农四个方面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翟婷婷 《农业经济》2023,(10):110-113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生态振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全面建设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资本运营被认为是农业领域长期以来生态资本运用的实践方式,在生态振兴理念下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充分展现地方自然资源优势,从而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驱动力。农业生态资本运营涉及内容众多,可以与乡村振兴实现协同发展,从而在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共同推动农业农村建设。本文探讨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和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的协同发展现状,提出具有可实施性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韩欣玲 《山西农经》2023,(8):102-10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周口市作为农业大市,必须将守好“三农”基础作为应变局,奋力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聚类分析农业生产、农村生态、乡村治理、丰富乡村文化等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将数字资源转变为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赋能乡村振兴,为周口加快建设数字乡村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举措。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当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项突出短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解决农村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迫在眉睫。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培育更多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快建设灵活高效的农村环境管理保护机制,坚决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多管齐下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Land consolidation has multi-functionality. Most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focus on the supplementary fun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but lack of systematic research on its function of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global rural decline, land consolidation has been endowed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 and then explored the current status, characteristics and potential impact of land consolidation as well as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finally explained the feasible way to revitalize countryside by land consolidation in a typical case. Results showed that China's land consolidation has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stabilizing the dynamic balance of arable land and ensuring food security. It has made or is moving towards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well as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nd consolidation is gradually favored in promoting rural development and revitalization because of its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it can provide a platform and inject new vitality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solving the difficulties of lack of fund, land, technology, talent and industry.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help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y, ecology, organization, culture and talent. However, it also needs to be alert to the eco-environmental risks and negative effects brought by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The problem-solving oriented land consolidation is needed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internal logic of rural decline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varies across countries, and the strategies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land consolidation also need to be adjusted in time.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新型城乡关系构建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发展关系,对缩短城乡差距,优化城乡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乡村社会发展水平和乡村生态发展水平3个方面构建了18个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评价2007—2017年湖南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分析2007—2017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产业城镇化率的演变特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定量化深入探讨新型城乡关系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1)2007—2017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产业城镇化率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人口城镇化率由40.45%提高到54.62%,土地城镇化率由0.52%提高到0.81%,产业城镇化率由83.13%提高到91.16%,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2)2007—2017年湖南省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均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乡村生态发展水平评价分值波动性较大,2009—2013年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2014开始有所改善。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分值由2007年的0.208提高到2017年的0.862,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且发展态势良好。(3)湖南省新型城乡关系与乡村振兴发展相关指标关联度均大于0.5,具有较好的关联性。其中乡村社会发展水平与人口城镇化率和土地城镇化率的关联度较高,乡村社会发展水平与产业城镇化率的关联度较高。[结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湖南省尽快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是以低碳经济为引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特色建设之路。文章采用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以低碳理念引领城镇化发展,在农村人口转移、基础产业发展等方面均有显著成效。但由于区县经济发展严重失衡,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加之城乡结构体系偏差大,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极大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步伐。鉴于此重庆市应坚持联动、绿色、创新发展路径,以产业集群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基础产业的竞争优势;明确城镇生态化发展规律,做好生态区域保护与资源节约工作,构建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格局;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其中,以形成健全的低碳型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系,有效促进重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乡村振兴作为我国工农城乡关系发展到新阶段的新战略,是我国在新时代做出的战略抉择。以实例为基础,深入研究实施乡村振兴中的目标、重点、实现路径等,有助于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方法]文章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实地调研情况,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四川省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制约因素、目标、重点及战略路径。[结果]四川省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与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差距较大,主要制约因素有土地细碎化、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乡村生态环境有待改善、多层次人才匮乏和治理能力面临挑战等。[结论]明确了四川省乡村振兴要以涉农产业蓬勃发展、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文明乡风基本形成、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和生活富足为目标,以衰退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重点,以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村庄整治和宜居乡村建设为突破口,以贫困人口同步小康为关键,以激活土地要素为措施,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抓手,通过“融合”“绿色”“善治”“人文”“差异”和“激活”六大战略路径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反思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保证资源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在指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分析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相关生态问题,指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应加强生态理念的指导,并将生态理念贯穿于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始终,以制定出更为科学可行的"绿色"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作用,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我国发展趋势和应对我国发展难题所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我国乃至全球“三农”发展进程中都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通过对青海乡村振兴实施成效进行测度,找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以期为青海农村全面发展提供决策思路,也为欠发达地区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方法 文章基于乡村“五大振兴”维度,构建了38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青海省乡村振兴实施成效运用改进熵值TOPSIS灰色关联度模型进行测评,找出青海省乡村振兴与理想状态整体拟合程度;并用障碍度模型对障碍因子进行分析,找到制约农村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结果 (1)青海省乡村振兴灰色关联贴进度为0.425,处于中级阶段;各地区之间乡村振兴发展不平衡,各准则指标的灰色关联贴进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2)乡村振兴主要障碍因子有:规模农业经营户比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流转草场面积比重、通天然气村比重、有开展旅游接待服务的村比重、农民参加农民合作社和劳动力转移户数比重。结论 青海省乡村振兴发展相对较好,但存在区域间的不平衡性,为了更好地促进乡村全面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就必须从建立现代化农牧业产业集群、改善农牧区就业环境和强化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入手,从根本上完善乡村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7.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美丽乡村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同时也存在同质化、空心化等问题。与此同时,关于美丽乡村的研究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然而美丽乡村的内涵却并没有达成共识。为了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向,从而促进美丽乡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内容分析法重新构建了"美丽乡村"的概念。[方法]该文在诸多文献中选择了50个研究样本,其中包括25篇学术期刊论文、10篇学位论文、8本专著、4个政府文件以及3篇新闻报道;然后构建了美丽乡村概念的类目系统,并进行了研究的信度检验,最后对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整个研究过程严格遵循了内容分析法公认的研究规范。[结果]类目频次超过50%频率的4个类目分别是"生态环境美"、"人居环境美"、"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结论]美丽乡村是指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优美、经济繁荣且具有可持续性、社会和谐文明的乡村。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探究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理论逻辑,为破解城乡发展困境、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与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与乡在分工协作、生态宜居、要素流动、保障公平、服务均等、收入平衡6个方面的差距持续缩小的过程,具有土地要素流动受阻、人口外流与结构失衡、基层政府财力薄弱的县域问题表征,其关键在于围绕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交换流动这一主线,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权益保障、激励约束和资源优化配置价值功能,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木桶效应和联动效应。研究结论: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应围绕产权制度完善,以革新农地“三权分置”制度、宅基地使用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补齐农村土地制度短板和完善农村土地市场机制为重点,从政府绩效考核、规划计划引领、财政金融支持、户籍制度保障等方面健全配套政策措施,实现县域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功能深度耦合和权益均等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改变乡村旅游非生态化发展的现状,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方法]结合使用文献综述法和实地调研法,基于环境正义理论,将环境问题与社会正义结合起来分析乡村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结果]一直以来,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都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给乡村旅游地及其周边区域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乡村旅游种际环境非正义和人际环境非正义。[结论]代内人际环境正义的实现是解决乡村旅游环境问题的关键,确保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正义导向和矫正当前存在的环境非正义是必须同时兼顾的两个方面。实现乡村旅游环境正义,一方面应增强主体的环境正义意识、构建公正的环境相关制度以确保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环境公正导向,另一方面应探索建立乡村旅游生态补偿制度对已经造成或现阶段无法避免的环境非正义结果进行矫正,实现补偿正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评价,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对乡村土地资源利用格局进行优化。方法 文章以栾川县三川镇部分村庄为例,构建土地资源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分类指标体系,运用MCR模型对村域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功能适宜性分区之间的冲突,制定相应的土地资源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结果 (1)根据MCR模型模拟结果,根据适宜性将研究区土地资源划分为生态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后备开发区、优先开发区等4种类型分区;(2)根据土地利用现状与其适宜性之间的矛盾,可将生产功能区内碎片化的农用地、采矿用地和生活空间内零星建设用地优化为生态发展用地和对生态环境具有涵养作用的农业发展用地。优化后的生活用地面积减少了7.86hm2,工矿用地减少49.14hm2,生产用地中的农业用地增加20.11hm2,生态功能用地增加了36.89hm2,实现了农业生产用地集中连片、生活用地集约高效、生态用地充分保障的优化目标;(3)运用MCR模型模拟划定的土地资源分布格局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并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相吻合,可为乡村规划和空间重构提供理论指导。结论 通过村域土地资源空间布局优化,实现乡村土地资源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区协调有序,对推进乡村协调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