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社会再生产的一般目的、社会主义再生产目的特殊性、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工业发展战略等方面论述了消费的战略地位,提出了调整我国消费政策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消费是指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消耗的物资财富。它是再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我国的消费需求经过了 80年代的消费高度增长期 ,进入 90年代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的集中性和趋同性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近年来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内需不旺消费低迷 ,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研究这一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一、消费疲软的原因所在1 .传统的消费政策与现实的启动消费需求不一致。启动消费需求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政策 ,但传统的消费政…  相似文献   

3.
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生产、繁荣市场、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我们既要抓好国有企业,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大力发展集体工业.只有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都发展上去了,公有制经济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也才会有基础.  相似文献   

5.
6.
7.
8.
我国消费需求态势分析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前,消费需求相对疲软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国内贸易部商业信息中心对610种主要商品的调查,1998年下半年,我国市场上供过于求的商品206种,占被调查商品总数的25.8%,比上半年上升8个百分点,供不应求的商品只有一种①.  相似文献   

9.
10.
11.
黄智杰 《发展》2004,(1):39-40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西北内地居民的消费不断升级换代,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未来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从物质消费为主转为非物质消费比重上升;消费结构的变化越来越体现生活质量阶段的特征,各种高消费品,如住房、汽车的有效需求上升,对服务消费的需求和质量要求意识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分析了2000年国内消费市场的基本走和当前制约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提出“十五”期间我国应采取激励消费的政策和措施,具体做法是:继续调整分配机制,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发掘农村消费潜力;加速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发展住宅业和汽车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消除区域间市场障碍,形成国内统一的大流通市场;健全消费信贷制度,转变居民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4.
陈智伟 《浙江经济》1998,(12):28-31
一、振兴国内消费需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举 1.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由投资推动向需求拉动的转换是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的必然选择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短缺时代”基本结束,市场  相似文献   

15.
《海外经济评论》2006,(48):11-12
【英国《金融时报》11月17日】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经济学家们呼吁中国将政策重心放在促进消费上,而非以新的措施来限制投资。他们称,中国最紧迫的经济问题是不断飙升的贸易顺差。  相似文献   

16.
推进绿色消费具有重要的意义,消费外部性的存在导致了绿色消费的"市场失灵",推进绿色消费需要政府的介入,劝说型、经济激励型和强制型政策工具可供政府选择。  相似文献   

17.
后金融危机时代,扩大内需成为了我国加快推动经济发展速度的主要手段。要想扩大内需、充分挖掘国内市场的潜力,就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消费政策的支持。本文对消费政策对扩大内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关于如何调整消费政策、扩大内需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汽车消费正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以公款购车为主体向以私人购车为主体转变。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优化汽车消费环境是促进个人汽车消费的关键。本文从汽车税费、汽车金融服务、汽车保险、汽车召回、汽车维修服务、汽车报废等方面对中日汽车消费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法律地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制和实施中长期计划是我国管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重要手段,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在实行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今天,对规划纲要的法律地位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明确规划的地位,更好地发挥规划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