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江苏沿海围垦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国内外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研究现状,探讨江苏沿海围垦区水资源开发潜力,提出了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预期成果。研究成果将为江苏沿海围垦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江苏沿海围垦规模巨大,世界尚无先例。沿海滩涂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是关键,而围垦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联合调度技术又是水资源保障关键技术之一。分析国内外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现状,研究围垦区水资源需求管理措施、盐碱环境下多水源多用户淡水资源联合调度技术以及围垦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以实现沿海围垦区水资源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淡水资源紧缺是江苏沿海大规模围垦与开发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建立更加高效、高保障度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有效增加水资源供给,合理利用水资源,将是江苏沿海开发中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结合围垦区(包括人工岛)淡水资源的分布与关联,根据《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规划纲要》需要,研究蓄淡工程的类型、规模和布局(河口水库、河网节制闸、天然湿地、平原水库),确定蓄淡工程规模和优化组合方案,评估蓄淡工程综合效用和影响(包括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评价和利弊分析),提出兼顾供水、防洪、环保、海洋等行业需求的沿海围垦区蓄淡工程布局模式。研究改变现有基于陆地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建立海陆结合的新型水资源开发模式。研究成果不仅仅可解决未来江苏沿海大开发淡水资源缺乏的问题,也为解决今后东部沿海城市尤其是北方沿海城市水资源的匮乏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面对江苏沿海围垦地区严重的淡水资源危机,以及国家沿海开发战略下复杂的水资源管理问题,如何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辅助决策,更好地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已成为战略开发决策者的迫切任务。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设计沿海围垦区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体系框架,并对框架设计目标、主要内容以及预期成果进行重点阐述,以期为沿海围垦区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张天悦 《水利经济》2014,32(4):16-20
面对现有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不足、非传统水资源发展滞后等问题,为了更好发挥非常规水源在保障我国水资源供需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加强各级政府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导性,探索可行有效的非常规水源财政补贴政策。基于我国在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回用、雨水利用等城市非常规水源补贴的具体政策、实施现状与存在问题,重点从补贴环节、补贴对象、补贴形式、补贴主体、补贴内容等5个方面,分别构建我国城市非常规水源财政补贴机制及其具体措施,旨在为依托财政政策加快推进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咸水资源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内陆咸水资源主要分布于湖泊、泡沼和浅层地下水中,其中咸水湖泊、滨海区地下咸水贮量达5398亿m3.此类水质多数不能用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畜饮用,长期处于荒弃状态.资料显示,一些咸水水域中还生存着对盐碱具有极强耐受性的鱼类,这使咸水资源渔业综合开发利用成为可能.本文系统论述了我国内陆盐碱湖泊、地下咸水、盐碱化沼泽的分布、特征,分析了我国内陆盐碱水资源渔业开发利用的现状、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并就我国内陆渔业利用盐碱水资源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
《水利经济》2014,(5):70-70
<正>传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共性问题,并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污水、海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可以有效缓解一些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优化区域水资源利用结构、减轻对常规地表与地下水资源的压力,改善水生态环境。由IWA非常规水资源分会、河海大学主办,国际水协会非传统水资源利用工作组(中国)等承办的IWA非常规水资源大会将于2014年11月6-8日在南京市召开。  相似文献   

8.
依据滨海新围垦区——江苏条子泥垦区内产业模式的规划和建设,从直接经济利益、环境污染成本、生态效益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滨海围垦区传统农业产业模式和生态产业模式的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土地利用规模下,相较于传统农业产业模式,生态产业模式的直接经济利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分别增加了1.37、1.65和2.05倍,同时环境污染成本减少了100%。通过生态产业模式替代传统农业产业模式,显著提升了滨海围垦区直接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研究成果可以为滨海围垦区传统农业产业模式转型和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鄂尔多斯市为典型地区,针对区域矿产资源丰富、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在各种非常规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非常规水源利用技术,提出多种水源统一配置、联合调度的方案。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市常规水资源(地表水及地下水)有限,通过实施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煤炭矿井水、淡化处理微咸水(矿化度2~5g/L)、开采岩溶水、潜流以及雨水利用等各种非常规水源的综合利用,2020年各种非常规水源利用量可达到3.310亿m3,可有效增加区域可供水量,缓解区域供需矛盾,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研究提出的非常规水源利用策略对于我国西北缺水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沿海滩涂大规模围垦及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江苏沿海围垦布局、围垦工程建设、水资源保障、环境保护等问题,对围垦工程与近岸海域水动力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对港口资源的影响、辐射沙脊群泥沙分布及输运、潮滩及近岸沙洲稳定性、辐射沙脊群围垦布局及监测关键技术,围垦堤防设防标准与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围垦筑堤新材料与新工艺、蓄淡与引排工程、围垦堤防施工安全监控、质量检测及风险评估,垦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蓄淡工程优化布局、优化配置与联合调度、一体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围垦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及生态效应、生态型围垦评价方法、围垦区生态重构技术、垦区生态环境监控管理模式进行研究;进行江苏沿海滩涂大规模围垦及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的集成和工程示范。  相似文献   

11.
曹淑敏  陈莹 《水利经济》2015,33(4):47-49
在统计我国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再生水、海淡水、雨洪水、矿井水、苦咸水等5种非常规水源占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再生水利用主要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地区,海淡水利用主要在沿海的浙江省、天津市、河北省等省份,雨洪水利用量以山东省、云南省、江苏省居前三位,而苦咸水利用量以河北省、甘肃省、山东省最多,矿井水利用量主要集中在山西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3个采煤大省。总体来看,我国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水资源相对紧缺、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北方地区,以及沿海淡水资源缺乏的省份和海岛。虽然我国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量逐年增加,但在管理和技术上存在缺乏扶持政策、缺乏统一规划、水价成本倒挂、技术标准不完善、技术驱动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最后从完善政策、统筹规划、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强监管和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江苏苏北沿海东台条子泥特大型围垦工程为依托,围绕江苏沿海开发围垦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融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模型试验、现场监测等先进的手段和技术,提出堤防设防标准、堤防迎水坡防冲关键技术,以及基于潮位频繁变动下的堤防渗透变形多元判据;针对海堤工程位置水深较大,水下地形复杂,潮汐、波浪等水动力条件更加恶劣等条件,提出基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岸线资源、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海堤的防护结构新型式,以及强震作用下的围堤液化成因及破坏机理;针对新时期围垦工程由高、中滩围涂向低滩围涂方向发展,对海堤建设提出的新要型的海堤结构;构建一整套沿海围垦工程中的围垦堤防稳定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以及安全保障技术。  相似文献   

13.
邱连逵 《水利经济》2012,30(1):48-50
会泽县饮水安全建设滞后,资金投入短缺,水资源利用率低。从3方面提出了解决饮水安全的途径,即改进工作作风,形成干群互动互助环境;构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公平分配水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共建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4.
基于水足迹的大樟溪流域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骏  王薇薇 《水利经济》2015,33(3):28-31
水足迹理论与方法在流域生态补偿中的应用是当前生态补偿领域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在已有水足迹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水资源相关评价指标对原有模型进行修正,构建符合流域生态补偿情况的水足迹模型。以根据大樟溪流域生态补偿为例,核算大樟溪上游水源区以及下游受水区的水足迹,同时运用机会成本法对流域上游地区的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直接投入和限制当地发展而损失的间接投入进行核算。结果表明,水足迹的生态补偿模型可以将流域水资源的利用情况与水生态保护的经济活动联系起来,可为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提供客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灌溉发展及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占义 《水利经济》2006,24(1):36-39
分析中国发展灌溉的必要性,回顾农业灌溉的发展状况,从提高作物产量、保障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和改善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灌溉及农村水利事业的巨大成就,并提出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率和效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增加生态系统用水、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