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转移至江苏省南京市的农村劳动力为调查对象,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民选择不同迁移模式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对总体样本和男性样本选择家庭迁移都具有正向的影响,家庭总人口数和家庭类型对迁移模式的选择无显著影响,学龄子女数是对农民选择家庭迁移具有重要影响的家庭特征因素,尤其是对女性样本来说,有学龄子女的农民更倾向于选择家庭迁移;已迁移时间和迁移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选择家庭迁移具有正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农村家庭难以搬迁,劳动力迁移以个人迁移为主。由于家庭难以搬迁,迁移的劳动力与家人离别会给迁移者和其他家庭成员带来心理上的效用损失。因此,农村劳动力需要很大的工资差距水平才愿意迁移,并且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心理评价也会提高,如果工资差距不变则迁移意愿就会降低。由于家庭难以搬迁,农村家庭需要为家务和农业生产留下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某个劳动力是否迁移不但取决于自身的迁移优势,还取决于其在家庭内部的相对迁移优势。通过描述家庭难以搬迁下的劳动力迁移行为,本文试图说明家庭难以搬迁是如何对单个劳动力迁移产生负面影响的。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群体家庭迁移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广东、江苏两省外出务工农民工调查,发现家庭迁移农民工基本退出农业,在城市的工作和居留更稳定,在城市的消费水平和意愿强烈,具有行为意义上的永久迁移倾向而不具有制度性永久迁移倾向,是最可能实现市民化的农民工。家庭式迁移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也导致农村宅基地和房屋的大量闲置浪费,这些农民工年老后退回农业和返回农村意愿更强烈,规避风险的途径仍然依赖于土地和农村,退出农业具有阶段性、短期性。政策上建立起家庭迁移农民工的规避风险替代机制,消除农民工对土地和农村的风险依赖,保障迁移农民流转中土地权益,促进承包权、宅基地流转扩大及流转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643份浙江省农村未迁移居民的入户调查数据,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建立计量模型并运用Multinomial Logic回归方法进行验证,分析在二元经济社会特征逐渐消失的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未迁移居民的迁移意愿。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包括农民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制度因素和社区环境因素。研究结果还表明:在新的历史时期,计生政策、户籍政策等对迁移意愿的影响逐渐减弱,而教育政策、住房政策、工作政策、城乡社区环境因素作用更为凸显。在上述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农村劳动力城乡迁移的全程角度出发,并基于对1012位城乡迁移农村劳动力的实证调查,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城乡迁移过程中个人成本与个人收益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个人收益大于个人成本这一种类型,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家庭式流动的趋势日趋明显。本文基于农民工家庭"成本—收入"预算约束构建静态家庭效用最大化模型,采用库恩—塔克条件和边际净收益分析得到农民工家庭迁移净收益,并进一步构建短期和长期农民工家庭迁移净收益条件模型。通过运用山东调查数据对该"成本—收入"数理模型的实证检验发现,处于迁移不同阶段的农民工家庭面临不同的"成本—收入"约束,其中定居城市决策阶段是农民工家庭向城市迁移过程中的最艰难阶段;农民工家庭迁移城市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使一个家庭完成其市民化过程至少需要一二十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明晰农地产权法律制度,明确农地所有权权利主体,完善农地流转制度,构建以“城镇开发建设小组———村委会+城市开发建设小组———开发商”为征地参与主体,以三方投入资金为推动力,以“三控”为管理机制的新型征地模式,有效地保障征地过程中的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城市消费受到个人与家庭决策两方面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包括个人工资水平、家庭迁移特征与留城意愿的农民工城市消费理论框架,结合5省3524名农民工的专项调研数据,探讨个人与家庭特征对农民工个人城市消费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两类特征对农民工个人城市消费的作用机制和影响路径。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对其城市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尤其是发展与享受型消费;第二,留城意愿对农民工城市消费水平也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迁移家庭完整度对其消费没有直接影响,而是通过留城意愿间接地促进农民工的城市消费;第三,留城意愿在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与其城市消费之间起着正向调节作用,即农民工留城意愿越强,工资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农民工城市消费的正向促进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目前农民工家庭成员有序迁移和代际迁移交互影响的现象,基于山东省农民工家庭调研数据,立足研究家庭成员间有序迁移的时间间隔,实现农民工家庭有序迁移与代际迁移现象的分割研究,并探索影响有序迁移和代际迁移动态演进的因素。研究表明,农民工家庭首个农民工迁移表现出与中国农民工流动的宏观趋势和代际特征密切相关的三阶段特征;首个农民工的个体特征不仅影响到自身迁移,还决定后续成员迁移的实现;农民工家庭处于生命周期前、中、后期时,家庭成员结构、年龄结构和支出结构均对迁移产生不同影响,也反映出第一、二代农民工家庭和农民工家庭内第一、二代成员迁移对成员有序迁移直至举家迁移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 1985年绥滨农场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实行土地承包到户,农机具转让给职工个人经营和大包干的分配形式,建立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大农场对家庭农场实行“固定上交,自主经营、单独核算、自负盈亏”的办法。当年全场兴办了2599个职工家庭农场,其中有机户家庭农场310个,占家庭农场总数的12%,承包耕地为1.7万公顷,占总承包而积的61%,户均50公顷以上。这表明,绥滨农场在兴办家庭农场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对农民工家庭生计转型过程进行阶段划分,从家庭生计转型视角分析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家庭在生计转型各阶段的行为逻辑和资源配置特征。本文从就业和居住两个维度考察农民工家庭与农村的经济关联,并根据关联程度从强到弱将农民工家庭生计转型过程划分为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进而应用阶段划分方法,识别鄂、粤两省717个农民工样本家庭所处的生计转型阶段。研究发现,处于生计转型不同阶段的农民工家庭,在家庭的经济行为逻辑、家庭成员的城乡配置、房屋和土地的利用方式、家庭收入的空间流动4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全面进步而言,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不仅有生存权,而且也有发展权。社会保障制度虽然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但是社会保障只能解决人们的生老病死等问题,而不能解决发展问题。大批失地农民肯定不能仅仅依靠最低生活保障而生活。为了让失地农民过上更舒心的生活,必须为失地农民提供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搭建创业平台,增强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让失地农民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安定稳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样他们的收入增长和生活改  相似文献   

14.
研讨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农民的利益问题,我认为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长远意义。是事关农村和谐稳定的大事,也是事关农村长远发展的大事。城镇化进程实际上是农业、农民、农村“三农”的转型,也是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重大变革。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好农民的利益问题显得至关重要,在此进程中,处于弱势的农民恰好获得一个改善自身生存条件的机遇。  相似文献   

15.
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因为喜爱音乐,成天吹吹弄弄,还带领全家8人成立家庭乐队,奔上了小康之路。他就是恭城瑶族自治县平安乡黄岭村远近闻名的农民艺人陈万洲。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枣阳市是全国一百个商品生产基地县(市)之一。常年粮食总产在10亿公斤左右。近年来,随着国家制定的一系列保护粮农生产积极性和经济利益的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极大地刺激了粮食生产的发展,全市粮食产量逐年增加,1997年粮食总产达到11.5亿公斤,预计1998年将又有新的增长。然而。粮食的增产丰收,一方面带来了国有粮食企业仓库暴满,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英国国际发展署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内蒙古牧区牧户的调研数据,比较分析了迁移与未迁移牧户的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及生计风险状况。结果表明,与未迁移牧户相比,迁移牧户的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及人力资本禀赋更好,生计策略更加多样化,面临的风险种类少且发生频率低。因此,应该因地制宜地制定增强牧户生计资本禀赋、促进生计策略多样化以及增强抗风险能力等政策,可以考虑将迁移作为牧户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可以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供水工程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私人供给不足,然而仅由政府投入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当前,农村供水工程融资结构失调、政府投资拉动效应低、民间投资主体缺位等问题综合引致了农村供水工程的供给不足、质量低下、效益衰减等现象。建立正确的融资模式和相应的融资机制建设是解决当前农村供水工程融资低效问题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将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农民的城镇化,而农民公民素质的提升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本文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对我国农民公民素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调研分析,并对农民公民素质的培育路径做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自觉的立体式说明。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成都市3个区(县)的237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影响农户迁移决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研究表明,农户的迁移决策受到户主的学龄、户主的职业类型、家庭是否有学龄儿童、人均耕地面积、交通状况、外出劳动力比例、本地非农就业机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做迁移决策时,农户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其行为是理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