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牛12东营块目前采出程度高、水淹程度高、层间矛盾突出.通过开展双高区块深部调驱技术研究,分析影响调驱剂性能的主要因素,确定了适合该区块的铬体系弱凝胶调驱配方,在封堵高渗大孔道的同时,增加中、低渗透层的吸水能力,从而改变水驱方向来提高水驱效果.经过现场应用,获得了明显的稳水增油效果,区块纵向矛盾得到缓解,说明调驱有效.  相似文献   

2.
奈曼油田所辖油区属低渗透砂岩油藏,2007年开始注水,受构造复杂、低孔低渗、天然能量低等因素影响,开发过程中存在平面上相变快、砂体变化大、水驱方向性强、含油井段长、非均质性强,纵向上动用程度不均衡、水淹趋势渐显、有效堵水困难等诸多问题,为提高采收率,在奈曼油田开展了深部调驱先导试验,根据深部调驱的筛选标准,优选出奈1-48-54井和奈1-44-50井两个注水井组进行深部调驱先导试验,经过大量的室内试验确定了配方体系,开展阶梯式段塞注入。通过对注入井的压力和产能井的产能效果分析来看,初步证实在奈曼油田开展深部调驱是可行的,而调驱剂的配方体系也是适合奈曼油田的。  相似文献   

3.
深部调驱是水驱砂岩油藏二次开发主导技术,是水驱开发末期探索低成本开发方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文章从油田稳产需求出发,打破思维定势,创新建立深部调驱关键技术,积极推进现场实施,为水驱砂岩油藏持续稳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正>三元共聚冻胶微球调驱剂技术为中渗油藏深度调驱找到了出路。中原油田2.78亿吨的中渗油藏经过多年高速高效开发和注采调整,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主力油层水淹严重,开发效果逐年变弱。针对中渗高含水油藏深部调驱难题,中原油田科研人员研制开发三元共聚冻胶微球调驱剂,创新形  相似文献   

5.
奈曼油田自2006年1月奈1井试油获工业油流以来,已开发8年,目前存在水驱动用程度低、非均质性严重,层间矛盾突出等问题,应用深部调驱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如何选取调驱剂类型是调驱重点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张淼 《化工管理》2015,(11):186
化学深部调驱是利用前置段塞封堵优势大孔道,然后利用主段塞可动凝胶改善油水流度比,调整注水井吸液剖面,驱替中低渗透部位的原油,促使油藏深部液流转向,从而扩大波及体积,改善油层纵向及平面矛盾;最后利用驱油段塞,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水驱洗油效率.针对海1块油藏地质情况进行了调驱聚合物的筛选,设计的深部调驱方案.  相似文献   

7.
小集油田官938-979断块已经进入了注水开发后期,采出程度达到了40.8%,预计采收率达到43.76%,为探索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方法,开展了深部调驱方案研究及优选,调驱实施后采收率提高了3.12%,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同类油藏开发后期挖潜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8.
油泥调剖技术是一种油泥处理和利用并举的科学方法,它本着"来自地层,还于地层"的思路,由于含油污泥产于地层,与地层有良好的配伍性。结合沈阳油田高凝油油泥的独特性,开展了高凝油油泥调剖技术研究与改进,通过创新开展油泥组分研究、油泥调剖配方体系研究以及油泥调剖工艺研究,实现了高凝油油泥深部调剖,改善吸水剖面,提高注入水波及体积以及驱油效率,成功探索沈阳油田高凝油油泥调剖技术在潜山裂缝性油藏增产的可行性,实现了对高凝油油泥资源的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控制高含水油田注采无效循环,油田迫切需要开展深部液流转向与调驱技术研究,通过注入化学剂迫使液流转向,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达到驱油效果。目前常用化学剂有上百种,且大多数都是聚合物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其对环境伤害的程度各不相同。分析了HPKL转向剂急性中毒性测试、生物累积性测试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测得了HPKL的EC50值;确定了HPKL转向剂生物毒性为低毒、无生物累积,对环境损害程度小。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克服绕流对近井地带封堵效果的影响,研制并应用了深部调剖和液流转向技术.通过封堵油藏深部的水流通道,迫使液流转向,使注入水波及以前未波及或很小波及的中、低渗透层,改善驱替效果,提高水驱采收率.  相似文献   

11.
针对油田开发中后期含水率高难控制的问题,提出了CO2水气交替驱提高采收率的方法,采取室内驱替实验和矿场试验对驱油效果进行了评价。室内实验表明:岩心高含水阶段水气交替驱提高采收率效果明显,原油粘度和水气体积比对驱替效率的影响存在最佳区间。矿场试验表明:水气交替注入后单井日产油量提高22倍,含水率下降24.7%,阶段累积增油4721.2t,具有向其他高含水油田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井口电加热装置在油田应用的越来越广,该装置投资低、管理方便、不污染环境。但是,该技术对油井能耗状况、机采系统效率方面,还没有系统的分析。为此,结合沙埝油田区块的井口电加热改造情况,分析改造前后的机采系统效率和能源消耗情况,探讨电加热技术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13.
二元复合驱技术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但由于驱油体系中各种化学剂产品的性能以及地质条件和经济方面的限制,不是所有的油藏都适合复合驱。根据已实施成功的二元驱油藏有关计量数据对胜利油田埕东西区进行可行性评价,评价认为可行,然后又用计量数据在表征需用药剂质量指标、编制二元驱方案、动态监测、评价是否成功中的价值与意义。这说明计量数据在二元复合驱的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切实抓好计量工作,管好从事计量工作的人员、加强计量装备的配备、监管好相关的计量测试等,用各种准确的计量数据表征生产运行情况,提高油藏经营水平。  相似文献   

14.
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已逐渐成为石油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控制含水上升,减缓产量递减,增加采收率,提高开发效果,是油田开发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注水井调剖技术作为控水稳油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低渗透油田开发过程中逐渐得到了推广应用,通过对其过程控制,提高作业质量,保证措施效果。从措施选井选层入手,针对该项工艺技术关键及要点,分析质量控制的方法,论述调剖作业通过对地层深部的封堵,改变注入水流向,有效驱替剩余油,提高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采收率。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站场内主工艺流程中隐性"盲端"或"盲管"内油品对干线纯净油品质量的影响,归纳总结站场典型盲端结构,并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商业软件CFX,对典型盲端结构进行成品油油品置换数值模拟研究。对管道输量、盲端结构管径、盲端长度、盲端结构类型、油品黏度、油品顺序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得到各工况油品置换时间、置换速度、混油浓度分布及盲端油品置换规律。由此为今后站场设置及站内油品置换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三相在线自动计量监测技术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与油田传统原油计量技术的分析比较,提出了三相在线自动计量监测技术具有的误差小、在线连续计量、反应速度快、效率高等特点.经现场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7.
沈阳油田是我国最大的高凝油生产基地,原油的凝固点在45~67℃之间。目前主要采用分离器玻璃管计量油井产量,其缺点是流程复杂,工作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随着沈阳油田的高凝油生产进入了高含水时期,原油伴生气急剧减少,采用玻璃管计量十分困难。针对高凝油生产的特点,该油田研究应用了低油气比的油井计量方式—高凝油自动计量技术,能够优化和简化目前的油井计量工艺,对油井产量进行高效、准确、及时的计量。  相似文献   

18.
丁健春 《国际石油经济》2012,20(6):60-63,111,112
在高油价环境下,油砂项目经济性增强,国际石油公司纷纷进入油砂领域,加大对油砂项目的投入.储量大、项目寿命期长,油砂开采技术获得突破,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稳定的财税政策等是加拿大油砂项目吸引外国投资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石油公司积极寻求适当机会投资油砂项目.尽管面临油价变动、成本上升、地质条件复杂以及项目运营等方面的风险,但亚洲石油公司特别是中国的石油公司拥有自己的优势:对地质油藏认识和开采技术有丰富的积累;具有一定的国际合作经验,善于选择合作伙伴;保有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和充足的资金实力等.  相似文献   

19.
油井计量采用的双容积单量方法.增加了地面建设的投资和运行成本,而且站内多井计量时很难及时进行油井产量的计量。针对这种实际情况,采用井口传感器记录抽油杆载荷与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数据信息,确定出泵的有效冲程,再由固化在仪器内的数学模型求得油井产量。该计量技术通过长庆油田24口井的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不同产量下的测试误差分析可知,油井产量越高,测试结果越准确,对产量大于10m^3/d的油井,平均误差仅4.3%。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种类的石油磺酸盐产品的原油沥青质分散性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原油沥青分散性试验,考查了不同种类的石油磺酸盐对原油沥青质的分散性能,以便寻求一种评价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应用性能的简便方法。试验结果表明,作为对现有标准评价方法的补充,该试验方法具有简单、实用、数据对比性强等特点,对于石油磺酸盐产品常规性能的例行检验尤为适用。与此同时,三种不同类型的石油磺酸盐产品对原油沥青质分散性的数据对比表明,具有长链稠环或短侧链多环芳烃结构的石油碘化产品,对于地层残余油沥青质的分散性较好,比普通的石油磺酸盐更适宜作为开采地下残余原油的实用型驱油用表面活性剂而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