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刘剑 《南方经济》2000,(3):67-69
199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再次进行了改革,大幅下调了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初步理顺了央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关系,为进一步运用这一制度进行宏观全融调控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金融体制的掣肘和经济运行中某些因素的制约,这一制度功能的发挥还存在着一些障碍。本文对存款准备金制度操作中所存在的几个问题:制度的功能定位、制度的管辖范围、准备金比率及其结构安排、准备金是否付息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准备金制度自1984年实施,至今已经历了六次改革,每一次改革基本上是针对存款准备金率,而计提方式则未变动过.人民银行对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是按旬调整的,即准备金的计提方式是按存款的旬末余额计算应缴准备金,商业银行须在此之后的三至四天保证准备金到位,即常说的"按旬计算,见五上缴".我国的这种准备金计提方式有较大弊端,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需加以改革,具体可借鉴西方国家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6.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从2003年9月21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6%调高到7%。此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金融机构范围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有关外资金融机构等。农村信用社和城市  相似文献   

7.
邱龙宇 《中国经贸》2014,(8):130-131
中央银行依托货币政策调控市场,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调控货币政策的基本方式之一,与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一起调控货币政策,自我国80年代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比较分析中外存款准备金在功能作用、存款准备资产结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付息情况对比、准备金计提方式等方面,利用历史数据来说明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实施情况,对现阶段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发现并提出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例如差别对象界定标准十分模糊、配套制度不协调、会计科目不准确等。最后就如何完善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提出相应措施,以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使其发挥更大效用。  相似文献   

8.
2004年4月,我国人民银行决定,对38家资产快速扩张、资本充足率下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实行8%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金融机构分别暂按6%和7.5%的标准执行。推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比率管理,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一项创举,两年多的实际效果如何呢?  相似文献   

9.
10.
周向雯  范智 《南方经济》2001,(2):74-77,51
东亚金融危机表明,处理商业银行呆帐贷款越早,其处置成本越小,银行越容易恢复活力,国家财政为此付出代价越小。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现行呆帐准备金制度的探讨和展望,探讨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1.
存款准备金的计提方式对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有较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实行的时点法无时差准备金制度存在着两大弊端:一是给存款类金融机构留下了逃避缴存的空间,二是延后期长,存款的变动只能在下一个调整时点才能反映,这给中央银行调控带来很大难度。本文分析了以上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蔡艳青 《魅力中国》2009,(18):109-109
央行调控宏观经济有三大常规手段,即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机制和公开市场业务,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基础。本文通过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定义和特点的介绍,指出了其局限性,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而“存款准备金”这个词也随之进入了人们的视线.那么,究竟什么是存款准备金制度,它的调整又会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与效果呢?它的调整会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中小开发商、快速扩张企业、圈地囤地企业、囤房企业将面对严峻的现金压力.房地产行业洗牌进行关键阶段.中央政府宏观调节发挥出预期效果.国家必须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有利于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5.
王晓雷 《上海改革》2004,(11):15-18
本文对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具体包括指标设置、制度的实施范围、制度的透明度、准备金率档次、准备金的实体形式、准备金率的调整频率、准备制度的配套措施及准备金存款利率等。  相似文献   

16.
1984年以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才开始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对国民经济进行适时调节。1998年1月1日,央行取消了信贷规模控制,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货款增加量的管理,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在逐步推行资产负债比例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新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这标志着中国在宏观调控方面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方面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使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等这些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宏观调控手段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