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省域碳强度驱动因素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1995-2011年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通过构建经济权重矩阵,分别从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对中国30个省(市、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论表明:在样本期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Moran指数均为正值,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其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会受到邻近省份碳排放的显著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成正比,与外商直接投资、人均GDP、人口密度成反比。最后,文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即优化产业结构、改善能源使用结构、适当提高建成区的人口密度等能有效降低中国的碳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2.
在绿色索洛模型的基础上就产业结构变动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提出理论假说:在其他因素不变条件下,工业比重提高导致碳排放增加,由服务业比重提高所致的碳排放增幅小于工业且总体上有利于减少碳排放.利用2000-2012年广东省21市的数据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证明了理论假说.由结论引伸出来的政策建议是在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推广低碳技术,继续促进工业向服务业转型,将对外贸易政策与行业的碳排放特点结合起来促进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等.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国家未来发展指明新的方向,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中国将继续坚定履行《巴黎协定》承诺,在2030年使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2030年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研究产业结构对我国碳排放产生的影响,对寻找减排途径,实现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使用灰色关联模型对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第二产业和碳排放的关联度最大。进一步对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和工业碳排放总量进行关联性分析,测算得工业内部中有一部分行业和碳排放之间的显著的关联性。最后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要同时注意减排和发展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4.
叶娟惠  叶阿忠 《技术经济》2022,41(10):12-23
为了实现碳减排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在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基础上,构建半参数空间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SSPVAR),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导数散点图实证分析了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碳排放之间的双向空间传导效应,以及环境规制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1)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碳排放之间存在时间滞后效应和空间传递效应。科技创新和碳排放存在显著的正向自强化效应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2)科技创新促进本地和邻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但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均对本地和邻地的科技创新产生不同程度的时间滞后性的抑制作用。(3)科技创新减少本地二氧化碳排放,但不利于邻地的碳减排;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有利于邻地碳减排,但增加了本地的二氧化碳排放,且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碳减排效应比产业结构合理化更显著。(4)环境规制对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碳排放都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1995—2007年的面板数据,本文分析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同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多项计量检验,比较了不同计量模型之后,笔者选取了能够修正面板异相关和自相关的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模型。研究表明,(1)碳强度同人均GDP之间存在"N"形关系。(2)第二产业比重同碳强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即第二产业比重越高,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就越高。(3)对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关系进行的情景分析表明,如果产业结构不改变,没有实施另外的政策,经济增长速度本身难以引致碳排放强度的大幅下降,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广州市2010—2013年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特征的分析,发现:(1)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呈总量上升、强度下降态势,4年间能源活动以年均3.33%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支撑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11.13%的快速增长。(2)从碳排放结构看,火力发电、工业、交通是广州最大碳排放源,约占各年度能源活动排放总量的87%,随着广州经济结构转型,火力发电和工业排放占比呈下降趋势,交通运输排放逐年上升。(3)从碳排放源看,煤炭燃烧排放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占年度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建议:将能源和工业制造业作为广州市"十三五"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重点对象,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以宣传示范为重点,倡导低碳生活模式,推进温室气体控制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7.
结合1997—2007年投入产出表,利用结构分解模型对江苏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1997—2007年间,能源使用效率是促进二氧化碳完全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投入技术的累计影响不明显,但增加二氧化碳完全排放强度的趋势明显;最终需求产品结构阻碍二氧化碳完全排放强度的下降;而最终需求分配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方向不一,是2002—2005年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省域一次能源CO_2排放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军杰  陈震  尤建新 《技术经济》2010,29(12):62-67
本文结合STIRPAT扩展模型,依据一次能源消耗数据测算了1990—2006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碳排放量,并对潜在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省域二氧化碳排放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中能源强度、人口增长率、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子,而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碳排放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特征。同时,省域二氧化碳排放存在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并存的现象。而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这种现象是系统过程的作用结果。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在空间上存在耦合现象。这意味着,在制定区域环保和能源政策及措施时,必须对碳排放及其影响因子的空间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低碳经济发展: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碳排放强度的视角,运用转换份额分析法,将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从碳排放强度变化率中分解出来,实证度量了广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999年以来技术进步是决定广东省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关键因素,而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作用较小;从产业部门看,工业部门对整体经济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作用最大。因此,在优化产业行业结构中,支持重点产业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进步,进一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广东未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物质文明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日益增多,导致温室效应的出现。温室效应的出现以及不断加剧,将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损失以及一些不可逆的影响。如何减少碳排放,进而减缓与解决温室效应,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英国最先给出了答案: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改变现有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1.
文章扩展了STIRPAT模型,使用1995-201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中国城镇化进程在全国以及区域层面上对能源消耗的需求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上,城镇化增加了对能源消费的刚性需求且对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基于以上结论,文章探讨了未来中国城镇发展的相关对策:适当控制土地城镇化发展速度,积极探索低碳城镇化发展模式,培养市民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优化与调整地区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12.
碳税的产业竞争力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在减排的同时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已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碳税是减少碳排放的一种重要手段。碳税开征与否的一个主要争论在于:征收碳税是否会影响产业竞争力。在制定碳税政策时,需要考虑碳税实施后对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及程度,采取相应补偿措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核算方法[1],测算2000—2011年京津冀二氧化碳排放量、排放强度、人均排放量和单位面积排放量,从变动趋势、消费结构、相关性和空间分布四个角度分析京津冀的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结果表明:京津冀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在12年间均呈增长趋势;碳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津冀的高排放主要是由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高耗能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引起的。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建立碳汇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4.
谢波  徐琪 《技术经济》2019,38(12):120-125
作为当今世界碳排放量第一的国家,中国如何发展绿色低碳经济,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备受国内外关注。选取2004-2017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基于产业集聚外部效应视角,采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研究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并以外商直接投资作为门槛变量,进一步分析二者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集聚影响碳排放的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31.1%。(2)产业集聚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双重门槛效应,二者关系呈倒U型。当外商直接投资处于低水平时,产业集聚会增加碳排放量,当外商直接投资水平跨越更高门槛值,产业集聚的正外部性凸显,抑制碳排放量增加。(3)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量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产业结构优化能抑制碳排放量增加。(4)经库兹涅茨曲线检验,产业集聚与碳排放关系为倒U型,且产业集聚临界值为2.389。  相似文献   

15.
在估算2001~2010年无锡市工业分行业碳排放的基础上,基于改进的迪氏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建立工业部门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解模型。研究发现:工业经济规模效应和工业部门内部结构效应分别对工业碳排放起到显著的促进和抑制作用;工业能源结构变化对工业碳排放影响较小;代表节能环保技术水平的能源强度效应减缓了工业碳排放,但其抑制作用不稳定,能源利用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减排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什么因素多大程度上影响到
工业碳排放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利用序列DEA(Sequential DEA)与方向性距离函数构造了碳排放绩效动态指数TCPt,规避了以往碳排放绩效测度的缺陷,较为精确地测算了2003-2010年中国30个省市地区的工业碳排放绩效,并从规模、工业结构、能源结构、要素禀赋、技术、环境规制及外资等七个维度出发,对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对重要程度进行了评估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体层面上,工业企业规模、技术水平及外资因素对工业碳排放绩效起到显著正向影响,而重工业比重、国有产权制度结构、资本深化及煤炭消费比重对工业碳排放绩效起到显著负面影响,环境规制对工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微乎其微,以上各因素的作用方向与相对重要程度因区域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后,本文基于以上各因素对工业碳排放绩效的不同作用方向与相对重要程度,给出了差异化的政策内涵解读。  相似文献   

17.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estimate the impact of reduc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fossil fuel combustion activities on economic activity in Portugal. We find that energy consump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macroeconomic activity. In fact, a 1 ton of oil equivalent permanent reduction in aggregate energy consumption reduces output in the long term by €6,340. More importantly, and sinc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re linearly related to the amounts of fuel consumed, our results allow us to estimate the costs of reductions i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We estimate that a uniform standard for reduc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fossil fuel combustion activities would lead to a marginal abatement cost of €95.74 per ton of carbon dioxide. This is a first rough estimate of the potential economic costs of policies designed to reduc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t this level one may conclude that uniform, across the board reductions in carbon emissions would have a clear negative effect on economic activity. Hence, at the aggregate level there is clear evidence for a trade-off between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a reduction in carbon emissions. This opens the door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cope for policy to minimize the costs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regulation.  相似文献   

18.
以现代工业型与传统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包头市与无锡市为代表进行对比,采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对能源消耗引起的碳排放量进行分解,探究两种类型城市碳排放特征与驱动因素的异同。研究认为:①两种类型城市经济发展同碳排放量协同增长,碳排放效率逐年减小,离绝对减排的目标相差较远。新型工业城市具有高GDP低碳排放的特点,且碳排放量趋于稳定;传统资源型城市具有低GDP高碳排放的特点,碳排放强度、减排空间和潜力均大于前者,且碳排放量有进一步增大的潜力。②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有效改善,使得能源结构调整收效不大;能源效率的提高对碳排放量起到了微弱的抑制作用;经济发展对碳排放贡献一直保持高位。③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提升,是工业城市尤其是资源型工业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化石能源。作为生产的主体,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意愿将直接影响其生产行为并最终影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利用带罚函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以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江苏省353个工业企业为案例,分析影响企业低碳生产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企业管理者、企业规模、技术创新行为等内部特征,以及企业产品是否出口、是否通过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认证和政府管制都显著影响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意愿。基于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