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Ottaviano将企业异质性引入新经济地理学中,建立了一个异质性两企业、两区位空间选择模型,为“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该模型以企业异质性和垄断竞争为切入点,分析了企业生产率差异与集聚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2.
由克鲁格曼所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已经发展成熟,“新”新经济地理学产生并迅速发展,融入了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从微观视角重新探讨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问题.介绍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和分析框架,之后详细综述和分析了基于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前沿研究,包括基于企业异质性的区位选择与空间集聚、企业异质性对区域政策的影响和基于微观数据的企业异质性实证研究等方面.最后对现有研究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3.
加入了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着重从微观企业层面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本文阐述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介绍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基准模型和分析框架,对"新"新经济地理学经验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中发掘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视角的拓展、理论框架和模型方法的完善以及与相关研究领域的融合等。  相似文献   

4.
吕大国  耿强  简泽  卢任 《经济研究》2019,54(2):36-53
为什么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在缩小,生产率差距却在扩大?本文以新新经济地理理论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包括市场规模差异(集聚力)和劳动力成本差异(分散力)的理论模型,对忽视分散力的新新经济地理理论进行扩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生产率异质性企业定位选择对地区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率异质性企业定位选择是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缩小和生产率差距扩大的原因,但导致生产率异质性企业分类集聚的原因是劳动力成本差异,而非市场规模差异。在市场一体化进程中,东部地区的低生产率企业首先向外迁移,地区经济差距在缩小,生产率差距却在扩大。随着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深化,东部地区的高生产率企业也会向外迁移,生产率差距将开始缩小。随后,本文使用大规模微观企业数据证实了理论模型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新新贸易理论在我国已经引起了充分注意,但紧随其后产生的新新经济地理却受到忽视,而新新经济地理对空间经济理论的突破是:在规模经济与垄断竞争的框架下,放弃企业或劳动者同质性假定,从微观角度研究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质"(企业效率)的差异。在理论方面本文将当前研究归结为DS、OTT和BEJK三大分析框架;在实证方面总结了新新经济地理对新经济地理估计偏误的校正。并且展望了新新经济地理与企业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中国转型经济特殊国情相结合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异质性企业假定下的新新贸易理论,打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关于企业同质性的假定,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引入到微观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分别从转移动因和转移路径两个方面解释了企业异质性对企业国际转移的影响。本文梳理了不同贸易理论对企业国际转移的研究路径及最新研究进展,对比和评析了相关研究假定、方法及结论,并试图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提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异质性企业假定下的新新贸易理论,打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关于企业同质性的假定,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引入到微观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分别从转移动因和转移路径两个方面解释了企业异质性对企业国际转移的影响。本文梳理了不同贸易理论对企业国际转移的研究路径及最新研究进展,对比和评析了相关研究假定、方法及结论,并试图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提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1990年初,Krugman在《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了《规模报酬和经济地理》,由此开辟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相关文献的回顾,研究表明:由于无法放弃规模报酬不变范式,主流经济学中长期缺乏空间维度。新经济地理学在"冰山运输成本、规模报酬递增以及不完全竞争"框架下研究空间问题,而空间经济学则包括经济学中所有涉及空间问题的研究。新经济地理学在近二十余年内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有着较大的发展,目前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尤其是在税收、补贴以及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学科发展处于中期。从新经济地理的最新研究发展来看,融入消费者异质性产品、移民以及储蓄等偏好和融入企业异质性的"微观主体的异质性行为"是新经济地理学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整体而言,国内现有新经济地理的边际贡献不足,未来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产业动态与集聚经济有着共同的微观基础——企业,许多研究探究了产业动态(或者说企业的进入、成长和退出)与集聚经济之间的关系,部分侧重于产业动态对形成集聚经济的作用,部分则关注集聚经济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文章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梳理,发现集聚经济对微观企业不同生命阶段的影响有着差异化的表现:首先,集聚经济仅对企业进入具有很强的影响,但对企业绩效(包括成长和生存)的影响是较弱的或者说是多样的;其次,这种多样化的表现主要是由于集聚经济的内在机制差异和企业的异质性,因此在未来的实证研究中,需要细分这两种因素的影响。此外,指标选择、行业范围以及地理边界界定也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朱传耿 《经济师》2003,(5):27-28
在新技术革命、市场经济潮流、国际性组织和各国政府的直接推动下 ,跨国公司的空前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潮流异常活跃。这不仅引导全球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 ,而且推动了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内容与方法等的革新 ,即促进了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影响空间布局的新因素、全球区位论、空间布局新模式、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的空间运动规律、报酬递增与空间集聚、区域增长与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11.
李福柱 《经济地理》2011,31(12):1975-1980,1994
萌芽于1990年代的演化经济地理学,借鉴演化经济学的企业异质性、选择和传承理论,将企业视为经济变迁的主体,引人空间因素,以创新为增长动力,组织惯例传承为主线,提出了新的理论主张:区域经济增长源于原有企业与衍生的新企业,以及原有城市与新城市内创造出新产品或改进企业组织惯例的创新,创新依赖于企业内部以及城市内的经济多样性,但仍将企业和城市规模视为一个演化增长过程;渐进式创新和激进式创新发生在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其空间演化特征也不同。演化经济地理学采用动态演化分析方法,完善了经济地理学中的新古典和制度分析范式,通过分析企业的进入、增长、衰退、退出以及空间再配置过程,揭示了企业、产业、网络、城市与区域的协同演化关系及其对空间经济差异的作用,并在企业集群、集聚外部性的本质以及制度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等3个经验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   

12.
正最近20年来,新经济地理学得到空前发展。它将空间概念纳入主流分析框架中,利用中心-外围模型研究集聚与分散的问题。比较而言,传统的区域经济学更多从区位理论角度,讨论产业政策、地区经济增长等话题。新经济地理学从一般均衡分析出发,弥补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缺乏微观基础的缺点。因此,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范式基础上,当前的区域经济研究多从实证角度讨论地区经济增长。中国的区域经济学研究更关注在改革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如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内生增长动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等命题。  相似文献   

13.
新经济地理学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机制过程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华友 《经济地理》2005,25(6):753-756,760
西方新经济地理学是西方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提出来的,其理论形成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新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研究,文章认为其形成机制有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和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等,其形成过程有运输成本和规模经济的相互作用、累积循环效应和产业区位形成的历史偶然性,并对此进行了理论阐释。新经济地理学对经济活动空间集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建构,虽然并没有得到同样在关注空间集聚的经济地理学家的认可,然而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丰富了国际经济学中的跨国企业的区位理论,另一方面丰富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集聚与增长整合研究是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前沿,也是对新增长理论的新拓展.通过在新经济地理框架中引入内生增长,集聚与增长整合模型使得我们能够明确地思考经济活动区位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整合模型阐释了集聚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机制,加深了我们对一体化现象和政策的理解,得到了比新经济地理更为丰富的结论.对该领域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类,总结了其研究框架与方法,并叙述了理论演进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尽管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已经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但实证研究仍相对欠缺。新经济地理学试图解释区域要素价格和人口分布的关系,以及预测行业内的经济活动的选址行为。本文梳理的实证研究显示,市场准入和工资水平高度相关,规模收益递增、本地市场效应促进了产业的集聚,这些实证检验结果支持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预测。本文还指出了NEG与其他领域研究的联系,比如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识别问题、潜在的其他解释等,并认为未来的实证研究可能会更关注变量的识别和不同集聚程度的测量问题,并与城市经济学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集聚的资源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集聚就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区域集群,产业集聚与一定地域拥有的资源相关.长期以来.不论是正统经济学发现的"外部经济".还是经济地理学强调的"区域空间联系效应",抑或是新经济地理学揭示的"报酬递增效应",都注意到了经济集聚下的收益递增事实,但由于缺失了对区域资源特性的分析,往往混淆了集聚的原因与结果.梳理由企业资源观到产业集群资源观的演进逻辑,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探析经济集聚与地域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资源共享潜藏着的资源"租金"是导致区域经济集聚的内在动因,试图为区域经济集聚发掘出资源分析的新视角,以阐明资源共享之于区域经济集聚的内在机理,进而得出政府要注重提供共享性资源政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三个层面进行理论分析,将研究视角从传统理论的模式化、新经济地理理论的抽象化转向异质性企业选择的微观化,进而探索影响区域产业转移的微观动力机制,即企业的自我选择效应、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同时成为影响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三种内在力量。结果表明:从企业微观层面看,集聚效应在一定时期内还得继续存在;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并在产业链整合、市场化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跨区域整合。  相似文献   

18.
基于劳动力、产业在地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地区间工资差异的事实,本文构建了一个市场潜力与工资的新经济地理学(NEG)理论模型。理论分析表明:市场潜力对工资产生正面影响。市场潜力对工资产生正面影响来自两种渠道:一是市场潜力引发了经济集聚效应;二是市场潜力产生了逆经济集聚。相比之下,市场潜力引发了经济集聚效应更能提高和扩大地区工资水平与差异,因为经济集聚需要更低的贸易成本、较大的市场规模以及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白积洋 《经济前沿》2012,3(2):48-64
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集聚的数据,从企业规模异质性视角出发,检验中国制造业集聚经济效应。首先考察影响制造业集聚的一般因素,然后重点考察了企业规模因素对集聚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除了运输成本优势、劳动力成本等影响制造业集聚的一般因素之外,企业规模异质性也对集聚经济效应产生影响。最后通过构造隐含企业规模因素的集聚经济新变量,对企业规模异质的集聚经济效应进行检验。本文的研究发现,小型企业的专业化经济和竞争效应大于大中型企业。这一结论不仅反映了不同规模企业对制造业集聚影响的差异,也说明了小型企业对制造业集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对新新经济地理学假设进行拓展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两个层面对企业异质性、规模报酬与劳动力空间流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论是:地区间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同决定了企业与劳动力的转移方向,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与固定成本呈正向变动关系;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发展与彼此对外市场开放相互依赖;由于落后地区总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棒—棒均衡在现实中存在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