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过渡性制度安排的适应性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系列过渡性制度安排逐次替代是体制平滑转型的推动机制。因为过渡性制度安排能够获得适应性效率,从而为后续的改革持续地提供动力。虽然过渡性制度安排的边际效率递减,但是只要后续改革能够及时推出,整个改革过程的经济效率就会呈现一条波动上升的曲线,推动体制的平滑转型。  相似文献   

2.
国有企业"内部劳务市场"是1980年代中期我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它是在企业扩大自主权之后,为了增强自身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外部体制环境的改革不配套,存在着意识形态的阻力、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等不协调成本的约束下,为了减轻辞退企业冗员可能引起的利益冲突而产生的;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与政府双方利益博弈的结果,是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种利益摩擦的缓冲机制;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平滑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入考察其产生和演化的原因与动力机制,对于转型理论研究和改革深化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转型期乡镇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琛 《当代财经》2005,(1):81-84
乡镇企业制度是中国经济转型中一个过渡性的企业制度。对于它的研究将有利于更好地完善中国转型经济理论。回顾经济学界对乡镇企业制度的研究现状,我们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企业制度转型的渐进性和特殊性,而且将有利于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为农村企业制度的变迁与创新构筑一个能纳入中国转型经济分析框架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4.
对于制度的起源,构建论和演化论是两种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基于国内制度研究的现状等因素,系统地比较了机制设计理论(制度构建论的代表理论)和肖特的演化博弈制度分析(制度演化论的代表理论之一)。对经济背景的不同判断是二者理论差异的原点。把制度等同于博弈均衡是一种误解。在机制设计理论中,制度的产生是惟一而确定的,演化博弈分析中,制度的产生是个随机现象。无法刻画制度的变迁是二者共同的缺点。虽然二者描述的是两种不同的制度生成机制,但是从认识方式、制度的不同层面看,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引入认知进化或许是两种理论走向统一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企业家通过开创一种从无到有的制度而形成的制度创业即被认为是开拓型制度创业,以阿里巴巴电商模式为典型代表的开拓型制度创业实践对于开拓型制度创业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阿里巴巴为研究对象,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将阿里巴巴制度创业中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3类。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提炼出阿里巴巴制度创业面临来自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创业约束、所使用的制度创业策略以及所获取的制度创业合法化,构建出阿里巴巴制度创业机制模型,最终提炼出开拓型制度创业一般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6.
生态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过程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制度层面分析了中国生态现代化转型的基本状况、模式特点与成因,并对中国未来生态现代化转型的取向进行探讨。中国在生态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形成了中央政府主导型的制度模式,这主要表现在制度变迁过程、制度安排特点、治理权力分配与规制政策工具等四个层面。这种制度模式的形成与中国所处的现代化发展阶段、市场发育程度、公民社会发展程度及政府激励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经济、政治与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应更加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社会公众及市场机制在推动生态现代化中的作用,形成国家与社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市场与行政共同协调治理生态环境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7.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 ,在安徽省实施至今已有两年多。针对这次税费改革 ,在理论层面、政策层面都存在若干争议。本文在深入的调查基础上 ,对这次税费改革的理论基础、政策可操作性以及实践中的诸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 :目前的税费改革安排 ,对于解决当前农民负担问题确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从长期来看 ,特别是从建立合理、规范、稳定的农村利益分配格局的要求来看 ,该改革方案仍然在多方面具有过渡性制度安排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张梦荣 《经济师》2006,(3):66-67
中国票据市场发展的特征是由现阶段中国国情和金融市场发展特点所决定的。文章以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把票据市场作为一种制度创新进行理论分析,从制度变迁的理论模型出发,揭示票据市场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安排;从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出发,进一步说明票据市场是如何降低了融资费用,因而成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一种融资形式。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下,票据市场制度安排和变迁过程,就是票据市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转型采取政府推动模式。政府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具有权力方面的比较优势,所以政府可以通过国家的强制力使新制度在更短的时间以更快的速度更替旧制度。但是,与新制度相适应的制度文化的形成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中国选择了由过渡性制度安排逐步向规范性制度安排演变的渐进方式。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政策负效应、行为异动现象等,所以,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以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产生了不少会被经济学家认为是奇怪的物种,比如乡镇企业.该文拟建立一个初步的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现象.文章用一条乡镇企业的(约束下的)最优转型路径,说明过渡性杂种如何在其他(未改革的)制度的约束下产生和发展并到达其目标形式,以及整个政策环境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文章指出,第三条道路,或过渡性杂种,可能正是完成转型的最佳道路.  相似文献   

11.
"过渡性杂种":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制度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产生了不少会被经济学家认为是奇怪的物种,比如乡镇企业.该文拟建立一个初步的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现象.文章用一条乡镇企业的(约束下的)最优转型路径,说明过渡性杂种如何在其他(未改革的)制度的约束下产生和发展并到达其目标形式,以及整个政策环境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文章指出,第三条道路,或过渡性杂种,可能正是完成转型的最佳道路.  相似文献   

12.
经济转型中的制度陷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了无效制度安排长期存在的制度陷阱,从而使许多转型国家陷入一种持续的秩序分裂与经济衰退状态。能否成功跨越制度陷阱将直接影响到转型国家能否建立起一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制度陷阱的形成与转型国家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社会利益结构、转型战略选择以及政府行为具有密切关联。经验表明,转型国家需要在一个有能力的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审慎的转型战略选择来循序渐进地推动制度改革,从而成功跨越制度陷阱,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制度的层次性及改革次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市场经济看做是层次性的制度安排和把市场经济等同于一般均衡的价格机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市场经济理论认识上的根本差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经济转型模式。中国的“双主题阶段转换式”模式获得了成功,但俄罗斯一步到位的“休克疗法”转型模式则彻底失败了。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的认识,不但能够解释中国经济转型的顺利发展,而且提供了正确把握改革次序的理论基础。随着转型的不断深化,从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的角度能更好地把握中国改革的次序性选择和转型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市场一体化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区域制度不断创新的过程 ,制度创新的目的就是为加速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纵观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过程以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可知 :经济一体化是在制度创新的条件下逐渐发展的。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的借鉴 ,从制度创新的角度论述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所必须的制度安排 ,即从宏观 (国家 )层面要建立有权威的组织保障体系 ;中观 (行业 )层面要建立跨行政区的行业协会 ;微观 (企业 )层面要加快不同地区间企业的制度整合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土地利用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城市经济活动,即土地交易的结果。过渡经济形势下中国城市土地使用涉及的因素浩瀚而复杂,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角度,应培育支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运作的制度,作出符合其发展规律的政策调整,为此必须从全景上把握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因素。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制度分析法的城市土地利用研究思路,它来源于Seabrookeand Kent关于房地产交易决策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将有关规则和制度安排划分到制度层面、管治层面和操作层面三个层面,并研究不同层面因素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6.
农地使用权流转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的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理论的可行性和现实的困境形成鲜明反差。本文分别从外在经济条件的局限和制度执行中的偏差方面对农地流转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认为目前农地使用权流转在许多地方的推行既妨碍了农地市场的自然发育,也使自身成为一项相对无效的制度安排。只有扬长避短、循序渐进,在流转中赋予农民自由参与市场交易的地位和权利,规范村组集体和地方政府的行为,培养扶植流转中介,平衡各方利益关系。方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的制度绩效。否则,农地流转只是农地制度变迁中的一个过渡性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遵照特定改革阶段和基本国情而制定特殊化的制度安排,以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中国过去30多年改革决策的基本逻辑,这种特殊化的制度安排也造就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但十八届三中全会所释放出的改革信号表明,中国改革进程已由"摸着石头过河"向"顶层设计"转变,在制度层面各种体制安排也逐步由强调"特殊化"向"一般化"转变,这是中国改革进程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一种必然回归,符合中国改革的总体逻辑。其中,财税体制改革由特殊化的、过渡性的制度设计向一般性制度安排回归的趋势尤为明显。从财政分层的视角考察,这种回归体现为财政职能常态化、财税体制外生化以及收支约束机制化三重过程,三条线索贯穿于中国整个财税制度的纵向变革历程,并能够得到财税改革领域的学术视阈和现实趋向的双重验证。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明确的未来财税改革方向进一步佐证并回应了上述规律,深刻理解这种规律对客观认知中国改革进程及改革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制度变迁:一个拟生物演化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微观契约结构的,以制度基因及其组合、创新与记忆、多样性与效率为核心机制的拟生物演化制度变迁模型。模型显示,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经济体的制度多样性水平决定了其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在长期中决定了经济体的制度效率水平;文化、习俗、正式制度、次级制度安排等不同层面制度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创新概率的不同,这种不同进而决定了各层面制度多样性水平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城市化进程中一项具有土地财政收益再分配特征的土地整治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将土地整治置于我国央地关系结构下,考察政策演进的制度逻辑。文章通过收集土地整治相关的历史政策文本以及对浙江省实践的案例考察,对于不同阶段的制度特征采用内容分析与访谈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文章认为从中央政策制定层面到地方执行层面,土地整治制度演进过程受到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的影响,并遵循合法性机制。一方面,制度环境决定制度的初始框架,制度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合法性的变化,从而引起制度变迁;另一方面,技术环境决定制度的执行效率,由此带来对合法性的挑战,从而推动制度变迁。文章为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推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一个关于转型经济中最优所有权安排的理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什么是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集体所有制经济,而不是私有或与国有经济在过去20年中成为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在转型经济中,大规模的民营化应该在什么样的时机与条件下实施?该文提供了一个在市场与政府制度环境不完善情况下(特别是转型经济中)决定最优所有权安排的理论模型.这一理论对预测如何从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发生过程提供了一种思路.文中论证了不同的经济制度环境将会给出不同的最优所有权安排(民有、集体或国家所有权安排).文章表明只有当经济制度环境得到适当改变才能有效地变换产权所有制安排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