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骏 《当代经济》2010,(11):6-7
正媒体报道的"国进民退"问题,日益引起了社会公众关注。本文通过收集和分析宏观经济指标和相关案例,对"国进民退"问题作出初步分析判断。文中的国有企业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  相似文献   

2.
国有企业作为特殊种类的企业,它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追求目标的特性有着显著不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应客观地以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和生产力提高为标准,根据国情、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企业承担的任务、目标,在不同的领域根据企业的不同功能进行分类改造。  相似文献   

3.
对“国进民退”争论的深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进民退"是个伪命题,与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现状不符合,也不存在国家发展战略在这方面的重大转变。近来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是市场成长过程中正常的"优进劣退"。"国进民退,改革倒退"论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改革观的又一次交锋。否定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公有制性质,将其归结为斯大林主义的说法,在理论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有企业整体脱困目标的完成,国退民进进程的放缓及局部的国进民退,触发了学术界的大讨论与思考,也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之所以产生这么广泛的争论,源于当前理论界乃至整个社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解还不够准确。在梳理国进民退争论的产生背景、表现形式及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必须面对的几个问题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认识偏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国进民退"一般用于表示国有经济在某些产业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民营经济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的退出和缩小。而"国退民进"则相反,它表示民营经济在某些产业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国有经济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的退出和缩小。从2007年4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后,  相似文献   

6.
一、加大国有经济结构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力度 首先,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促使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促使竞争领域的国有资产进一步市场化,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国有经济规模整体上较为适度,所谓的危害往往与国有经济产权性质无关。国有经济量上的变化不应成为关注焦点,相反,应该关注的是国有经济经营活动是否符合市场规则。国有经济改革应该沿着市场化的方向,继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国有经济的运行质量。  相似文献   

8.
9.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发展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某些社会矛盾也有尖锐化的趋势,在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近年来有关国企改革中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言论在国内学术界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大讨论。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国退民进"这一国企改革方式进行了理性客观的剖析,并针对国企改革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马骏 《发展研究》2010,(3):32-34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总体趋势是“国退民进”,近期国有经济降中趋稳。社会公众关注的一些“国进民退”案例,各有不同的背景,应客观分析。建议完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处理好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关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国家利益与国有企业的“进与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国进民退问题,从实证角度考察当前国有/民营企业总体情况与产业分布现状,认为当前我国不存在整体性国进民退趋势,但数量—产值相对情况来看行业差异性较明显,在基础类和资源类的一些行业存在相对性、结构性的国进民退现象和案例。文章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应该是以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特殊企业,国有企业伴随着国家战略而进行进、退调整是符合国家利益导向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爆发性地增长"的国有经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利润的逆势剧增,引起了社会的普遍质疑。一场激化了各方利益的有关"国进民退"的论战随之打响。在归纳和综合"国进民退"争论各方观点的基础上,对"国进民退"问题的本质和前景作出了初步的分析和判断。其中国有企业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1998—2008年的样本数据,通过实证方法研究宏观经济波动对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速度、货币存量、出口增长率以及通货膨胀与国有工业比重下降速度均呈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国进民退是宏观经济景气度影响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宏观调控政策应从优化国有与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环境、对微观结构影响的程度等方面去改善国有与非国有工业企业的经营环境。  相似文献   

14.
尽管我国国有经济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包括学者在内的社会各界仍然对国有经济的一些基本问题存在困惑。为澄清对国有经济的模糊认识,笔者通过对社会普遍关注的国有经济功能定位、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及"国进民退"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市场化改革取向决定了现阶段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也不能将国有经济全部从竞争领域中退出,实行私有化。我国的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具有弥补市场失灵、发展经济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功能。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决定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国有经济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从力图搞好每一个国有企业转变为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在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进程中,国有经济的进与退要由国有经济的功能决定,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南方香江收购山东临工以及后续的一系列资产置换、股权转让过程的分析表明,南方香江收购山东临工并非简单的国退民进,而是山东临工原管理层和外资公司沃尔沃为了规避中央政府监管,曲线收购山东临工的一种安排。分析表明在转轨经济时期资本市场制度安排中,国有上市公司的民营化可能不是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其本质是地方政府、民营企业、公司管理层,与其他利益方进行博弈,对国有企业进行资源再分配的一个过程。国有企业改革并非简单的民营化,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完善而执行有效的规制框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几经波折,直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有进有退”、“抓大放小”的方针后,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才渐渐明确。之后,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现有研究中加入生产负外部效应和市场结构等因素,笔者构建了政府、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三者之间的博弈模型.研究发现,即使在存在较大负外部效应的情况下,部分民营化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最佳策略,全部国有化或全部民营化都不是政府的最佳选择.当经济体中负外部效应的影响不可忽视时,过度民营化必然会导致“国进民退”①现象的发生,这是对经济结构的微调,并不能取代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种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理论,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提出来的。基于此,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绝不搞私有化;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绝不搞单一公有制。基本经济制度是讨论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的依据。在当前条件下,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发展公有制上。  相似文献   

19.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随后相继出台了许多剌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关于国进民退的讨论又一次受到关注。中国真的存在国进民退吗?其表象和症结是什么?国进民退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显然,国进民退是确实存在的,它的症结在于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在于国有企业与行政权力相结合形成行政垄断。国进民退与发展市场经济是背道而驰的,会使市场效率受到损失,所以,面对国进民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当调整国有经济的发展思路,强化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调控作用;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改善国民福利;缩小国有经济覆盖范围,切断国有企业的行政权力来源,减少行政垄断,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力促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对国有企业扶持力度大大加强,国有企业已不可置疑地成为主导,在国企快速发展的的同时,市场环境没有向公平竞争的方面发展,民企的生存环境有的还出现倒退现象,如果持久化发展,这将给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