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1994—2014年30个省域面板数据,利用系统GMM模型考察了金融发展、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在金融发展方面,金融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明显;而金融效率与碳排放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在技术进步方面,广义技术水平的发展增加了碳排放量,资本体现式技术、能源利用技术和环境技术水平的发展可以明显降低碳排放;环境技术水平和资本体现式技术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都大于能源利用技术和广义技术水平。同时可以得出,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的引致性作用对碳减排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
吴强  孙继雅  陈金兰 《技术经济》2023,42(11):62-74
厘清技术进步推动我国畜牧业碳减排的机理,对畜牧业低碳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2007-2020年31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测算并揭示中国畜牧业碳排放现状与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技术进步对畜牧业碳排放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全国畜牧业碳排放呈缩减趋势,各省畜牧业碳排放差异显著,整体呈“西高东低”的梯次分布格局。技术进步通过畜牧业碳排放强度改进减少的碳排放可以遏制其通过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碳排放的增加,但这一结果具有区域异质性,技术进步对西部地区畜牧业碳排放的“规模效应”大于“强度效应”,因而未能同时实现经济发展与减排,进一步探究发现,技术进步对畜牧业碳排放的边际效应随着产业集聚水平的提升而增强。此外,技术进步对畜牧业碳排放还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具体表现为,本地区技术进步增长一个单位,邻区畜牧业碳排放将会降低1.66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区别于以往着重从现象出发研究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视角,文章基于广义技术进步这一本质动力探索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基于多重均衡理论和STIRPAT模型,使用2006—2015年中国省级数据,分析交通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1)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排放呈增长趋势,而一般广义技术进步水平和二氧化碳排放专有广义技术进步水平却有所放缓;(2)技术进步会普遍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整体处于"高碳"路径,但由于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可能存在门槛效应,基于此划分出不同情况下交通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的影响路径;(3)无论是哪种情况下,均未能呈现一般广义技术进步和二氧化碳排放专有广义技术进步"双减排"的最优化路径。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用中国34个工业行业2001~2012年面板数据,考察了FDI技术水平溢出、后向溢出以及前向溢出对工业碳排放绩效及其分解指数的影响。结果发现,工业各行业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存在较大的差异,技术进步是碳排放绩效改善的主要原因,而技术效率变化明显抑制了碳排放绩效的提高。FDI技术效应抑制了技术进步,而FDI技术垂直溢出促进了技术效率的改进,且FDI技术前向溢出效应大于后向溢出效应。分行业的研究表明,轻工业行业FDI的技术效应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显著,而重工业行业的相关影响系数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采用SBM模型测算了2008—2016年中国31个工业行业的碳排放绩效,在构建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Tobit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研究了中日进出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工业行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同时考虑行业异质性,将工业行业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日之间的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和出口贸易技术效应都会提高中国工业行业的碳排放绩效水平;出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大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其中,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对轻工业行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不显著,而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对重工业行业碳排放绩效有显著的提升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数字经济运行的资源配置效应为切入点,从绿色技术进步视角阐释数字经济促进碳减排的理论机制,并结合中国省际与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多维度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具有显著促降作用,该结论经过工具变量估计与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经济存在跨界减排效应,不仅对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且通过循环反馈机制降低本地区碳排放水平。机制检验表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征的绿色技术进步表现出技术红利效应,是数字经济推动碳减排的重要途径;在要素市场发育调节下,优化禀赋结构和提高技术成果市场化水平能够显著强化数字经济的碳减排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北方地区的碳减排作用显著强于南方地区,且其减排效应仅在城市群内部显著;仅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有效推动碳减排,数字产业化发展和生产生活数字化转型是促进碳排放持久下降的动力源泉。研究结论可为加速释放数字经济时代的碳减排潜力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低碳经济的视角,运用LMDI方法将中国及二十国集团其他国家1990-2006年的人文发展效应分解为碳排放效应、技术效应以及服务效应,以测度各自对总效应的贡献.结果表明,中国人文发展水平的提高主要缘于碳排放量的增加,2000-2006年碳排放效应呈现放大趋势,而技术效应与服务效应则逐渐减少.提出了相对减排及提高技术效应和服务效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引发的碳排放问题日益严重,中国环境容量能否承载未来电力需求持续高速增长的压力备受关注。不同产业部门电力需求存在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技术联系,基于东部11个省份2007年投入产出表,测算生产过程中某一部门技术进步引致的经济系统中所有产业部门电力需求的变化幅度,以此判断对电力需求影响较大的制造业部门,并利用投入产出价格模型计算各产业部门生产成本对电力价格增加的敏感度,识别出价格效应显著的各制造业部门。综合技术进步效应与价格效应后,比较各产业部门在电力需求上的节能减排潜力的结果显示:在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东部各省份,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4个产业的技术进步效应、价格效应均能显著抑制电力需求增加,具有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但实践上通过价格效应实现降低碳排放的目标,还需考虑碳成本转化率、市场结构、替代品替代效应、产品需求弹性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长三角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经济集聚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技术进步能否作为经济集聚影响碳排放强度的中介变量,稳健性检验保证结果可靠性。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经济集聚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呈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2)长三角城市群的技术水平能在地区之间相互溢出,经济集聚可以促进技术进步。(3)经济集聚不仅对碳排放强度产生先促进后抑制的直接影响,又能通过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发挥间接的抑制效应,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测算中国与36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并对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进行分解,全面揭示中国在全球碳排放贸易中的现状。主要结论包括:中国对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呈现顺差,是碳排放的净流入国;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分解结果表明,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导致了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而结构效应导致了逆差,且技术效应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的影响最大。鉴于此,减少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的关键之处不在于控制出口规模,更重要的是改进减排技术,降低出口碳排放强度,实施强度减排。  相似文献   

11.
杨莉莎  朱俊鹏  贾智杰 《经济研究》2019,54(11):118-132
在引入指数分解与生产理论分解相结合的综合分解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中国各区域各大产业二氧化碳排放变动的驱动因素,计算了各驱动因素的碳排放变动效应,从数量上明确了技术进步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致性宏观二氧化碳反弹效应研究框架,定量分析了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同产业二氧化碳排放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有:(1)2005—2015年期间,二氧化碳减排主要依赖技术进步的推动,技术进步带来的理论减排率为5.66%,能源结构调整、效率提升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碳减排的影响并不显著;资本和劳动力对能源的替代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2)中国宏观经济层面基于技术进步的反弹效应平均为62%,实际减排率为2.1%。(3)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反弹效应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但差异有逐渐收敛的趋势;现阶段解决中国碳排放问题需要全面推进,分步解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节能减排为背景,跟踪性分析梳理外商直接投资(FDI)与碳排放的关系,表明FDI主要通过FDI的规模、结构及技术水平体现其碳排放效应,即FDI规模的碳排放效应基本上为负,FDI结构效应具有两面性,而FDI的技术则有助于节能减碳。随着低碳经济发展和环境规制的不断增强,FDI的结构效应会表现出更多的正效应,与FDI技术效应的叠加会大于FDI的规模负效应。  相似文献   

13.
利用具备理想分解法特性的DL简化法,分解了最终需求水平等4个因素对1997—2012年中国行业碳排放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最终需求水平呈现持续而显著的正向效应,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最重要因素;碳强度表现为持续而显著的负向效应,是导致碳排放减少的唯一因素;投入产出技术一直表现为正向效应;最终需求结构经历了从负向效应逐渐过渡到弱正向效应并最终呈现正向效应的过程。为了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中国应重点实施降低部分关键行业的直接碳排放系数等措施,进一步强化碳强度的负向效应,并辅之以降低影响力系数上升幅度较大行业的比重、优化最终需求结构等结构性减排措施,努力实现投入产出技术及最终需求结构由正向效应向负向效应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超效率SBM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2006—2020年能源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发现中国能源碳排放效率呈现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分布格局,进一步将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能源碳排放效率纳入同一框架分析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能源碳排放效率的关系,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能源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环境规制通过抑制技术进步水平而降低能源碳排放效率。因此,应坚持新发展理念,优化绿色绩效考核,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制定环境规制政策,同时应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励企业绿色转型,从而实现能源碳排放效率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5.
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一个要素替代的框架下研究了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中性技术进步和有偏技术进步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利用中国36个工业行业1999-2010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在回归结果的基础上得出了不同来源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并计算出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及其中性技术进步和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对中国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RD、进口、FDI水平溢出和后向溢出效应是能源节约型的,出口和FDI前向溢出效应是能源使用型的。第二,RD、FDI水平溢出效应可以显著降低能源强度,RD、FDI水平溢出效应每增加1%,能源强度将下降0.1935%和0.1661%;FDI前向溢出效应可以显著增加能源强度,前向溢出每提高1%,能源强度上升0.2589%。第三,有偏技术进步的要素替代效应是技术进步影响能源强度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环境联邦主义:环境分权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式环境联邦主义内嵌于中国式分权体系,是对经典环境联邦主义理论的有益补充和完善.为了回答环境保护事务的集权与分权之争,文章着眼于碳减排事务,在考虑分权指标潜在内生性问题的基础上,构建静态、动态和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环境分权的碳排放效应.研究发现,环境分权对碳排放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意味着中国当前的环境分权体制不利于碳排放治理,为环境"垂直管理"体制提供了证据.文章进一步从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变迁历程、地方政府环保支出的激励不足与地方环保部门的独立性缺失三个方面,阐释了环境分权体制下碳减排困境的内在逻辑.为了构建碳排放长效治理的环境管理体制,中国式环境联邦主义应更多地体现集权的意志,优化"条块交叉"的属地管理体制,并形成"条条为主"的垂直管理与激励相容制度.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及其增长来源差异明显,长春市和吉林市的技术进步扩散效应能促进其他地区技术水平的提升,该技术扩散效应具有记忆性。各地区的技术进步不仅来源于域内技术扩散和国外技术扩散作用,也依赖于自身的研发与创新。吉林省应结合地区技术禀赋选择技术进步路径来促进吉林省经济的增长。中部地区应采用多种途径提升技术进步水平,并充分发挥对其他地区的技术扩散作用。东部地区应依托长白山资源和边境区位条件,优先发展资源优势产业来提升技术进步水平。西部地区应主要以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快速实现技术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利用南宁市1994~2012年的数据,以能源消费碳排放为因变量,人口、富裕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产业结构为自变量构建STIRPAT扩展模型,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强度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强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并非单调,而是先升后降的。城市建设用地容积率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曲线拐点在容积率V=1.6484处。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地利用强度对碳排放的影响与其变化方式有关,粗放型高基底覆盖率的城市容积率增加对碳排放有正效应,紧凑式低基底覆盖率的城市容积率增加对碳排放有负效应。人口、富裕度、技术进步、土地利用结构中建设用地面积、产业结构中工业所占比例均对碳排放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19.
提高碳排放效率是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区域低碳转型的关键路径。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2005~2012年期间山东省各个地级市的碳排放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7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存在显著差异性,其中,东营市在所有城市中表现出最高的碳排放效率,莱芜市的碳排放效率值则是最小的,而菏泽市的碳排放效率是增长最迅速的,运用Malmquist指数动态分析得知技术进步差异导致了碳排放效率的差异。因此,研究认为,对于不同碳排放效率水平的城市应当根据其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减排政策,对于碳排放严重低效的地区应当给予充分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对于碳排放水平领先的地区只需引导其按照当前趋势继续发展,而对于碳排放效率水平介于两者之间的城市,特别是具有显著碳减排潜力的城市,重视其低碳技术的研发和能源结构的优化,有助于碳减排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Acemoglu et al.(2012)的偏向性技术进步框架下,考察了环境管制及对外开放影响绿色技术进步的机制,并运用2003—2010年中国33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和系统广义矩方法,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检验。本文构造出基于SBM模型的全局Luenberger指数度量中国工业的绿色技术进步。主要结论是:(1)技术进步具有路径依赖性,合理的环境管制能够转变技术进步方向,有助于中国工业走上绿色技术进步的轨道。(2)在目前较弱的环境管制和偏向污染性的技术结构下,对外开放对中国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可以分解为正向的技术溢出效应和负向的产品结构效应。二者在对外开放的三个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进口在国内研发努力的配合下对绿色技术进步具有推进作用;出口则造成了负面影响;FDI中两种效应均有显著体现。其正向效果的发挥有赖于环境管制的加强和政策上的合理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