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根据江西省提出的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对所依托的可持续理论、系统工程理论、增长极理论、创新理论、产业群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凸显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为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规划、建设提供有力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产业低碳化是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式。从新能源产业、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林业四个方面探讨,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后,中部各省纷纷根据地方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城市群或都市圈发展战略.江西省正面临着中部崛起的良好机遇和各省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文章从区域差异的角度及其相对优势,综合分析江西鄱阳湖经济生态区特有的发展道路--绿色崛起.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文章在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背景及优势条件的基础上,从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产业要素方面探讨了其生态旅游产业结构,构建了产业空间布局,并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和全民参与、实施精品战略、促进区域生态旅游联动发展及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6.
江西省正在向国家积极申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但作为中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近年来该区域生态状况不断恶化。在此背景下,为保持该区域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最佳选择,并给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重点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于2009年12月12日由国务院正式批复,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和新的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探讨金融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快速发展,人口逐渐向该行政区域内聚集的强度和规模将逐步增加,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流动人口的大量流入,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增加了新的挑战和压力。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大力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同时,也应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为流动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9.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其农业发展与格局建设也必将适应生态型转变。利用区位商法,对研究区域各区县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生态经济区内各区县的优势产业,并对农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分析。根据生态经济区农业的发展态势,对农业格局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四大产业区的农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12.
13.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法)构建评价模型,利用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对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市现代农业总体发展水平呈现较低趋势。大部分县市发展比较均衡,综合水平最高的为南昌,其次为鄱阳;少数几个县市如永修、都昌、东乡、新干和樟树综合发展水平较差。并根据这一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它的发展对于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文章在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优势的基础上,从享乐层次、观光层次、体验层次和认知层次上设计了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并通过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的设计研究了生态旅游产品网络体系。此外,还从开发原则、资金来源、社区参与、生态教育、环境保护、经营管理、基础设施、反馈途径等方面对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环鄱阳湖区域低碳旅游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这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低碳经济为践行生态理念提供了新的发展指向.旅游具有响应低碳经济模式、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倡导低碳消费方式的先天优势.从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建设低碳旅游设施、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入手,构建环鄱阳湖低碳旅游模型,寻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不仅将为长江下游东部发达省份提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所必需的水资源的涵养,还将使东部地区免遭自然灾害、疾病传播带来的巨大损失。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地区市场分割状态严重阻碍区域间经济合作。通过对欠发达地区的江西省与长江下游发达地区间无限重复的合作博弈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除提供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服务外,作为承接东部生态补偿的补偿,江西可以用提供生态农产品和生态旅游服务等与东部加强合作。让东部地区既能分享短期的直接利益,又能以长远眼光注重长期的、整体的、国家的利益,积极主动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流域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鄱阳湖流域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97.2%,分别由赣、抚、信、饶、修五河流域和鄱阳湖区组成。为了分析鄱阳湖流域区域经济差异,以县为单位,将全流域国土面积分别划归五河流域和鄱阳湖区。根据不同流域的区域发展条件,在分析全流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基础上,用锡尔系数对鄱阳湖流域经济差异进行空间分解,揭示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基本规律,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8.
去工业化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经济结构失衡现象,体现在要素配置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价值链结构等方面,这种失衡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后果。产业结构理论、产业转移理论、结构主义发展理论、极化理论等是研究去工业化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基于结构失衡视角,中国不仅存在某种形式的整体性去工业化,也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去工业化。在当前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呼声日益高涨的国际背景下,对中国去工业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无论是对防范未来的可能危机还是对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