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盈余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一个重要课题,从那时起,对它的研究便一直活跃于资本市场和学术界。尤其是ST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规定,若上市公司连续亏损两年或出现其他财务问题时,即要被"特别处理(ST)",甚至是面临被退市的危险处境。因此,ST企业通常会利用盈余管理实现扭亏为盈,从而达到避免退市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黎  田野 《企业导报》2010,(1):123-124
中国证券市场于1998年3月16日开始推行ST制度,ST公司数量不断增多。尽管现行退市制度比较完善,但从1998年至今真正退出股市的ST公司并不多。其盈余管理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对ST公司的盈余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讨论现行会计准则下ST公司盈余管理的方式及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在财务困境下被特别处理后,倾向于通过各种盈余管理手段来扭亏以避免退市。文章以上市十年、六年被特别处理、两度被实行退市风险警告的石岘纸业为例,分析了其多次利用债务重组、政府支持、关联交易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并揭示了公司利用这些手段的条件,为投资者厘清和洞悉这类公司提供借鉴,也对市场效率的提升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4.
吴虹雁  朱璇 《会计之友》2021,(12):125-132
以我国退市制度变更为分析视角,考察了退市制度变更背景下不同时期各类盈余管理方式对ST类上市公司"摘星摘帽"的影响.研究发现,单一退市标准制度下,自"戴星戴帽"至"摘星摘帽"期间,同真实盈余管理相比,ST类上市公司管理层偏向于通过应计盈余管理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实现"摘星摘帽".多元化退市标准制度下,自"戴星戴帽"至"摘星摘帽"期间,同应计盈余管理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相比,ST类上市公司管理层偏向于通过真实盈余管理实现"摘星摘帽".结论 表明,退市制度变更对ST类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应计盈余管理、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实现"摘星摘帽"产生了一定的治理效应,但也诱导了ST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转向隐蔽性更高的真实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5.
吴虹雁  朱璇 《会计之友》2021,(12):125-132
以我国退市制度变更为分析视角,考察了退市制度变更背景下不同时期各类盈余管理方式对ST类上市公司"摘星摘帽"的影响.研究发现,单一退市标准制度下,自"戴星戴帽"至"摘星摘帽"期间,同真实盈余管理相比,ST类上市公司管理层偏向于通过应计盈余管理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实现"摘星摘帽".多元化退市标准制度下,自"戴星戴帽"至"摘星摘帽"期间,同应计盈余管理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相比,ST类上市公司管理层偏向于通过真实盈余管理实现"摘星摘帽".结论 表明,退市制度变更对ST类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应计盈余管理、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实现"摘星摘帽"产生了一定的治理效应,但也诱导了ST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转向隐蔽性更高的真实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6.
通过提高盈余质量以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这既是监管政策出台的初衷,也是信息不对称分析框架下的公司治理所研究的重要话题。以"退市新规"的出台为契机,选取2009-2012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横向比较与纵向变化两个维度研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结果发现,退市新规出台之前,主板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高于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而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的盈余质量在多数年份上并无显著差异。在变化动态上,A股上市公司在"退市新规"出台当年的盈余质量显著高于新规出台前的水平。其中,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正在逐年改善,各板块之间的盈余质量差异随着新规的出台迅速缩小。平均看来,主板上市公司倾向于向下盈余管理,创业板上市公司倾向于向上盈余管理,而中小板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向不太明确。研究发现有助于客观认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也能为外部治理机制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作用提供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盈余信息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信息源,其可靠性受到监管部门和市场研究者的关注。为使报告盈余达到预期水准,公司管理者往往采用盈余管理这一手段。本文以2001年前深市上市的469家公司为样本,以2001-2007年作为研究样本区间,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盈余信息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盈余管理行为在导致盈余信息质量的低劣的同时,也降低了公司资本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8.
退市制度的完善是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构建上市公司治理良好生态、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的重要环节.与注册制相配套而发布的新退市制度,为公司提供了与"入口多元"相匹配的"出口畅通"机制.与原退市制度相比,这种"出口畅通"机制在倒逼资本市场存量优化、为退市提供简洁通道的同时,极大地缩短了触发退市标准上市公司的退市时间.上市公司应熟悉退市新规,用底线思维对待退市风险,用质量和效益为公司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9.
债务重组作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常常能使ST类上市公司扭亏为盈,从而避免退市的风险。本文基于新债务重组准则颁布的背景选取三家典型的ST类上市公司——ST春晖公司、ST-ZR公司、ST凤凰公司债务重组之后的相关数据做对比,来探究债务重组后的ST公司的经营情况,选取ST春晖公司为案例,阐述从中得出有借鉴意义的盈余管理策略以及对新债务重组准则的几点思考,以期能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及债务重组准则的完善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相关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国资本市场诞生以来,盈余管理问题就成为学术界及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长期存在的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与政府监管政策之间的不断博弈,由于不同盈余管理行为的所得税成本的差异,上市公司也在选择不同的盈余管理行为,尤其是大股东利益输送行为严重影响着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这就要求政府监管部门对多样化的盈余管理行为不断加强制度化建设,采取有效手段加以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的不断成熟与发展,风险投资在我国首次公开募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经营目标和行为对我国首次公开募股公司的经济行为和决策产生着重要影响。以2010年11月12日之前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为样本,采用非参数检验和多元回归进行的分析发现,创业板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募股时存在盈余管理现象,风险资本持股并不能减少创业板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募股时盈余管理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的不断成熟与发展,风险投资在我国首次公开募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经营目标和行为对我国首次公开募股公司的经济行为和决策产生着重要影响。以2010年11月12日之前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为样本,采用非参数检验和多元回归进行的分析发现,创业板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募股时存在盈余管理现象,风险资本持股并不能减少创业板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募股时盈余管理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对于亏损上市公司有特殊风险警示制度,如退市风险警示(*ST)、一般风险警示(ST),且多以企业盈余作为衡量指标,这就使ST公司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本文就ST鞍钢通过确认巨额递延所得税资产产生的所得税收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说明递延所得税资产已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为应付特殊的监管政策普遍进行了盈余管理。本文将对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和表现形式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为了适应资本市场监管的需要,因此资本市场监管规则就成为改善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主要切入点,而会计准则的公共合约性、不完备性制约了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遏制的作用.文章应用上市公司债务重组数据,对会计准则和资本市场监管在遏制公司盈余管理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数据表明:资本市场监管规则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上市公司是否进行债务重组与会计准则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盈余管理成为上市公司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并逐渐成为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拟从盈余管理的定义出发,通过阐述盈余管理的方式及其成因,进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17.
费振刚 《会计之友》2006,(11):56-57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为应付特殊的监管政策普遍进行了盈余管理.本文将对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和表现形式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曹勇  林丽 《西部财会》2008,(1):62-65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盈余管理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产生盈余管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上市公司的监管体制不健全是造成盈余管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应从多个方面建立强有力的监控机制,对盈余管理进行规范,以形成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9.
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给投资者造成了负面的效应。国内外学者对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拟对国内外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评价,以期寻求适合我国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资本市场发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突出,本文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常见手段及动因。提出抑制盈余管理的对策,从完善会计法规,改善公司内部控制,加强外部监督等角度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