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利率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当下商业银行风险计量大多采用Va R模型,虽然计量结果比以往靠定性分析和简单的风险度量技术更具客观性,但金融时间序列大多有较强的波动性,不服从正态分布,与Va R模型的假设条件相违背。GARCH(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能有效地刻画金融时间序列的波动性和聚集效应,可提高风险计量的准确度,风险管理更加高效。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无论是从盈利模式、资产结构,还是风险管理水平,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其作为样本分析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2.
郭品  沈悦 《财贸经济》2015,(10):102-116
本文将互联网金融"降低管理费用"和"抬高资金成本"的效应引入银行风险承担模型,系统考察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动态影响与异质作用.在此基础上,以2003-2013年我国36家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以"文本挖掘法"构建的互联网金融指数为解释变量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发现:(1)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趋势,即发展初期互联网金融有助于商业银行减少管理费用,降低风险承担,但随后互联网金融将抬高资金成本,转而加剧银行风险承担.(2)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各类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响应具有差异,大型商业银行的表现较为迟缓,而中小商业银行的反应则相对敏感.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金融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互联网金融技术创新扩散过程因区域间网络结构、知识差距和吸收能力、经济和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差异而可能呈现空间溢出效应特征。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工具和P2P网络借贷数据检验结果显示:借款成功率和借款利率的莫兰指数呈"倒U型",表明互联网金融作为新技术创新遵循罗杰斯的经典技术扩散理论;借款成功率和借款利率模型的空间系数均为显著正值,验证了互联网金融创新扩散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剔除空间溢出效应后,所估计的自变量系数在作用方向、数值大小和显著性上都更为合理。为降低互联网金融技术扩散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应重视互联网金融技术创新扩散的空间溢出效应,顶层设计互联网金融区域发展战略,提高区域间互联网金融知识溢出能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第三支付平台兴起,金融产品销售平台纷纷涌现,互联网金融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技术的依托之上,相对于传统的金融更加的便捷、服务功能更多、面向群众范围更广等优势。本文利用技术溢出的理论,浅谈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风险管理、经营效率、盈利水平和风险传染四个维度,剖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运用2003-2014年中国143家商业银行的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风险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使得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生变革,经营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弥补了其在盈利性及风险方面不利的冲击,降低商业银行破产风险,促进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2)互联网金融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风险行为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降低,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城市商业银行破产风险提升程度最大.因此,商业银行需要立足自身特点,有度有节地融合互联网金融,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11—2021年16家A股上市银行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从技术溢出效应角度来看,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影响呈倒“U”型,即在金融科技发展初期,金融科技加重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负担,但随着金融科技水平的逐渐成熟,金融科技能够节约金融服务成本,减轻商业银行管控操作风险的压力;(2)金融科技对操作风险的影响效果会因商业银行规模不同而有所差异,相比中小型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影响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基于GARCH模型的Co Va R方法对我国16家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银行遭受冲击所产生的风险将通过各种渠道,增添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另外,实证发现中国上市商业银行贷款客户集中度与其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之间存在着负向相关关系。商业银行应优化银行贷款结构,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监管当局也应根据具体情况对银行贷款结构进行监管,妥善安排监管标准和导向问题,为建设和谐的金融环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于普惠金融来说,其自身由于客户覆盖面过广、投入成本过高、单户效益过低以及潜在风险过大等特性,再继续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发展是很难持续进行的.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金融也逐渐呈现互联网化的特点,在综合成本投入、复制推广进程、信息储存空间以及网络覆盖范围方面得到了大幅度的优化,这也就给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商业银行要借鉴互联网金融对其自身的发展途径进行调整,改变传统的运作模式,着手于网络数据平台的建立、产品的开发、潜在风险的管理以及渠道的建设等相关内容,对金融互联网进行深入的探究改善进而有效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金融的深度融合,金融各行业在创新驱动下,推出跨行业、跨主体的金融产品和投资业务,虽然增加了自身经营活力,但是内部控制的缺失,加上监管机制不成熟,使得金融系统内的交叉风险极易滋生和传染.为了捕捉金融风险动态关系,本文通过构建DCC-GARCH模型刻画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以及金融期货的动态相关性,分析它们的风险溢出效应;同时,将该模型参数和结果植入CoVaR方法中,进一步度量并解析当某一金融行业陷入困境时,对其他金融行业的风险溢出贡献.结果显示:金融行业间存在很强的风险溢出效应,但是不同的行业对其他行业的风险溢出程度存在动态变化;证券业对其他金融行业的平均风险溢出贡献最大;银行业对其他金融行业的平均风险溢出贡献较小;金融期货在市场稳定期,对金融行业的风险溢出贡献小,不稳定时期的风险溢出贡献最大.认清该事实特征,有助于监管部门发现金融风险传导和集聚路径,通过细化和分类监管,化解风险,维护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金融逐渐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普及快速发展。同时互联网金融表现出的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引起了"鲶鱼效应"——对传统商业银行业的冲击并且促进其转型。文章旨在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巨大挑战,并试图给商业银行提出一些适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系统重要性银行之间的风险传染效应,更具针对性地研究七家银行的相互传染特征,并按银行资产规模和银行性质进行了对比分析。文章采用的方法为Co Va R,计算Co Va R的方法为分位数回归法,同时进行了数据分析和图表呈示,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Copula-Co Va R模型来检验在次贷危机的背景下,伦铜和沪铜期货市场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伦铜和沪铜期货市场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溢出效应,这意味着伦铜上涨将导致沪铜上涨,反之亦然。沪铜对伦铜的依赖性显示了厚尾的特征。次贷危机以后SHFE对LME的影响增强,LME对SHFE的影响下降,次贷危机发生时,SHFE对LME的影响剧烈增加。  相似文献   

13.
田卫国 《中国市场》2015,(8):17-19,23
自巴塞尔协议规定用于确定风险资本充足率的内部模型必须是以Va R为基础的模型以来,Va R已成为目前最为流行的风险管理模型,此模型的引进和应用对改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管理有借鉴意义。本文回顾了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着重对市场上基于Va R的三种主要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方法 :Credit Metrics模型、KMV模型、Credit Risk+模型进行比较分析,阐述了它们的基本原理与相应优缺点。  相似文献   

14.
余额宝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货币市场基金,本文从余额宝收益率与商业银行利率间联动关系和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两个视角分别构建DCC-MVGARCH模型和SVAR模型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研究结果表明,余额宝收益率与商业银行利率存在正向联动关系;从长期来看,余额宝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趋于均衡,但在短期内,余额宝的发展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应当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强化监管,使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互利共生的同时降低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5.
基于平台的概念及平台的经济效应,对平台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发现互联网金融主要利用平台的网络外部性实现客户数量的增加和业务范围的扩张、通过发挥双边(多边)市场效应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出平台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相关理论和我国现实情况,从建立综合性的用户利益保护机制、注重产品和服务差异化及关注客户差异化三方面对优化平台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平台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其经济效应,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和进步。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承担的影响,本文以2013年~2020年我国东部地区63家、中部地区30家、西部地区22家上市区域性商业银行为样本,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区域性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以及在影响程度方面表现出的区域异质性,然后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影响区域性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中介传导渠道。研究发现:区域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的确会明显受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负影响;但是不同地区的商业银行,其在流动性方面受到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影响程度是有差异的,其中东部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受到的流动性冲击较为显著,而西部地区的区域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受到的影响不显著;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主要是通过负债结构中介传导渠道以及不良贷款中介传导渠道来实现的。最后基于研究分析的结果,为商业银行构建完善的流动性管理体系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不同地区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管理提供必要的经验证据,有利于加强地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防范,以便更好地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传统金融服务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迫切需要改变自身的金融营销策略。本文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介绍分析,总结了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对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并最后基于4P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金融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徐晶梦 《商》2014,(4):128-129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网络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成熟,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已经对商业银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基于商业银行的视角,首先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揭示商业银行需关注互联网金融发展,同时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防范未来互联网金融可能对商业银行产生的不利影响;再具体分析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比较之下的优、劣势;最后提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建立客户开放交互式网络平台、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互联网金融人才发掘与培养、提升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平等四个方面策略,从多方面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使商业银行在金融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冲击非常明显。农村商业银行在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同时,应抓住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的全新机遇。文章在介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据此提出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加速经营模式转型、发挥风险控制优势,规避网络风险、加强银行复合型人才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陈争辉 《商业科技》2014,(20):208-208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消费者传统的支付方式和投资理财方式,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并讨论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