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口负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既有挑战和冲击,也有赢得改革红利的机遇。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转折点。中国人口老龄化存在“未富先老、不期而至”两大特点。所以我们要从以下四点正确认识中国人口负增长:一是人口负增长无涉“好”“坏”判断,二是关注人口趋势性变化而非总量变化,三是提高人才质量与机器替代能够弥补劳动力不足,四是把握增量的挑战、结构的潜力、总量的机遇。改革和政策的机会窗口包括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以提高人力资本,改革户籍制度以释放农业劳动力,改善收入分配和均等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以释放消费动力。此外,借鉴欧洲的经验,福利国家的建设还可以逆转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在内生人口转变框架下分析人口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在内生人口转变情况下,人口结构变化对储蓄率的影响除了年龄结构效应,更重要的还有行为效应,包括审慎储蓄的行为效应和养老储蓄的行为效应。利用跨国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对1960-201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发现,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对人口转变的影响不同;并且由于人口转变的行为效应,少儿抚养比与老人抚养比对储蓄率的影响也不都是负的。当一个国家经历了落后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发达阶段时,随着经济的增长,少儿抚养比和老人抚养比都呈"升高-下降-升高"的趋势。在行为效应和年龄结构效应的交替作用下,少儿抚养比升高导致储蓄率先后呈"升高-下降-升高"的趋势,老人抚养比升高先后导致储蓄率呈"升高-下降"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对于人口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重要影响,这需要我国更重视人力资本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疆金融》2011,(8):32-48
<正>一、引言为了更好地分析经济增长情况,本文估算了固定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情况,并主要从固定资本存量增长方面分析2011年到2020年间的潜在产出增长情况,进而从总需求角度进行验证和预测。1978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固定资本存量和潜在产出也大幅提高。我国的一些学者估算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固定资本存量,邹至庄(chow,1993)以1952年为基年,根据1952年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测算全社会  相似文献   

4.
阿依奴尔 《时代金融》2013,(15):185-186
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假说一直是近20年来经济学界争论的话题,针对其的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太一致,但大致来说,实证结果一般认为出口导向假说是成立的。针对中国是否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本文在原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口增长率这一变量,对中国的出口导向进行实证分析,采用中国1980-2011年的数据,基于VAR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印度经济增长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样作为亚洲的两条巨龙,中国和印度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最初的发展条件、目前的发展水平,甚至人口规模等。这两个国家过去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据估计,在公元1500年的前后,中国和印度共创造了世界总产出的49.3%。然而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两个国家都经历了长期的经济增长停滞甚至衰退。到1950年的时候,世界上36%的人口居住在中国和印度,而两国的产出份额却不足世界的9%。  相似文献   

6.
通过世代交叠模型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投资和储蓄内生化,考察社会抚养比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我国1994~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少儿抚养比增加促进人力资本积累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小于其抑制物质资本积累进而阻碍经济增长的作用;老年抚养比的增加先后“阻碍-促进-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总抚养比与我国的经济增长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它与人口控制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城镇化是降低人口增长率的重要因素.是控制人口高增长的根本途径,是最有效的社会和自然的控制机制。实践证明:城镇化是实现人口控制.解决宁夏人口问题的一个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它与人口控制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城镇化是降低人口增长率的重要因素,是控制人口高增长的根本途径,是最有效的社会和自然的控制机制。实践证明:城镇化是实现人口控制,解决宁夏人口问题的一个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9.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高速成长,近年来增速逐步放缓,引起对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担忧。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是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推动因素。本文借鉴美国、日本和法国的一些历史数据,主要从人口增长率和城市化进程两个因素,分析中国经济目前的状况以及未来继续发展的潜力。我们认为,中国的人口增长率继续下降并进入一段时间的负增长是基本趋势,其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正在迅速衰减。不过,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经济推动力仍然处于强劲阶段,还可以支撑中国未来约15年的较高速度增长。借鉴美日法等国家引进外国移民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应该制定标准严格的海外移民政策,在便利引进国际的高端人才的同时,也要防止海外移民因素对中国社会稳定等方面造成长期和严重的不良影响。当人口增长与城市化进程两大因素的推动力都进入衰竭阶段,中国将进入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内生增长模式,以获得长期、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正>去年11月去瑞士巴塞尔参加BIS主办的央行研究工作会。会上,一位研究主管问我:你说中国经济增长还能保持多久?我说,中国经济已经持续增长二十多年,还有巨大的潜力增长下去。中国的人均GDP才1200美元左右,比起发达国家的至少1万美元的人均GDP,还差得很远。即使在经济普查后,人均GDP也只是增至1500美元左右,差距还很大。  相似文献   

11.
人口增速持续下滑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人口总数为13.4亿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从年度增速上看,我国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图1)  相似文献   

12.
李迅雷 《新金融》2016,(8):9-11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国内对未来经济走势争议较多的,集中在究竟是V型、U型或L型,或者再下台阶,即从目前的中高速增长变为中速增长(5%-6%)的判断上。放眼全球,过去十年主要经济体的名义GDP都出现过负增长,增速放缓也就不足为奇了。现阶段应考虑或担忧的是,中国经济会不会也出现负增长?在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的模式下,中国社会总债务水平不断攀升,高杠杆问题越来越严峻。在此情形下,要么力推改革以提高经济潜在增速,要么放弃GDP增长目标。如果能够换来改革的成功和企业全球竞争力的上升,经济负增长未必是坏事。放低经济增长目标,或许会退一步海阔天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生产函数模型进行研究,城市化建设对人口红利衰竭关于减缓经济增长的抵补效应,得出在人口红利衰减的大环境下,我国政府应该把城市化建设重点放在哪个地区。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近30年的经济腾飞,国内外学术界大多从体制改革、外资引进、技术模仿、中央集权等中国研究的常规范式进行解释。近些年,"人口红利"概念的提出将人口年龄结构这一关键变量引入对经济发展的考察之中。本文笔者在对"人口红利"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主要致力于利用建国以来的人口数据考察中国的人口转型以及人口红利的形成、演变过程;综述性分析了其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解释力;指出了兑现"人口红利"的政策条件以及中国当前面临的就业困境。  相似文献   

15.
人口因素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但人口老龄化往往意味着人口红利下降甚至消失,需要采取有效应对举措以增强经济增长动能。本文采用LMDI因素分解法考察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年龄结构和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建立模型分析了人口数量和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效应,并从挖掘人口红利潜力、加快形成二次人口红利、提升人力资本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二战后5个追赶型经济体的成功发展经验及后来者优势在预测中国增长潜力方面的关键作用,利用计量模型预测中国在2020-2035年和2035-2050年的增长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依靠后来者优势,中国在2020-2035年还有年均约8%的增长潜力,如能实现年均5%-6%的增长,那么到2035年就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2035-2050年,依靠后来者优势,中国还有约6%的增长潜力,如果能够实现4%的增长,那么到2049年,中国GDP总规模为美国的两倍,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17.
虽然南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但是,遵从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正确认识、积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有望在中期和长期实现两个“L”型的经济增长轨迹。人口红利是过去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它的消失不可逆转,所以用这种动能回到原来的增长速度上也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人口红利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以我国中部A省为研究对象,在建立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表明,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正向动态关系,推动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是推动A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  相似文献   

19.
实现经济增长是我国长期以来的首要目标,也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本文通过研究经济增长目标下的需求结构调整,得出需求结构调整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维持经济稳定的重点。因此,我国应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夯实居民消费需求扩大的基础,调整国民的收入分配机制,以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今年二季度能否成为本轮经济下行的底部?逆向调控能否真正奏效?三季度经济能否出现预期中的回升?各方观点分歧颇多。 在连平看来,今年政府将经济增长目标调低为7.5%,但各方面比较能够接受的增长率应为8%,2012年中国经济能够实现预期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