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多元GARCH模型,研究中国、俄罗斯与美国证券市场指数收益率波动之间的内生性联动效应,重点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的三个主要阶段,这种联动效应的变化特征。并提出中国和俄罗斯规避可能风险的对策。结果显示:(1)若中国与俄罗斯加强证券市场的合作,形成比较稳定的风险联动机制,美国金融危机所引起的证券市场波动就不会对中国、俄罗斯市场产生传导影响。反之,(2)若中国和俄罗斯市场丧失了风险联动机制,金融危机对俄罗斯证券市场的影响就会变得非常显著,同时也会提高对中国证券市场风险传导的显著性。(3)美国证券市场的波动幅度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风险在逐渐集聚,中俄两国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该文比较了美国次贷危机和日本泡沫经济的异同,并且整理了详细的图表作为分析说明的依据,旨在全面、正确地了解美国次贷危机和日本泡沫经济的本质,为研究金融危机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次贷危机中日本货币政策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带来了全球性的降息浪潮.日本虽然降息措施慢了一步,但随着实体经济的不断衰退,也采取了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由此再一次进入了"零利率"时代.通过理论推导和Grange因果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今后日本降息余地越来越小,而"零利率"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刺激作用有限.日本"零利率"政策的现实效应对欧美国家的货币政策的调整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宗鑫 《魅力中国》2014,(1):48-48,50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最终导致了全球性金融危机。本文研究了我国在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之下产生的证券市场的联动效应。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与不断深化,导致中国内地与世界证券市场的联动效应随之发生变化,这种联动效应在金融危机的深化时期尤为明显。本文主要从证券市场的发展背景,证券市场联动的机理以及相应的实证结果分析几方面对中国内地证券市场与世界证券市场的联动效应进行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随后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本文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与脉冲响应分析对危机前后美国、德国、英国、香港与中国的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波动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此次金融危机传染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发散性传染,我国的股票市场受到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预期的改变。最后对我国预防危机的传染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美国次贷危机与日本泡沫危机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近期,美国发生了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这场金融危机波及的幅度和范围都创下了新世纪以来世界金融危机之最。而上个母纪90年代初,日本也爆发了后来被人们称之为泡沫危机的金融危机,并对日本经济造成了长期的影响。目前从两场危机的产生原因、表现方式、及作用机理上看,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相同之处。但在危机爆发的规模、世界宏观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两国政府处理危机的方式等方面又有所区别。两场危机对中国发展资本市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短短20多年,关国金融业先后爆发了以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为导火索的储贷危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均不同程度地给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孙笑竹 《科技和产业》2010,10(4):101-103
在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下,不同证券市场间的相关性日益突出。当一个市场受到风险冲击而发生价格变动时,其他市场也可能跟随发生变动,金融风险在市场间的传递是指冲击的跨市场的溢出效应。因此,研究证券市场之间的溢出效应十分必要。本文通过研读大量文献,综述了国内外研究溢出效应的各种方法以及此领域的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9.
曹洁琼  刘晓宁 《北方经济》2013,(8):70-71,73
产业空心化表现为制造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低下以及制造业的外包.美国重视房地产、金融、消费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将大量的制造业外包于其他国家,以致于产业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次贷危机的到来由于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持而引发了全球的金融危机,因此美国应该考虑是否需要重返制造业.同时,这种产业空心化问题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应该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0.
高号波 《中国经贸》2008,(22):124-124
美国次级债危机自2007年8月全面爆发以来,引起了美国严重的信贷紧缩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并迅速蔓延到欧洲、日本及亚太地区,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全球金融界人心惶惶,各地资本市场受累表现较差,实体经济也受到极大影响。本文从房地产市场与需求来试图解说次贷危机行程的真正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