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巴金与重庆     
魏洪丘 《今日重庆》2004,(1):110-112
重庆,这个著名的山城,曾经吸引了中国现代许多著名作家;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大后方的重庆,成了知名文化人士的聚集地。巴金在重庆曾生活工作了五六年.与重庆有着深厚的感情,其民主革命时期后期的主要创作,都与重庆紧密相连。这是重庆文学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是四川乐山沙湾镇人,其家乡与重庆为邻。自古以来,四川和重庆以“巳渝”并称,重庆也曾属于四川省管辖,而他自离开夔门后,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重庆的时间远远超过他回故乡的时间,所以重庆可以算得上他的第二故乡。他从1938年12月27日踏上重庆的土地,到1946年5月8日离渝飞赴上海,除了中途父亲病重、  相似文献   

3.
丽文 《今日重庆》2004,(6):50-53
一个幽默的王蒙,政治的王蒙,壑智的王蒙,年届七旬,仍然精神矍铄,“青春万岁”,如同由城来了个“年轻人”……  相似文献   

4.
小平与重庆     
邓小平是一位世纪伟人,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  相似文献   

5.
重庆园博     
渝州冬晓,雾满拦江,美景胜收,江山如歌。 龙景湖畔,园博盛世,茂林修竹,钟灵琉秀;山城森林,宜居巴郡,百姓融乐,大城繁华。  相似文献   

6.
7.
重庆大轰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余年前发生在重庆的、长达五年之久的日本帝国主义狂轰滥炸重庆的事件——即重庆大轰炸而来的重庆人民反轰炸、反空袭的斗争,是重庆历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项,重庆城市和重庆人民遭到了其前所未有的惨痛损失和巨大牺牲;说她壮,是因为重庆人民在长达五年多的时间里,并未被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轰炸所吓倒,更未因日机疯狂的轰炸而屈服:他们一方面发扬中华民族固有的智慧和勤劳,以最原始的工具和手段对付着日本侵略者最现代化的战争侵略武器,另一方面又冒着生命危险,坚持生产,支撑抗战,从而谱写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手斗争、热爱和平的壮丽诗篇。  相似文献   

8.
卢泽明 《中国西部》2011,(22):48-49
随着抗战的胜利,聚集于重庆的各路精英们散向全国,乃至世界,川菜成为他们的美食记忆中不可忘却的部分,并且与重庆紧紧相连,川菜由此走向了中国,开始比肩于其他几大菜系,驰名中国。  相似文献   

9.
我与重庆     
李钢 《今日重庆》2005,(3):92-93
从理论上我认为重庆这样的城市只适合诗人居住,于是重庆就开始折磨我,直到把我也折磨成诗人。在成为诗人以后的岁月,我跟这座城的关系很协调。这个过程有点儿像婚后的那种磨合。如今我跟重庆已是老夫老妻的感觉。这话也不对。一个人的变化只能是渐渐老去,而座城市的变化却会明显地越来越年轻。我因此又顿生老夫少妻之感。  相似文献   

10.
会展重庆     
《今日重庆》2004,(3):28-33
  相似文献   

11.
大智大勇,赴重庆谈判 Coming to Chongqing for Negotiation with Great Wisdomand Courage 1945年8月28日,对于毛泽东来说,意义非同寻常. 这一天,他将离开长居8年的延安,生平第一次乘坐飞机,也是第一次踏上重庆这块土地.延安机场,毛泽东乘坐的美军专机飞上云霄,陪同的有周恩来、王若飞,还有蒋介石派来的张治中,以及作为中间人的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 俯视地面上送行的人群和渐行渐远的黄土地,毛泽东若有所思.蒋介石的3次电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的讨论,斯大林的劝告,美国大使亲临延安迎接.他明白,在此后的时间里,他将和老对手蒋介石第一次在战场以外的地方展开一场较量——这关系着国家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12.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毛泽东在重庆期间,为了更好地宣传中共和平、民主、团结的政策,开展了大量的统战活动,使中共的影响更加深入人心。这些统战活动为中共在谈判中争取政治上的主动,以及日后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泉城涂鸦客     
敏感中略带冒失,无专业学习经历,言谈中流露出对艺术的热情和自信,这就是23岁的毛毛——一个土生土长的济南小伙子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毛毛是一个用涂鸦去感受快乐的人。别人用不安分和躁动的艺术装点一下寻常生活,他则分秒活在他的涂鸦世界里。窘困的家境和母亲过早的去世,让他在16岁那年就离家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14.
"大儿斯大林,小儿毛泽东。我狂胜弥生,斯毛真英雄。"60年前,有谁敢称斯大林为大儿,毛泽东为小儿,他是谁?故人再相见1945年8月,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政  相似文献   

15.
The essay argues that Mao's economic ideas, though often couched in misleadingly ideological terms, are based on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can be described and analysed in familiar economic terms. It argues that these ideas had their precedents in the Soviet industrialization debate of the 1920s among Stalin's opponents; their parallels can be found in theories and policies developed in India and elsewhere in the 1950s; and their practical precedents can be observed in the pre-1949 Communist Border Regions, where conditions put a premium on labour-intensive construction, intermediate technology,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particular, these ideas owe a great debt to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non-Communist Chinese Industrial Cooperatives of the late 1930s and 1940s. They stress the human factor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eek to provide a specific process of soci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 which will spontaneously develop mass consciousness of new economic possibilities. The essay concludes that if the Chinese economy is analysed in terms of the expectations implied in Chinese theory, rather than in terms of the economic expectations of advanced industrial countrie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economy may be possible.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文化思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毛泽东毕生关注中国人民的文化事业,将中国先进文化夯实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上。先进文化是适应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文化,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从根本上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原则,高举科学与创新的旗帜,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