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煤炭开采的生态效应及其地域分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分析不同地域矿区煤炭开采引起的生态效应及其地域分异现象,为差异性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综述法、实地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研究结果:煤炭开采扰动生态系统要素,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其生态效应明显;这种效应在矿区内和矿区间表现程度和形式不尽相同,存在分异现象;影响生态效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采矿扰动因子和本底生态条件。研究结论:开展矿区生态监测和修复需要分区对待,并探索其敏感性指标或建立综合性指标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学习美国矿业第一大州怀俄明州煤矿土地复垦政策体系和监管实践经验,为中国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和监管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方法: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和指南的阅读、分析及对管理人员的访问,对比中美复垦监管实践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解析了该州的相关政策和监管体系,详细介绍了监管框架中开采许可、保证金和年报等制度的目的和内容,以及监管与审批验收的人员、程序和关键步骤,中美复垦监管制度的差异。研究结论:美国怀俄明州的煤矿土地复垦监管体系较为完善,在以下方面值得借鉴:(1)基础信息调查全面、详尽;(2)管理目标明确、验收指标具体,不仅重视行政监管,更强调技术监管;(3)以年报制度要求企业自检,全面监测复垦要素,实现复垦过程监管;(4)监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验收过程中资料审查与实地督查并重;(5)法律法规与相关指南实时更新,对企业的指导详尽,信息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中国土地复垦监管体系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类比提出中国土地复垦监管体系的概念,总结分析中国土地复垦监管体系的阶段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完善中国土地复垦监管体系的对策。研究方法:文献分析,典型调研,专家咨询和类比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土地复垦监管体系基本框架已形成,但仍然存在监管机构不健全、监管机制不完善、矿业用地政策存在缺陷、监管手段薄弱和监管技术标准不完备等。研究结论:建立专业化和层级化管理机构、加强部门协同、单列矿业用地指标、加强信息化监管、研制土地复垦实施与监管系列标准是构建完善中国土地复垦监管体系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土地复垦监管现状与阶段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进一步明确土地复垦监管工作特点并分析发展趋势。研究方法:通过对现阶段土地复垦监管工作的总结,在分析国家投资体制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方式、矿业用地改革趋势以及复垦工程建设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土地复垦监管能力、政策环境及科研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总结了中国土地复垦监管工作的阶段性特点,分析了发展趋势,并提出以下观点:(1)实行信息化管理应作为目前土地复垦监管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2)对复垦资金施行严格管控是现阶段监管工作的重要抓手;(3)土地复垦的监管将从"管方案"和"管数据"向"组织管理"和"项目管理"转变;(4)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土地复垦监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为质量控制、工程验收和项目后评价提供技术支撑;(5)建议创新土地复垦监管体制、制度以及工程管理方式等。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讨露天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的理论内涵,阐释其主要管理要素与组织框架。研究方法:系统回顾法、类比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基础铺垫、案例引导、需求倒逼、使命号召4层缘由共同驱动着露天矿区去探索一种与其生态系统内外部机理相适应的土地复垦动态管理模式—适应性管理;(2)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是以矿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开发利用为目标,通过监测、评估、反馈、调整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探索并认识矿区土地复垦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及其内在规律,从而促使土地复垦不断适应矿区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协调发展的管理过程;(3)“目标制定—规划设计—方案执行—监测评估—信息反馈—模式修正”六要素一体构成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的基本组织框架。研究结论:适应性管理具有灵活性、动态性等特征,如果管理者能把握矿区生态系统内部演化机理与外部干扰规律,并借鉴吸收相近领域研究成果经验,那么适应性管理有望成为破解露天矿区土地复垦过程管理难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煤矿区复垦土地的优化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煤矿区开展土地复垦,把被破坏的土地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同时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基于现有研究成果,针对煤矿行业特色,深入探索复垦土地优化利用的分析方法、程序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监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已批复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软件工程与系统开发。研究结果:从建设一体化监管信息平台出发,构建了"中央→省级→县(区)级"动态监测管理系统。研究结论:通过系统建设,实现了对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状态、建设目标完成、工程进展、资金下达与使用、阶段验收等情况的动态、全面掌握,为强化监管目标、提高监管效率、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核查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基于3S的平朔矿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以2001年、2004年和2009年3个时段的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平朔矿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演变的特征,为矿区土地管理、生态重建建设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矿区范围内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矿坑采掘区、矿坑边坡、排土场、矿坑剥离区面积增加,耕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由于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各类型的景观格局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整体景观破碎程度增加,景观多样性增加,形状越来越不规则,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呈现均衡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研究结论:在立足长远目的的基础上,土地复垦措施为矿区的生态重建奠定了重要基础,有效地指引了矿区的可持续规划,但是生态重建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的多元性决定了矿区土地复垦内容和标准应随其不断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9.
煤矿土地复垦及其经济支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炭开采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破坏。对破坏土地进行复垦,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成为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煤矿土地复垦中存在着基础理论研究不足、技术推广困难、历史遗留问题多、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采取加强土地复垦理论、技术经济的研究及土地复垦技术的推广,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形成煤矿土地复垦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0.
当前煤矿土地复垦工作中应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煤矿土地复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煤炭开采对土地的破坏规律与特征研究,完善配套土地复垦政策、法规和标准,以及积极开展复垦土地评价方法研究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地理国情与地理国情监测的基本问题与关键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采用综合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归纳法,初步提出地理国情监测的体系框架。结果表明:地理国情是国情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来源于地理信息,同时也是对地理信息的扩展。其监测的对象包括自然环境要素、产业经济要素和社会人文要素等3个方面,监测的方法主要包括测绘方法、统计分析方法、评价预测方法和信息科学方法等。通过对地理国情信息进行采集与分析,最终形成相应的数据成果与管理制度成果。在地理国情监测过程中,应分类、分区、分层开展监测工作;突出监测的重点问题;建立统一的数据规范;完善地理国情监测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监测成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土地整治质量的监测内容、评价指标及监测技术,为不断推动我国土地整治质量监测的发展提供借鉴。监测内容包括土地整治工程质量、土壤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景观维护以及土地整治可持续5个方面,并总结了相应的监测指标和监测手段,监测技术主要有常规的测定仪器、实验室分析方法、3S技术、探地雷达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我国土地整治质量监测应该向着"土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和生态管护"的方向发展,传统技术手段结合新的科技将促进我国土地整治质量监测不断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3.
试论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技术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的基本概念,综述遥感图像预处理及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等遥感监测方法,重点探讨动态监测中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监测方法的选择等关键技术。初步总结了我国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的研究现状、方法及特点。  相似文献   

14.
针对辽宁省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能力建设的需要,论文提出了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的概念,介绍了系统建设内容及系统功能架构,并针对系统建设中的监测指标体系构建、评估体系构建、运行机制建设及系统实现技术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系统的构建,有助于提升辽宁海洋经济统计工作信息化水平,有助于推进辽宁海洋经济的创新与跨越,以期辽宁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工作能为其它沿海省份的省级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山地冰川变化监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速的山地冰川和冰帽的储量消融对海平面上升、区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可获取性均有重要影响,研究和掌握冰川分布特征和变化态势对很多地区的长期规划、资源管理与灾害预防十分重要,急需开展和加强相关研究。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山地冰川监测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烘干机监控云平台将烘干机日常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采集到云端,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App查看烘干机运行参数及状态,实现生产运行情况及数据报表远程监控。同时,烘干机制造厂家也可以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及烘干工艺参数,实现烘干机的远程操作指导、运营和服务。  相似文献   

17.
界定了工程效益监测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工程效益监测的一般方法;介绍了工程影响评价的前沿;比较了国内外工程效益监测的方法。指出我国林业工程效益监测,已成为当前我国林业工程政策的重要评价手段,且监测水平和效率不断提高。同时提出,林业工程效益监测目前仍存在以监测技术为主的局限,且严格意义上的影响评价开展得不多。认为影响评价方法在林业工程效益监测及林业政策评价方面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土地荒漠化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对荒漠化进行监测,掌握荒漠化的现状、程度及动态演变规律,是有效防治荒漠化的必要前提。近年来,我国在荒漠化监测方法上已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是,荒漠化因其面积广大、类型复杂等特点,在监测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围绕狭义荒漠化即沙质荒漠化的监测方法,简要综述近年来我国荒漠化监测方法研究的进展,并就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为及时了解2020年辽宁地区玉米的质量状况,为中央储备玉米收购提供科学依据,对新收获稻谷质量情况进行监测.本次监测采取田间取样为主,庭院取样为辅的方法进行,共监测沈阳、鞍山、抚顺、丹东、锦州、营口、辽阳和盘锦8个稻谷主产县地区.共采集样品234份,代表数量20.11万t.按照粳稻谷国家标准方法进行检测,主要检测出糙率、...  相似文献   

20.
国外经验对建立我国国家级标准样地质量监测体系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标准样地是今后实现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管理的重要依据.采用文献综述法和综合分析法对国外土地质量监测系统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国家级标准样地的监测目标、监测内容和监测密度的控制方法,同时指出我国应尽快建立国家级标准样地质量监测体系,为实现耕地质量的动态监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