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调查研究报告》2007,(206):1-18
长期以来,各种主客观因素迫使淮河行蓄洪区管理中采取了“双功能”定位和“封闭式”治理思路,导致行蓄洪区人水争地矛盾较为突出,既影响了正常的行蓄洪,也给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损失。新阶段,行蓄洪区管理需要思路和模式的创新,总体上可以根据未来要承担的功能的不同,将现有行蓄洪区划分为防洪保护区、行蓄洪及生态涵养区和行蓄洪限制发展区三种功能区,对不同区域赋予不同的管理目标,实行分类管理。为此,需要加快立法和规划工作,推动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调整,进一步完善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  相似文献   

2.
《调查研究报告》2007,(212):1-21
经过多年来的建设,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管理法规和政策体系,对行蓄洪区的确定、调整、启用、安全设施建设和管理、补偿等各方面做了界定,但目前仍然存在法律位阶偏低、部分法规执行主体不明确、操作性较差、补偿程序复杂、建设和管理资金不够明确等问题。建议加快制定《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条例》。  相似文献   

3.
《调查研究报告》2007,(213):1-14
由于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和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我国的行蓄洪区必须同时承担蓄水和产量的双重功能。从中央层面和地方层面来看,行蓄洪事务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务实行分离、并行的管理模式,且很久以来行蓄洪区管理的重点是服务于实现洪水“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确保行蓄洪区有效运用。行蓄洪区在保障流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行蓄洪区内居民面临安居、乐业、奔小康的巨大障碍,需要转变行蓄洪区的治理思路和改革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4.
《调查研究报告》2007,(210):1-21
行蓄洪区与关联区域的关系,是以损益关系为核心,由发生在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经济和合作/博弈关系构成的关系网络。正确处理行蓄洪区与关联区域的关系是实现行蓄洪区良好治理的基本前提。新时期行蓄洪区与关联区域关系的处理要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以流域综合管理的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综合运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促进行蓄洪区与关联区域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调查研究报告》2007,(216):1-19
根据国际有关防洪和行蓄洪区治理方面的经验,得到对淮河行蓄洪区治理的六点启示:转变行蓄洪区治理理念;建立统一综合管理机构;通过科学规划降低损失;因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理运用洪水保险机制;加强政策法规保障作用。总体上,要从单纯的防控转变到综合治理,从以工程措施为主转变到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从单纯的政府行为向政府与社会广大阶层结合的社会化管理转变,从单一的防洪向综合利用洪水资源转变。  相似文献   

6.
《调查研究报告》2007,(214):1-22
在“保证行蓄洪有效进行与保证人民发展权并举”的新治理思想指导下,行蓄洪区治理的根本途径是逐渐减少直接依靠行蓄洪区土地生存的人口数量,并调整和改革管理制度,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部门的职能调整。对行蓄洪区这类问题区域,需要明确制定针对当地政府和领导的特殊的考核指标,准确地反映地方政府为保障行蓄洪区有效行蓄洪和保障行蓄洪区人民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及成效。  相似文献   

7.
《调查研究报告》2007,(208):1-20
现行淮河行蓄洪区治理和管理模式创立于计划经济时代,变革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淮河行蓄洪区的治理和管理,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用新的视角和思维进行审视和筹划,必须实现以工程治理为主向综合治理为主的转变、由重设施建设向既重视设施建设又重视设施管理转变、由封闭型治理向开放型治理转变、由以公共权力推动向政策引导转变、由以流域治理协调为主向全面综合协调转变。  相似文献   

8.
9.
推进淮河流域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明确我国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优选和布局原则的基础上,对淮河流域作为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进行了优势分析和制约因素分析。进而提出了加快推进淮河流域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山苏人基本处于狩猎时代的生产力水平 1966年以前,云南彝族山苏人的生产生活主要靠打猎和烧炭,还未进入刀耕火种的农耕社会。  相似文献   

12.
我国居民生活质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康社会的实现是通过生活质量的提高来完成的。生活质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同时也体现了社会生活环境与个人主观评价的结合。改革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已经进入到追求生活质量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山区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的实施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条件现代化是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入门钥匙。山区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主要指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对山区农业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科技条件进行现代化改造,由此促进山区农业整体迈向现代化,其中最主要、最实用的是整治山坡农地、改造基础条件、改进基础设施、运用现代机械。通过分析,发现立地条件、基础条件较差及现代设施短缺制约了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山区条件较差改造不易,落后的山区农业发展观念以及缺乏改造的资金和相应的技术。经过生产条件的改造,山区农业完全可以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完全可以成为富民产业。应该从破解约束生产条件改造的主要难题入手,通过树立发展新理念、加大规模化经营、创新改造投入机制、增强技术支撑、培育经营主体及更多建设农业园区等路径,加快推进山区生产条件改造,促进山区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众多影响低碳生活的因素中,收入是颇具争议的一个因素。本文以部分广州市城镇居民为样本,对居民收入与低碳生活方式的关系通过要素禀赋理论进行理论分析,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一定收入阶层内,居民低碳生活方式将随着收入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5.
张凡 《北方经济》2006,(4):44-46
从我国改革开放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对衡量生活质量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在铜川矿务局采访,脑海里总是回荡着这首歌的旋律,叠加在上边的字幕,是铜川矿务局新一届领导班子给职工的承诺:“一年恢复尊严,两年快乐工作,三年体面生活。”  相似文献   

17.
今年新干县进一步加大对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帮扶力度,通过实施"五项工程",着力改善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实施水库移民"倍增计划"打下坚实基础。一是实施移民示范村建设工程。今年继续将移民示范村建设工程列入新干县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实际投资105万元,比2012年增加45万元。二是实施水库移民增收工程。培育发展水库移民特色产业,重点是实施42个水库移民增收项目,扶持30个水库移民产业。42个增收项目总投资达417万元,国家扶持资金317万  相似文献   

18.
台湾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87人,本就高居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的第2位,超载严重,再加上观念、政策和做法上的偏颇,环境的全面被破坏状况,目前已达到触目惊心令人发指的地步。近20年以来,台湾的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但却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而现在要去治理被污染的环境绝非易事。根据台湾环境品质文教基金会所做的民意调查,以河川污染等12项指标的得分综合成一种“痛苦指数”,最高分即“最痛苦”为100分,最低分为20分。结果显示,台湾居民的环境痛苦指数1995年为79.92分,其中水这个项目最突出,并且还有更加严重的趋势。环境…  相似文献   

19.
张钦 《新疆财经》2004,(4):15-17
现代化一切成就的最终归结点在于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而衡量生活质量现代化的指标有很多。本文拟从恩格尔系数、人均预期寿命与人均居住面积、平均每人年生活用电量几个主要客观指标对新疆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2000-2010年安徽淮河流域8个地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淮河流域工业化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计量分析表明:淮河流域工业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资本要素推动的,但劳动要素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工业化水平差异的影响较大,工业化水平较高地区,其全要素生产率较高,工业化速度也较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