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河南为我国的农业大省,2012年农业产值为6 679亿元。河南省利用集群发展农业产业显得尤为重要。利用集中度和区位商等指标,以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利用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此为基础,对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进行了合理的布局分析,并结合实证分析,为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产业经济集聚向产业经济集群的升级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产业经济集群的发展现状,重点研究了产业经济集聚向产业经济集群升级的发展策略,并介绍了产业经济集群的发展策略,最后总结了产业经济集聚向产业经济集群升级的重点与要点,旨在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台商投资从集聚到集群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产业区理论对台商在大陆投资的特性进行分析,认为台商目前在大陆的投资只达到地域化经济的集聚阶段,与当地企业缺乏密切的合作网络,根植性不足,对台商投资地区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作用不明显。因此,各台商投资密集区应以产业集群为政策新取向,营造使台商深深扎根当地的区域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4.
中小企业集群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集群又称地方企业网络,是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也是地方企业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合。中小企业集群是在某种产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中小企业和机构的集合体。  相似文献   

5.
在梳理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访谈,编制了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测量问卷。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探索和验证产业集群集聚效应结构维度。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包括:生产要素集聚效应、网络集聚效应和竞争优势集聚效应3个维度,集聚效应测量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  相似文献   

6.
入世后,中小企业的问题引起了我国经济学、管理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中小企业集聚战略已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文章以晋江运动鞋行业为例证,分析了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集聚的竞争优势和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7.
为评估创新型产业集群对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的影响作用,文章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国家高新区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准自然实验.结果 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集聚更多资源要素,能够提高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创新型产业集群对高新区集聚效应的提高程度,呈现显著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政策效果最为显著,仅略高于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效果最不明显.需通过强化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集聚功能,提升高新区创新载体功能,积极发挥产业集群培育的外部效应.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中国经济稳步、健康、高速的发展,外国跨国公司对革投资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上,而且投资越来越理性化。本文结合集聚效应理论,对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趋势进行了分析,指出追求集聚效应已成为跨国公司扩大对华投资的重要动因,因此,在今后吸引外资工作中应高度重视,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西安城市产业集聚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粉萍  程建华 《经济师》2008,(5):264-266
文章运用符合中国实际的CES生产函数对西安城市产业集聚经济效应进行实证研究表明,西安市的产业集聚效果都比较差。西安市的集聚经济效应h值历年均小于1.总体上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西安市的城市集聚经济UBE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西安市产业集聚体之间存在许多诸如缺乏专业化分工合作、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度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关于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以往的分析着重于“聚集”以及由此产生的规模经济.但是.产业集群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扩散效应。产业集群一旦形成.社会经济固有的发展活力经过集聚后将加倍放大.区域经济将得到极大的发展。我国东北地区是东北亚地区的核心.可以通过区域集聚的扩散效应.为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富强找到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产业聚集的溢出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溢出效应表现为从外部对经济主体带来利益或损失。企业、家庭会产生溢出效应,公共经济也存在溢出效应。产业聚集提高了资本、财富和劳动力的运行密度,促使企业、家庭和公用事业走向集中,从而造成多方面的积极溢出效应,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知识和技术的溢出与共享。  相似文献   

12.
李鹏  曾光 《技术经济》2012,(12):52-57
采用衡量空间集聚程度的EG指数,并结合产业集中度指数,测算了2003—2009年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的17个细分行业的集聚程度,并从产业集聚程度的变动趋势、产业集聚特征、原料主产区的空间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考察期间,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的行业集聚程度呈下降态势,行业集中程度主要受原料产地的影响;不同细分行业的集中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这是由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徐小靓  田相辉 《技术经济》2014,33(10):92-97
基于中国151个地级城市的制造业行业嵌套数据,运用阶层线性模型和集聚经济的间接估计方法,捕捉集聚经济行业维度不可观测的异质性,揭示集聚经济在行业与城市维度间的内在联系。实证结果表明:地方化经济在制造业中得到验证;行业层面的集聚经济不仅受行业自身特征的影响,而且深受行业所嵌套的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城市异质性显著影响行业集聚经济。  相似文献   

14.
基于聚集经济的产业集群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扩大产业集群规模,我国地方政府竞相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极力降低企业的准入门槛.从理论上看,上述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本文在分析集群企业成本和市场均衡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集群规模的两种方法,认为提高聚集经济才是最根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聚效应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产业集聚效应的正反馈特征,对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和市场流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探讨。通过产业集聚效应衡量方法的比较,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制约产业集聚效应发挥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强政府投资力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提高企业整体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绿色转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在于绿色技术创新,但学界尚未从数字经济产业集聚视角展开分析。基于我国30省市(因数据缺失,不含西藏地区及港澳台地区)2013—2020年面板数据,分析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产业、数字经济制造业和数字经济服务业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呈“倒U型”,均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影响程度依次减小且存在滞后性,表明数字经济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更强。通过计算拐点值发现,多数中西部省市处在“倒U型”的左侧,部分东部省市已经超过拐点值。引入环境规制调节变量后,发现其能够强化数字经济产业和数字经济制造业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倒U型”影响,且滞后性明显。本文为我国各省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供政策启示,也为提高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美岭 《财经研究》2016,(10):179-189
近代中国工业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但是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区位分布也出现了由口岸及沿海集聚向内陆扩散的现象。文章利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工业调查数据,从区位优势与产业集聚效应的角度实证考察了近代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原因。研究表明,不但贸易优势对地区工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产业集聚效应也是影响工业发展与区位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因为地区商品贸易的发展可以为工业提供资本积累并提高劳动者收入及地区购买力水平,所以发达的贸易可以成为地区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并吸引企业的进入与集聚,从而促进工业发展。然而,产业的过度集聚也会降低工业的区位优势,促使产业向集聚区外扩散。文章的结论可以为当今中国合理引导产业转移与平衡发展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以碳排放指标表征环境质量,从产业集聚环境效应角度探讨资源型产业集聚发展对碳排放的作用机理,构建包括规模负效应、多样化及专业化正效应的计量模型并对新疆区域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源型产业集聚与碳排放之间呈“N”型曲线关系,最佳集聚规模阈值区间为0.14~1.19。研究期内资源型产业集聚程度处于正外部性效应阶段,产业集聚自净效应(0.965)大于集聚污染效应(0.899),但非常逼近临界点。开采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集聚程度大幅超过最佳阈值区间。而初级加工业集聚规模处于第二阶段,环境正外部性效应显著。资源型产业细分行业集聚与碳排放之间出现了倒“N”型、正“N”型和正“U”型三种形状的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王双 《产经评论》2012,3(5):53-61
本文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城市产业集聚效应。以天津市为例对城市产业集聚形成的增长极、竞争优势、空间聚集与扩散、要素转移和结构调整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天津市产业集聚形成的五种效应存在且正在发挥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扩大了规模经济的竞争优势,并加速了要素转移和结构调整步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制造业地理集聚程度明显提高,制造业已显现出较高的集聚水平,东部地区是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区域;(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类型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特征及时空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制造业地区专业化分工格局在中国基本形成;(3)近年来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作用开始显现,部分制造业呈现由东部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