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彤 《金融博览》2010,(21):7-8
美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最大受益者。1944年至1971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美元成为全球唯一的本位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是“双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全球货币与美元挂钩);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应用完备理性假设条件下的理性度——制度博弈模型,从而说明根据“三元悖论”原则完备理性人与美国政府博弈使得美国放弃固定汇率制度转向浮动汇率制度,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过程及原因与中国当前状况的相似性分析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之前的国际经济货币体系,被惯称为“牙买加体系”,这个不对称的体系大致可以描述成“中心一外围”共生模式.中心国家是美国,外围国家主要是新兴经济体和资源输出国等,中心一外围模式形成了商品与资本的双重循环及相关失衡.但是,这种失衡是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分工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一种“失衡的平衡”.德意志银行杜利等三位经济学家认为,这个中心一外围相互依存的经济秩序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是“复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相似文献   

4.
汪莉  邹炜炜 《银行家》2005,(5):88-91
“新金本位制”和“新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谓“新金本位制”的构想,即全球所有国家同时加入金本位制国家联盟,一致确定或同时变更其货币相对于黄金的稳定关系。据说这样既可以保留目前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全球福利,又可以克服资本积累和世界经济的虚拟化。持有该观点的经济学家有的来自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的左派经济学家。美国的哈罗德就列  相似文献   

5.
蒋舒表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是特里芬难题发展的必然历史结果,即可以无限扩张的美国对外负债和数量有限的美国黄金储备之间的矛盾积累,令布雷顿森林体系无法继续维持。国际现货黄金价格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的暴涨,是国际货币体系巨变的结果,而目前伦敦白银定盘价的消失仅是一种特定定价形式的退出,两者在重要程度上无法相提并论。“因此,伦敦白银定盘价的消失与白银价格趋势本身并无必然的联系。”蒋舒说。  相似文献   

6.
美元,是美国崛起的标志和统领世界经济的主要工具,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打赢计位以来,美元至今无与匹敌。但是,当为“美国的货币,你们的问题”时,其他国家对美元的声讨亦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7.
一、主要国际货币境内外循环流动的经验借鉴(一)美元国际循环机制及启示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为美元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一战期间,在众多国家放弃金本位制的同时,美国决定恢复金本位制以扶植和加强美元的国际地位。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向西欧、日本等国家输出美元,更凭借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构筑起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多边经济体制,强化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20世纪70年代,“特里芬两难”造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坍塌,美元与黄金脱钩,进入“美元本位制”的牙买加体系。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美国一直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和较低的通货膨胀,为美元国际地位的巩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8.
视界     
《新理财》2008,(12)
《金融时报》金融重构四大挑战金融危机已发展至雄心勃勃的领导人呼吁建立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时刻。然而,建立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必须首先应对下列挑战:很难左右经常项目长期存在巨额顺差的国家的政策:向面临资本流入"突然停止"的国家提供资金;增强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增强全球体系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9.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及中国的机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扬 《新金融》2008,(7):4-7
本文回顾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各国为求自救所寻求的两条路径,即建立某种货币联盟和重新实行美元本位制。在分析美元本位制利弊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对于亚洲国家来说,唯一的出路在于效法欧洲,积极推进亚洲货币的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知识窗     
布雷顿森林体系 在20世纪后半叶的50年中,美贸总协定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认为支撑世界经贸和金融格局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实际上都肇自于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后两者人们又习惯称之为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  相似文献   

11.
杜伟 《银行家》2006,(4):110-111
国际货币体系历经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协议后的浮动汇率体系, 美元的优势地位逐步增强。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国际流通货币地位,但在此体系下美国在获得铸币利差的同时,其国内货币政策要受到比其他国家更加严格的约束。随后,由于长期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和黄金储备的急剧减少,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71年走到了尽头,然而美元仍保持了其世界性货币的地位,实际上自1971年以来外国持有的美元数额还开始了戏剧性的增长。自浮动汇率实行以来,美国更是频繁地利用美元汇率来维护其超强的实力。  相似文献   

12.
邱丹阳  张铁强 《南方金融》2004,(7):47-50,34
美国的金融霸权并没有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而衰落,而是随着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的兴起而形成新的金融霸权。本文在分析了美国新金融霸权的新表现和危害后,从对内、对外两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因应美国新金融霸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从此,美元作为黄金的“替代物”取得了国际货币的垄断地位。1971年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勾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美元在国际储备资产中的比例开始下降。1973年西方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以后,进一步促进了美元储备下降的趋势,到1979年底,美元在各国外汇储备中只占到65.1的比例。同期,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是美国为了维护西式民主而对外采取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结果。当对外政策目标与对内政策目标不能兼顾时,美国放弃对外承担维护固定汇率制度的义务,从而转向了浮动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也随之解体。  相似文献   

15.
布雷顿森林体系Ⅱ的含义:汇率钉住美元,低估本币汇率,盈得巨额利差,投资美国国债,取得资金回报;布雷顿森林体系Ⅱ难以成立;各国汇率制度安排是多元的,有的国家汇率制度参照美元价值波动有三大因素起重要作用;货币的实际价值处于经常波动之中,难以确定货币对外价值是低估,还是高估;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尽大国责任,维护美元价值稳定.  相似文献   

16.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与国际汇率关系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国际社会组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机构一起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它们被称为“布雷顿森林机构”(Bretton Woods Institu-tions)。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中心机构的普遍性固定汇率体制相应地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这套国际货币体系从战  相似文献   

17.
熊爱宗 《中国外汇》2022,(11):37-39
<正>资本管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三大基石之一,这一时期基金组织对资本管制的支持和默许,体现了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两种思想的结合。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国际经济协商建立起来的国际货币体系,相较于此前缺少国际协调的金本位制,其带有浓厚的人为设计色彩。为支持战后世界经济的重建和国际贸易的恢复,降低资本流动对汇率平价的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称“基金组织”)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对资本管制总体持支持和默许态度,在该政策取向背景下,这一时期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经济体,都普遍采取了资本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73年实行固定汇率的布雷登森林体系崩溃以后,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汇率才开始自由浮动。在以后的17年间,货币汇率的巨大波动激起了经济学家们对解释汇率决定因素的诸多理论的新兴趣。这些新理论侧重于国际资本交易与投资者预期的作用。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每个国家必须(通过官方买卖)使它们的货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变动幅度保持在1%的范围内。按照规定,一个国家只有在它的国际收支处于“实质性失衡”时,才能改变其货币的固定汇率。  相似文献   

19.
"二战"以后形成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是美元本位的货币体系。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的地位虽一度有所弱化,但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仍然充当着最主要的国际货币角色。东亚地区实际上也处于美元区内,是美元体制的主要受益者和重要支撑力量。但是东亚与美国经济长期失衡和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削弱美元本位制的基础,东亚维持这一体制的代价越来越大,以美元为基准的国际货币体系终将解体。随着东亚地区贸易投资关系形成的共同积极利益日益扩大,构建亚洲货币体系将成为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20.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及现实困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布雷顿森林体系失败后,许多国家对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了探索,但是,在理论上,“特里芬困境”和“三难悖论”决定了任何国际货币体系都必然会失败;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国家利益冲突、国际层次上的集体行动困境和各国政治家的短期行为,也决定了在短期内成熟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难以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