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SR视角下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城市土地利用中的人地关系为切入点,阐述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PSK框架,并据此构建了宏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借助SPSS统计软件及GIS软件,对甘肃省12个地级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海河流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地区之一,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通过研究海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为优化海河流域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ArcGIS和SPSS软件等工具,通过空间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结合经济社会和自然驱动因子,探索了1990—2015年海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结果](1)1990—2015年海河流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草地,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为显著,变化率达到3683%; 面积占有率由667%上升到913%。(2)1990—2000年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耕地变化显著, 2000年之后变化幅度减小。不同时间段内,海河流域各种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基本上具有一致性。(3)从空间上看,北京市的建设用地由中心向外扩张,渤海湾沿岸建设用地扩张明显。草地、未利用土地和耕地面积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未利用地减少幅度最大,面积下降了1607%。(4)1990—2015年耕地是转出面积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转出为建设用地、林地。(5)从驱动机制来看,导致海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和目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社会经济发展(GDP)、人口增长,其次为气候变化,主要是降水和温度的变化。[结论]1990—2015年该流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显著变化。国家施行的经济、生态政策对海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造成一定影响。该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格局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4.
本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研究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文献研究总结21个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因子,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四个关键因素:房地产市场与国民经济的相适应性、土地政策、税收制度、金融体系。分析显示,房地产市场与国民经济相适应性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5.
利用主成分方法分析影响芜湖市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揭示耕地面积减少的驱动机制,同时运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芜湖市未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并与一元线性回归进行比较,据此提出耕地保护的对策措施。为芜湖市建立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城市中心性及城市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在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基础上,运用区位熵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城市中心性进行了测度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山东省呈现双中心城市发展格局,东、中、西城市中心性差异大,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土地供应管控失效的背后动因,寻求实现对土地供应合理有效管控的创新思路。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践总结相结合。研究结果:土地供应机制是影响管控的重要因素,为实现有效管控,亟需对土地供应机制进行修正和创新。研究结论:动力机制是影响和决定政府供应土地的决策推动,约束机制是对政府决策行为的检验和校正,准入机制是对进入土地供应流程的相关要素设置门槛,以确保符合土地供应条件,监管机制是对土地供应主客体及整个土地供应流程进行监督和管理,防止出现各类问题。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探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研究湖北省12个城市2002 — 2006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DPSIR模型和主成份分析法。研究结果:湖北省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明显,沿长江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聚集带,而鄂西北、鄂东南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偏低;2002 — 2006年间,各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均有所提高,但差异明显。研究结论:基于DPSIR模型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可以减少主观性影响,解释各指标体系之间的相关性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关系,揭示出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时间、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9.
土地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分析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对土地市场的影响以及土地供应量加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应用经济周期理论以及蛛网模型分析土地供应滞后调节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揭示土地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研究结论:(1)土地市场的发展和宏观经济的增长互为因果关系(。2)GDP同土地供应量及地价呈正相关关系,GDP对土地供应量变动的敏感程度大于对地价变动的敏感程度(。3)中国的土地供应价格弹性为0.45,是缺乏弹性的。(4)虽然前期土地市场对经济也产生了影响,但远远低于当期土地市场对经济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和土地供求紧张的并存,使如何提高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迫在眉睫.未来20年,我国将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土地需求将处于旺盛时期.通过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根源分析问题.在简要介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演变的动力和作用机制,以期为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市场发育、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方法:面板数据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总体上全国土地市场化发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都对碳排放效应有着显著的反向减缓作用;(2)1998-2011年期间,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就会减少1.906个单位;土地市场化程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就会减少1.528个单位。研究结论:可以通过提高土地市场化程度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来减缓碳排放。  相似文献   

12.
论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分析城乡统筹发展对土地资源配置要求,找出影响城乡统一土地市场构建的制度性障碍,为土地制度改革和土地市场建设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论(1)构建城乡统一土地市场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选择;(2)构建城乡统一土地市场要改革城乡分割的制度性障碍,建设和完善土地征用市场、国有土地(废弃地)流转市场、集体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和城乡统一居住用地市场.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规划和市场两种力量对城市用地规模的决定作用.研究方法根据城市经济学原理结合中国实际建立城市用地规模实证模型,对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中国城市用地规模的决定因素与土地私有化的美国城市的用地决定因素惊人地相似,城市规划中很少考虑的工资收入、通勤成本和临时人口等都对用地规模有显著影响,并且,经济因素随着市场的完善对用地配置产生日益显著的影响.研究结论在经济因素作用下城市用地的扩大是有序的,积极地考虑相关经济因素有可能制定出更有效的用地规划.  相似文献   

14.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驱动力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否提高,有赖于其驱动力是否发挥作用以及其发挥作用的程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驱动力因素可分为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选取耕地总量、地均GDP,GDP增长速度等13项驱动力因素,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驱动力的研究表明,耕地总量、综合容积率、地均从业人数、第三产业占GDP比例、城镇化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推动该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的主要驱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探究武汉区级和地块级尺度影响因素对城镇非建设用地转用的驱动机制,为城镇土地空间布局优化和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多层logit模型分析。研究结果:(1)武汉城镇非建设用地转用的整体差异中有44.98%由行政区之间的差异造成,55.02%由地块间的差异造成;(2)地块尺度上,距离市中心、道路和城镇建设用地越近的地块,非建设用地转用的可能性越大;而距离耕地、湖泊、林地越近的地块,非建设用地转用的可能性越小;(3)区级尺度上,城镇化综合水平和地方财政收入越高的地区,非建设用地转用的可能性越大;农业产值和耕地禀赋越高的地区,非建设用地转用的可能性越小;(4)地块特征对城镇非建设用地转用的作用在不同行政区间存在显著差异,行政区特征通过地块特征对非建设用地转用的间接作用呈现多种方式。研究结论:为协调土地开发与保护的矛盾,需强化土地利用的正外部性,在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区位紧凑开发新增建设用地,集中连片划定耕地红线和生态用地,从而提高土地管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探究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中的市场与政府协同的必要性及其机制。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行为,需要市场与政府的协同,来解决流转双方交易动机错位问题、优化流转环境和促进流转的稳定。研究结论: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经营权、债权的物权化提供法定依据;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与优化城镇化环境并举;健全农业金融服务体系,逐渐减轻流转中的财政负担;把流转信息平台构建作为政府扶持的重要切入点;培育多元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土地整治综合运行机制;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发挥村组织在市场与政府协同中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大庆城市建设用地演变对于促进大庆新型城镇化发展、推动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大庆市2000、2005、2010、2015年4个时间节点的Landsat 8的遥感影像,依托ENVI、Arcgis、91卫图技术处理4期城市建设用地数据,并结合《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城市建设用地统计数据进行校正。研究发现,大庆市15年间城市土地扩展方式从单一方向到多方位演变,且以外延式扩展为主,"摊大饼"特征比较明显。城市主要扩展方向经历了"北拓、东移、南进"的空间转变过程。其城市建设用地演变主要受国家和地方政策影响,此外还受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江苏省城市用地扩张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研究目的:研究江苏省城市用地扩张的变化特征和区域差异,探讨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机制.研究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结果:江苏城市用地呈总量上升趋势,城市用地扩展速率的区域差异明显.研究结论:城市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而经济发展是城市用地扩张的根本驱动力,经济因素中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效益差异则是其直接诱导因素.  相似文献   

20.
农地入市与土地一级市场均衡:一个理论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市中的国有产权土地消耗殆尽的状态下,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就维系在农村集体产权的建设用地上,城市的扩张和工业的发展使得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势在必行。同时,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后存在着巨大的增值空间。本文基于供需原理,从土地市场演进的角度分析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后对国家垄断的土地一级市场的影响,旨在为农地的入市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