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是当今理论界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中国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最早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兴起,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这些发达地区的政府购买模式并不具有代表性,不能真正反映基层政府购买服务的实践现状。本文详细考察了豫东地区基层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及财政支持的基本现状,找出了问题所在,最终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政府购买服务"已经成为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主要思路之一,在越来越多的探索实践中,一些问题亟需进行系统梳理,而其中作为购买双方的政府与社会组织结成的合作关系尤为重要。聚焦于购买方服务中的合作关系,结合嘉定区购买助残服务案例,描述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效果,并作系统总结,发现和分析合作中的瓶颈问题,提出改进方法,以使实践创新发展为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以此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良好机制,最终达到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螺旋式上升。  相似文献   

3.
政府购买服务的特点在于"办事不养人"。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是政府降低行政成本,主动“瘦身”,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改革举措。广东、北京、上海等地积极探索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但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与政策预期相背离的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是培育壮大社会主体,提高政府购买服务效率的重要形式。本文在梳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内涵、政策、成效基础上,通过在湖南省开展大量实地调查、人员访谈和案例分析,发现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不少鼓励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政策,但在实践中受到诸多限制,总体效果不及预期,存在投入力度不够、供需关系错配、共治理念淡薄、管理制度松散等问题,建议从加大支持力度、创新培育机制、践行共治理念、抓好基础工作、完善评估体系、重塑政社关系等方面立体施策,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及社会组织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政府购买服务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购买服务效率评价是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反馈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在概括政府购买服务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绩效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工程的DELPHI方法构建用于政府购买服务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结合专家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获取有效数据,建立基于SOM神经网络的效率评价模型,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例对政府购买服务进行实证研究,为提高政府购买服务效率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强,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已经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我国政府在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方面起步较晚,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如购买范围不明确,缺乏相应的法律和制度的规范,实施效果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和评估,社会组织力量薄弱等。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决策机制,规范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监督。  相似文献   

7.
政府购买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飞 《当代经济管理》2012,34(12):58-63
政府购买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具有积极意义。我国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服务,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增加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进而促进他们就业。然而,当前的两种政府购买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模式均存在缺陷,要切实提升政府购买就业培训服务项目的效果,需要完善就业培训服务机制,确保充足的培训经费投入与加强培训资金监管,创新多元主体参与的路径,并探索其他政府购买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源于对政府机制的先天性效率症结的反思,也是借鉴科斯定理和运用政策工具的一种实践突破。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必须坚守公共性立场。这一实践范式的公共性可从社会服务项目的公共性、提供和生产主体的公共性以及社会服务绩效评估的公共性等方面加以辨识和论证。在社会服务的PPP模式运行过程中往往存在个人利益最大化与公共利益最大化之间的二元价值背离及行为失范问题,可从承认并引导合理的营利动机,确立明晰的权、责、利关系以及强化监督与评估机制等路径进行预防和矫治。  相似文献   

9.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的一种新型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其主要实现方式是“多元竞争,财政负担,合同委托,绩效评估,结项兑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应包含在政府采购的范围之中,是社会管理创新与服务行政理念的有效结合.通过理论梳理和实践总结,我国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发展和完善已进入关键时期,明确范围、完善机制、立法建制等各项举措都在逐步落实.总结全国各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经验,规范实务操作流程,无疑有利于推动和引导辽宁乃至全国各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与实践的规范运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积极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完善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切实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效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方法/过程近年来,地方政府纷纷进行了积极探索,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由于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起步相对较晚,且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对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实践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研究结合成都市W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实践,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结果/结论指出在推进地方政府购买服务工作中,必须厘清相关主体的职责边界,实现部门协同推进,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与考核办法。  相似文献   

11.
公共领域、政府失灵以及公共产品理论给出了政府财政支持慈善组织的"合法性"证明,慈善组织的现实作用更是为政府财政支持提供了现实依据。然而中国慈善组织遭遇公信力资本先天不足、治理问题、生存困境和发展"空间错位"等一系列失灵。克服和缓解这些"失灵"需要政府各方面的支持。国外的"二维"政府支出安排对支持慈善组织的发展曾起到关键作用,但将之移植于中国,就需要考虑移植后可能产生的效应以及在中国语境下的修改。  相似文献   

12.
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功能问题,是推进精准扶贫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需求。以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论述为理论根基,将精准扶贫中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为组织建设、产业创新、整合资源、基础保障四个方面。基于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耿楼村的个案研究,分析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现实表现和问题,提出基层党组织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公益慈善组织因其在扶危济困、救灾救助、养老助残、扶贫救济、公益资助、以及人道主义救援等领域的积极作用而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改革开放特别是最近十年来,我国公益慈善组织的透明度建设、活动品牌特色建设、孵化基地建设、专业化能力建设、治理体系建设、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建设等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总体发展仍然滞后,具体表现为: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健全、治理体系不完善、队伍建设不足、公信力不高、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因此,进一步加快公益慈善立法步伐、加强公益慈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公益慈善资源配置、完善公益慈善监管体系、推进公益慈善文化建设、强化公益慈善组织自我发展能力,是加快培育与发展我国公益慈善组织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解决民族村寨女性脱贫问题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表现,也是达成民族村寨性别平等的重要途径.社区居民在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了避免个体性因素对于结果的影响,文章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法,选取了有可能对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有效性造成影响的社区归属感、社区参与、经济感知、社会感知、环境感知等多个层面进行测量.文章以桂黔地区4个典型少数民族村寨为例,通过问卷调查,采用相关定量分析软件分别对民族村寨女性和男性居民的旅游扶贫开发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性别差异对于民族村寨居民旅游扶贫开发有效性判别具有显著性影响.男性群体更倾向经济的提升及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感知,而女性群体则更强调社区归属感以及社区层面的发展,对政策的感知也较为强烈.  相似文献   

15.
云南扶贫攻坚乡特征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大量贫困统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云南506个扶贫攻坚乡进行量化分析,从贫困人口与收入水平,乡村规模与经济状况,扶贫方式与农户经营,基本生产条件与资金投入等方面多角度地揭示了扶贫攻坚乡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公众的信任是慈善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如何修复信任、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成为紧迫而重要的课题。慈善组织应在信任受损情况下,综合运用信息传播、危机公关、风险感控制、有形展示等营销理论,对公众信任进行维护和修复,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地处江南的嘉兴府商品经济日趋繁荣,社会变迁加剧,催生了众多的慈善组织。这些慈善组织呈现了数量激增、内涵拓展、主体多元、地域延伸、兼具传统与近代两重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以政府为主导的驻村帮扶工作机制和量化考核工作方式构成了当前精准扶贫工作顺利推进的主要工作策略,而这种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自上而下依托行政压力体制、采取减贫目标责任考核的单向度扶贫方式容易造成贫困村和贫困人员对于外部力量的依赖性.本文在分析驻村帮扶、量化考核这两种工作方式的行动逻辑基础之上,讨论了精准扶贫过程中农户参与不足和能力有限的表现及原因,同时探究了如何在外源式扶持的背景下,培养贫困户自身内部动力机制,倡导创造贫困户参与精准扶贫的环境与空间,提升贫困户自身脱贫的能力与素质,打通农户内力,在内外合力帮助的前提下顺利完成精准扶贫的脱贫目标.  相似文献   

19.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中国的农村贫困治理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在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下,脱贫攻坚阶段的嵌入式农村扶贫具有系统化的优势和精准性的特征:多元主体的全要素嵌入、多种渠道的全领域嵌入取得了显著成效,对绝对贫困人口进行的精准扶贫确保了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但也存在“嵌入裂缝”降低了扶贫效率和绩效等问题。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随着农村贫困治理任务和环境的变化,嵌入式农村贫困治理应在延续系统化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嵌入行为治理弥合“嵌入裂缝”,并从精准扶贫向精准防贫升级,从精准脱贫向整体致富升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制度及关系嵌入弥合“嵌入裂缝”,提升嵌入式农村贫困治理的效率和绩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农村集体所有制,强化制度嵌入和关系嵌入,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构建和完善系统化、整体致富与精准防(扶)贫并重的农村贫困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贫困是全球性的社会难题,消除贫困是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河北省作为我国贫困县数量较多的省份之一,扶贫困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促进脱贫的快速发展,切实帮助贫困地区人口解决长远发展问题,应加快并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与扶贫开发系统机制的构建,以实现"十二五"期间消除绝对贫困和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