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佳敏 《西部旅游》2023,(21):29-31
<正>乡村振兴是指通过改革创新、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社会建设等综合手段,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发展战略。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如何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亟待探索的现实问题。重庆农业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该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重庆市C镇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文章选取重庆市C镇作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对象,分析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对重庆市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正在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的目标,就需要从农村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充分挖掘农村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和自然风光优势,以农村旅游产业开发作为发展思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农村旅游产业开发是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加强农村旅游产业开发与布局,能够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奠定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3.
高帅 《当代旅游》2022,(9):40-42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物质方面的支持,更加需要文化方面的保障。农村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中是不可忽视的一种核心软实力,农村文化凝聚着数以万计农村人对未来的希望。针对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的问题,需要深挖丰富的文化资源、农业观光、村寨旅游资源,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相似文献   

4.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乡村发展战略的步伐便进一步加快。为振兴乡村事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我国积极实行乡村文化发展战略,即通过推进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文化趋势,吸引更多的投资和旅游人群来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何伟  毛昉偲 《西部旅游》2023,(20):32-34
<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着重大意义,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探索出新的路径,助力乡村地区经济结构优化。“旅游+乡村体育赛事”为乡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能够在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方向。基于此,文章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村超”及“村BA”赛事为背景,围绕“旅游+乡村体育赛事”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取实地考察、文献研究等调研方式,探讨烟台市生态乡村建设的现状,着力分析烟台市生态乡村建设给民众生活带来的变化,剖析当前生态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通过相关分析,提出适应当前形势的对策,以期推动生态乡村建设步伐,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对顺利推进我国的生态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张昌亚 《西部旅游》2023,(19):55-57
<正>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推进乡村文化传承发展,还需要对乡村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开发,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从而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文章主要对文旅融合背景下河南商丘的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建设进行研究,分析当前商丘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传统粗放型的发展战略已经无法适应我国当前需要,尤其是面对资源的制约和环境的压力,新常态下我们必须要寻求新的发展策略,尤其是乡村领域,乡村无论是在资源占有率还是人才质量层面远远低于城市,但是面对小康社会建设的压力,必须要通过新的路径实现共同发展,确保社会平衡。通过优化乡村环境,构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时代的选择,并且能够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我国经济构建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9.
在乡村城市化思想导向下,积极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以旅游为载体促进乡村经济高效发展,有效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真正实现新型城镇化有效建设。为促进乡村旅游与新城镇化实现和谐发展,需要树立全新发展理念,以生态化转型为目标,分析转型的必要性,就具体的转型路径进行深入探索并根据新城镇化建设要求,合理地进行未来发展规划,推动乡村经济实现高效发展,为城镇化建设而提供基础动力。  相似文献   

10.
吴柯华 《西部旅游》2023,(14):40-42
<正>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得乡村的发展与建设迈入了新的纪元。在新时期,为推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应当充分利用乡村的地理环境资源发展旅游业,从而实现乡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现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获得了更多的机遇。对此,文章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以四川省巴中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意义以及具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路径展开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乡村振兴作为推动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产业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要想推动森林旅游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充分考虑乡村的发展情况,从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入手,凸显乡村资源的特征。基于此,要对乡村森林旅游产业进行合理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抓手,以森林生态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为依托,满足游客的多样化旅游需求。  相似文献   

12.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旅游乡村发展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农村治理的重要途径。通过旅游乡村发展模式,实现对农村资源的有效整合,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确保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金秀瑶族自治县为例,对旅游乡村背景下农村治理体系建设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颜春霞 《西部旅游》2022,(12):79-81
在我国大力倡导低碳旅游的背景下,吉林省利用自身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积极探索行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文章以吉林省为例,为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及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对低碳旅游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以此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宇  杨国红 《西部旅游》2022,(23):48-50
安徽六安大别山地区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茶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丰富,传承好、发展好大别山区文化是促进本地区文旅产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将特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充分融合,有利于实现产业深度融合以及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现阶段大别山地区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的融合程度较低,文章就如何将大别山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并促进当地文化、经济共同发展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15.
美好乡村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中的一项重大举措。涉及面很广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本文以全椒县管坝中心村美好乡村建设实践为例,对中心村建设规划与乡村特色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乡村空间优化研究,归纳相关设计方法。为美好乡村建设的特色打造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正发展乡村旅游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精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发展乡村旅游起步较晚,需要根据地方实际,进一步规范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业作为无烟工业,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具备有效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的优良特性。乡村旅游业作为旅游的一种新兴业态,中央政府将其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作为重要国家战略,需要实体经济的支撑及带动,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重要的引领产业。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存在两个先天不足,一是缺少规划,给乡村旅游建设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部分乡村旅游"千村一面"。二是缺少标准,本文从政策、体系、内容等多方面角度分析我国乡村旅游标准化发展现状。剖析乡村旅游标准化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提出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秋宇 《当代旅游》2022,(13):31-33
本文主要对我国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特征、类别、运转模式等研究点展开论述,以期在开发乡村旅游文化资源过程中,各地能够按照其本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从而实现乡村旅游“硬软环境”同步建设、自然与人文全面保护,进而达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乡村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地区不再仅仅只简单的发展农业、种植业。很多乡村地区都开始不断开发利用本地区自然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优势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确实为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但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依然面临很多困难,本文就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所针对的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20.
扶贫工作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我国经济发展理念一直都坚持"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政策。目前我国正积极落实精准扶贫的经济政策,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提升乡村的经济建设质量。而乡村民宿旅游正是进行精准扶贫的最佳手段,能够利用当前的乡村区位优势进行经济建设,是长期、可持续的重要扶贫经济手段。对此,本文首先叙述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以及精准扶贫政策下乡村民宿的发展状况,其次简要说明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民宿旅游发展的相关问题,最后详细阐释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民宿旅游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