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生态适应性量化评价是判别传统村落文化生态适应能力、应对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基础与前提。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本文从评价指标筛选、影响因素识别、分析方法匹配等方面,完善文化生态“失衡-适应”分析框架,并以宁德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文化生态失衡是文化生态系统应对内外部冲击所产生的暂时性失调现象,其本质是文化适应生态环境能力的下降;文化生态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文化生态的形态、内容、传承3项适应性,评价对象既要包含居民、游客、非遗传承人等适应主体,也要包含土地、传统建筑、基础设施等适应客体;从实证区域看,传统村落文化生态适应性呈现“强适应性-无失衡”“中适应性-单项失衡”和“低适应性-多项失衡”等特征,在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分析中,发现自然因素中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人文因素中的到县城中心距离与地域文化等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年从事大凉山地区输变电类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实践,对该区域输变电类项目引发水土流失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因地制宜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最大可能促进区域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保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对防洪、粮食安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2022年洞庭湖主汛期出现历史最低水位的现象,从“四水”来水、四口分流变化分析其原因,探讨了低水位对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引、蓄、调、拦”等综合治理对策建议,为加快复苏洞庭湖综合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位的区域旅游业稳定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区域旅游业从产生到发展,在区域经济生态维的梯度上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本文从阐明生态位及旅游业的含义出发,提出了旅游业区域经济生态位的概念,构建了影响旅游业区域经济生态位的核心生态因子体系.通过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0-2004年的旅游业相关指标与所在区域的相同指标总值的数据收集,运用比例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获得了我国不同区域的旅游业在本地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生态位评价综合值,进而对各省份进行了横向比较、聚类及稳定度分析,旨在探索区域旅游业发展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湖北是长江干流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是三峡库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要生态屏障.湖北在优化制度顶层设计、构筑依法治水屏障、创新工作机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三篇文章",长江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新生态正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6.
冰雪旅游的生态化发展,是国家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三北区域开发与振兴、美丽中国建设、保障冬奥会圆满举办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研究基于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分析了冰雪旅游生态化发展范畴及其生态环境依赖性,评估了冰雪旅游区域生态足迹以及生态环境影响机制。研究显示:中国冰雪旅游发展迅速且生态化趋势明显,但仍存在突出问题;冰雪旅游开发总体上表现为生态盈余,但部分重点地区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超过了冰雪旅游接纳能力上限;部分重点冰雪旅游区域仍处于经济-环境曲线拐点左侧,生态环境压力可能将呈现高发态势。本文还探索提出了冰雪旅游生态化发展路径,强调亟待展开冰雪旅游的国土空间管控和生态化创新系统建构。  相似文献   

7.
韩晶 《西部旅游》2023,(21):35-37+41
<正>主题公园产业是一个庞大的行业,且其市场规模正在逐年扩张。在欧美地区,前十大主题公园的年游客量数以亿计,形成了有关主题公园的大数据群体。对该群体客户体验数据进行分析,能够为升级主题公园建设方案、优化基础设施和相关管理系统、指导主题公园未来发展提供参考。文章以当前国外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Twitter和Facebook为例,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收集游客对主题公园的体验反馈,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识别和提取相关用户特征(如年龄、性别、日期等),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分析用户评论,获取游客对主题公园的观点和满意度,进而为主题公园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指导主题公园产业发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围绕“建设高品质幸福河湖”治理目标,从松滋市流域治理现状和实际问题出发,着眼流域空间开发与保护需求,运用系统思维,从水安全风险、水生态保护、水资源承载力等方面,研究了松滋市中小河流系统治理总体思路,提出了筑牢河湖水患安全屏障、优化河湖水系生态水网、提升河湖水源涵养能力、强化河湖水事智慧管控等对策措施,可为高质量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长江流域生态流量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的现状,利用全方位的数据感知、高性能的计算分析、全过程的应用服务和多形式的可视化展现等关键技术,探讨了长江流域生态流量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为生态流量监督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与决策支持,对智慧水利建设和长江大保护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便携消费电子产品(例如数码相机、手机、便携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上存有大量带有地理参考信息的照片,这些由公众自主创造并公开分享的地理信息,为研究游客在景区的时空行为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文章以Panoramio网站收集的10年内447名游客在厦门市鼓浪屿上拍摄的2272张照片作为基础数据,详细介绍了借助带有地理参考信息的照片来研究游客时空行为的方法,分析了游客在鼓浪屿景区的时间变化(日变化、周变化和月变化)、停留时间、日均游客量、游客流向图和旅游热点区域,并且利用前人的研究结果和媒体公布的数据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得到了相似的结果。文章认为,基于地理参考照片的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出景区内游客的时空行为,同时在数据获取、游客流向图以及旅游热点区域分析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保障长江流域水生态 流量是践行生态优先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着力建设覆盖全长江流域生态流量保障 体系,科学编制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动态监管生态流量保障情况,持续开展生态调度试验,凝聚生态流量保障合力.  相似文献   

12.
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测度方法与模型构建是建立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难点。本文以黄山国家公园创建区为例,基于国家公园旅游生态产品和服务显性和隐性供给成本的视角,综合考虑管理者、经营者、守护者(社区居民)等旅游利益相关者的供给成本和利益诉求,以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周边社区生存发展权的公平性和行政管理的可行性为原则,划分核心区、毗邻区和辐射区三级旅游生态补偿空间范围,确立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测度方法与模型,测算得出黄山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下限值为5.1亿元/年。研究以期为构建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协调国家公园保护与利用的人地关系矛盾,实现国家公园生态共建、利益共享和经济共赢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京津冀生态旅游资源差异和产业现状的分析,阐述了京津冀生态旅游协同发展发展的困境生态旅游发展步调失衡、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业未能协调发展和区域生态旅游缺少后动力,进而总结出京津冀区域生态旅游合作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测度方法与模型构建是建立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难点。本文以黄山国家公园创建区为例,基于国家公园旅游生态产品和服务显性和隐性供给成本的视角,综合考虑管理者、经营者、守护者(社区居民)等旅游利益相关者的供给成本和利益诉求,以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周边社区生存发展权的公平性和行政管理的可行性为原则,划分核心区、毗邻区和辐射区三级旅游生态补偿空间范围,确立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测度方法与模型,测算得出黄山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下限值为5.1亿元/年。研究以期为构建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协调国家公园保护与利用的人地关系矛盾,实现国家公园生态共建、利益共享和经济共赢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的构成和来源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本文主要探讨了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的构成和来源。本文认为,风景名胜区的旅游竞争力,主要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市场占有能力、旅游创造利润能力和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等3个方面的能力构成。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的来源可以从3个层次进行分析,分别是决定因素、支持因素和保障因素,其中决定因素主要由旅游资源、设施、服务、价格、形象、区位6方面因素组成;支持因素主要包括管理、资金、创新、人力资源、营销、技术和行业因素;保障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政府、区域经济和社区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收集和筛选发表在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20版)中与大数据环境下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相关的文献,从数据(来源和模态)、方法和技术(工具)3个视角分析总结现有研究,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研究显示:用户生成内容是主要的数据来源,文本模态数据占据主导地位;内容分析法是大数据环境下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基本方法,情感分析、主题建模、图像标注、图像识别等其他常用的计算机科学领域方法亦可归入此类;技术上,主要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文本进行分析,深度学习技术逐渐应用于图片和视频数据分析领域;工具上,主要使用带有图形用户界面的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以及通过编程调用平台或模块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7.
山岳型景区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景区活动关乎山地系统生态安全。构建山岳型景区生态安全格局是保护生态系统关键物种要素与维护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山西省云丘山景区为例,选取吕梁山脉代表性珍稀物种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基于GIS技术提取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与重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并构建生态网络;综合连通性与敏感性对生态网络进行分析,提出云丘山景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建议。结果表明:云丘山景区生态源地总体规模较小,空间分布不均;网络连通性属于中等水平,位于网络核心区的源地间廊道较多,呈网状连接,位于网络边缘区的源地间廊道单一,呈树状连接;根据敏感性评价将景区划分为极度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5种类型区,生态网络所处区域整体敏感性程度较低,但仍存在高风险节点;根据生态廊道所处不同敏感性环境提出“降扰性保护”“恢复性保护”“修建性保护”3种廊道构建与优化建议。研究结果将为云丘山景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国家公园科学保护与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面临的重大实践需求和重要科学议题。在阐释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围绕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生态旅游、特许经营、保护模式、解说系统、生态产业、社区参与、管理体制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思考与跨学科对话。分析认为:(1)科研支撑是国家公园科学保护与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石;(2)生态旅游是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其必要条件是要素支撑体系、特许经营制度和关键政策突破;(3)特许权和特许经营制度是保护机制,从旅游特许经营走向社区特许经营、生物科技特许经营、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区域联合特许经营等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4)社区参与是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渠道拓展、能力提升、共建共享是提升社区参与质量的重要方式;(5)文化服务是国家公园多元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学的解说系统、建设实体平台和虚拟平台,有利于促进文化服务的供给及其社会文化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针对山东文化旅游产业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后做出理论研究,本文提出文化旅游因素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制定解决问题因素对策方案。研究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及和谐融合是本次研究重点。集聚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有利条件,以技术切入旅游生态,助推文化旅游融合大发展,促进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实现山东省旅游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我国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捷二 《旅游学刊》2006,21(12):70-76
本文以相关数据为基础,探讨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中国的发展策略与其管理酒店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区域属性和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关联关系,分析他们区域布局的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对国内酒店集团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