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坤 《旅游研究》2020,12(3):30-40
旅游业加速了民族村寨社会分化,极端分化可能造成社会关系紧张和矛盾冲突激化。积极的社会整合成为消除分化负面影响、促进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必要手段。文章引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了民族旅游村寨中的互动仪式情境及社会整合的具体措施。研究认为,旅游开发后民族村寨衍生出旅游互动仪式、生活互动仪式和生产互动仪式三种互动情境类型,三种情境基于情感交流与角色互换展开,满足身体在场、共同焦点、群体身份等互动仪式要素。通过互动仪式促进民族村寨社会整合应注意维护和提升村民集体意识,在主客互动、生活仪式、生产协作等方面强化仪式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赫哲族人口稀少,全国仅有5000多人,居住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三江流域,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北方渔猎文化的精髓,长期居住在自然风光环境下,形成独特而丰富的以渔猎为主民族文化,吸引了许多旅游者。近年来,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广大旅游者们的欢迎,再加上国家"一带一路"、"龙江丝路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下,推动赫哲族的旅游的开发进程,如何在旅游资源转化过程中,既保护其赫哲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又使得民族的文化旅游资源得以充分的开发,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赫哲族旅游资源转化对策研究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相关理论及文献、赫哲族旅游资源转化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旅游资源转化的目标市场分析及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3.
"美丽乡村"建设为葡萄酒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背景,葡萄酒旅游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对"美丽乡村"政策和宁夏葡萄酒旅游情况进行梳理,明确了葡萄酒旅游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宁夏葡萄酒旅游发展存在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不足、葡萄酒旅游活动缺乏乡村特色、当地村民参与水平低、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弱等问题。应在葡萄酒旅游开发中加大乡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提高当地村民参与水平、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发展葡萄酒旅游,把宁夏贺兰山东麓建设成为"物质美""生态美"和"精神美"的旅游胜境。  相似文献   

4.
连玉銮 《旅游学刊》2005,20(3):13-17
四川平武白马地区旅游开发的实践表明,大众旅游的开发模式会给自然和文化生态相对脆弱的民族地区带来较大的冲击。进行小规模的生态旅游实践,在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和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互动机制,是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适宜路径。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特点,其属于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大家的保护。但是随着民族旅游的快速发展,给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造成了不容忽视的直接影响,现在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使得我国很多领域为其担忧。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了解下有关"浅谈中国民族旅游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详细内容。  相似文献   

6.
非遗后时代,作为国家非遗浦江剪纸在欣欣向荣的传承中亦凸显出了艺术自身发展缓慢、创新力度微弱、传承路径迷茫、构建文化生态机制无措的现状。笔者紧抓浦江剪纸的艺术特点,结合艺术自律性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利用当地现当代影视元素激活浦江剪纸的活化传承的路径。这一路径的提出不仅有利于浦江剪纸的再发展,更能促进当今影视旅游全域化发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实现影视旅游与非遗共生[1]。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文化在地域旅游文化中占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固有传统文化带来很大冲击。怎么在旅游开发中既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保护传承好少数民族几千年的特色文化,这是当前旅游业发展中需要关注的一个研究方面。我国一部分地区旅游业发展较早,地域特色文化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这些地区原有传统文化的改变在得不到传承中慢慢失去特色,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下降,旅游文化也慢慢衰落。我们要避免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浪潮中的衰落,保护好少数民族珍贵的文化资源,使旅游业得到健康发展,这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旅游工艺品是旅游业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商业产品之一,它不仅能够有效地传承当地本土民族文化,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传播当地本土民族文化。随着旅游业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许多旅游者所追求的是文化的娱乐性,而对民族文化的原形要求并不十分严格,这就使得文化商品在过度片面化发展之中可能会导致本土民族文化真实性的逐渐消失。要进一步处理好本土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旅游工艺品对本土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的问题。因此,在对旅游工艺品进行开发探究的同时,就要将文化保护作为重要原则贯穿于旅游工艺品开发和研究的整个过程。要在保护本土民族文化的视角下使得传统文化能够与现代商品充分地融合,并使二者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黔南州民族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种新业态。黔南州是少数民族先民居住的区域、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本文通过分析黔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发展的具体方式、发展的驱动机制,提出发展的提升路径。需要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构建特色民族文化旅游线路,推进民族文化旅游资本生态正常化,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全力促进黔南州民族文化旅游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不仅可以带给当地居民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有效带动当地的其它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在众多游客旅游的过程中,可以深刻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对其继承并复兴,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民族自信的形成。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国家十分重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基于此应该加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但不能盲目进行,要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并且突出旅游特色,全面发展。现今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正处于白热化阶段,本文对其的开发和保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受汶川地震影响,都江堰虹口乡成为生态脆弱地区,用生态伦理观引导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意义重大。基于生态伦理学研究视角,通过对都江堰虹口乡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当地村民和旅游者的实地调查,探索其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未充分认识到自身生态环境保护的道德和义务,旅游开发利益分配协调不佳;旅游企业管理者生态伦理意识缺失、偏离,旅游从业人员生态伦理意识淡薄;村民环境保护意识欠缺,忽视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旅游者生态伦理意识不强,缺乏对地方文化应有的尊重。为此,建议虹口乡地方政府培育乡域生态伦理风尚,协调各方利益;旅游企业应善待自然,提高员工生态意识;村民要树立环境友好精神,传承乡土文化;旅游者应坚持绿色消费,尊重乡土文化。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应该是相生相融,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传承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激发民族自信心还可以保持旅游的独特性。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应该是方方面面,本文以海南黎锦为例,探析在旅游发展的背景下,在传承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的具体承载,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其中,文化建设是引领、是思想保障,并已成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以文化保护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共生性发展关系为切入点,以三亚市吉阳区中廖村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中廖村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建设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和探索,提出一些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洁 《旅游学刊》2007,22(10):9-10
1.旅游产业的发展困境:泛商业化的开发对旅游文化资源的破坏 我国许多地区的旅游业以极其丰富的原生性文化吸引着海内外无数游客,但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它表现出很多不足.例如,现有的旅游产品缺乏应有的文化信息的附载.传统的民俗活动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进行"历史记忆"的主要形式,但是,许多民俗事象并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研究、整理和发掘,更谈不上保护,有的地区甚至将本来很实在、很质朴的传统婚俗展示开发成低俗的"强拉硬扯当新郎,进了洞房就要钱"的民俗风情游.  相似文献   

15.
家文化视角下本土旅游小企业的代际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彤  张庆芳 《旅游学刊》2017,(8):93-103
文章基于桂林龙脊梯田景区平安寨家庭旅馆的访谈数据,揭示了中国传统家文化对本土旅游小企业代际传承的影响,其中,家庭利益至上的家本位内涵确定了企业传承目标为"家业永续",使家庭成员以企业传承发展为载体通过集体主义利他思想实现了家庭与企业内在利益的一致;家庭伦理所规范的家庭和谐框架中"父慈"与"子孝"的双重互动产生了代际间的信任,借助家庭内部长久稳定的情感财富保障了代际传承过程的顺利与流畅;而家庭扩大化所形成的关系网络不仅是家庭成员情感和物质上相互依存的基础,更成为家庭企业联合经营并不断壮大家族共有财产的重要动因与保障力量.文章由此认为,通过家庭内的代际传承来应对外来竞争压力是本土旅游小企业现实而可行的选择,强调旅游发展过程中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建设和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如何利用秦州区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充分认识秦州区的文化优势和不足,找准秦州旅游发展的思路,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从而形成互促互进、互荣共赢的发展新态势,真正实现"旅游富区"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考古旅游在全世界范围取得快速发展,但其研究却十分薄弱。本文在融合考古学与旅游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考古旅游的概念与范畴,并分析了考古与旅游的互动机制;同时对我国考古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架构了以资源保护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我国考古旅游利益机制。基于考古旅游伦理主体利益的实现,文章提出了以文化资源观、文化保护观、文化认同观为内容的我国考古旅游伦理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历史访谈、田野调查,结合遥感影像、环境监测和相关统计数据,从交互过程和交互效应两个维度,以定性和定量的方式探讨了旅游在保护区CHANS系统中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根据管理者、居民、游客的态度和行为,近30年来,九寨沟旅游的交互过程可分为起步、发展、提速、提升4个阶段,各阶段旅游交互作用的内容、程度有所差异;(2)旅游显著提高了当地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成效,植被覆盖度持续提高并趋于稳定;(3)旅游给九寨沟带来约10dB环境噪声,但旅游人数与湖泊面积和环境噪声的变化无显著的相关关系;(4)旅游显著提高了保护区居民的经济收入,但其文化、生活方式已有较大改变;(5)旅游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能有效调控交互过程和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9.
正竹山县简介竹山县位于十堰市南部,与神农架、竹溪、房县、陕西平利、白河和重庆巫溪接壤,是中国"绿松石之乡""肚倍之乡"和"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汉江流域最大支流——堵河由南向北纵贯县境,自古以来为秦巴古盐道和中原地区入川达陕的交通要道,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是连接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的黄金旅游走廊。竹山自然风光秀丽多姿,是秦巴生物多样性主体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南水北调中  相似文献   

20.
正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恩施市深耕文化富矿,厚植山水棋局,大力度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打造精品文化旅游品牌,全方位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培育"生态、红色、民俗"文化旅游品牌,走出了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县域经济新路。本文在恩施市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试对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进行探讨。一、恩施市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