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化社会涌现了新媒体,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海南旅游文化也在新媒体的发展当中,开拓了新的传播途径。将新媒体与其相结合,通过互联网进行海南旅游信息和产品的推广,有利于增强影响海南旅游文化的影响力,研究二者的有机结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海南旅游文化的传播问题与策略,希望能够促进海南旅游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改革开放后,国内各行业均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面世也极大地推动着我国文化发展。江西红色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虽然新媒体时代为传播江西红色文化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然而,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江西红色文化的传播。笔者从新媒体时代下江西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创新江西红色文化传播的一些路径,以期为促进江西红色文化的更好传播与传承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闻实务主要是指新闻人对新闻素材选取、新闻内容编辑、新闻信息传播等一系列新闻活动的总称,新闻实务的发展与新闻技术、新闻设备以及新闻人本身的素质提升密闭可分。当前,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行业首当其冲,变化最大、涉及最广、改革最深的重点领域,新媒体为新闻实务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本文主要结合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实务的发展情况、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分析,提出有利于新闻实务发展的发展对策和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4.
恩施西兰卡普是我国非物质文化宝库中一块熠熠生辉的珍宝,在如今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传播盛行的当下,西兰卡普的传播和传承均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主要讨论新时期背景下西兰卡普文化传播所面临的瓶颈和挑战。探讨了恩施西兰卡普旅游文化的新媒体非遗传播策略,以促进西兰卡普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周永博  沈敏  魏向东  梁峰 《旅游学刊》2012,27(10):102-109
旅游地意象既包括旅游者经实地体验形成的复合意象,也包括那些远离旅游地的潜在旅游者借助各类媒介信息所形成的引致意象.在新媒体时代,传媒在旅游地意象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分析和研究旅游地意象媒介传播机制现已成为该领域前沿课题.为探索遗产旅游地意象媒介传播模式,文章结合苏州园林和江南古镇案例,采用焦点组访谈、内容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9365例样本的旅游目的地意象媒介传播数据,在质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在遗产旅游地意象属性因素与传播媒介因素之间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根据系列研究假设验证结果,揭示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遗产旅游地意象形成中的实际作用机制.结论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文化遗产旅游地意象传播中存在功能互补,前者的优势在于遗产形态与形象推广,而后者的优势则在于遗产文化与意义诠释;借助传统媒体扣新媒体传播不同类型的遗产旅游地意象信息,能够在激发遗产旅游需求的同时,帮助公众更完整地理解遗产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从而在潜在旅游者中塑造更优良的遗产旅游地意象.在文化遗产旅游地意象传播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整合使用,代表着文化遗产旅游地意象传播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媒体也越来越火热,为新闻传播增加了更多的传播方法和途径。但是随着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由于新闻发布的要求一再降低,因此难免会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新闻变得不再严谨,也是的新闻矛盾化同时产生了打量的垃圾新闻,在新闻传播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显得极其重要。因此,本文从过个方面来探析在新闻传播中如何正确的树立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内外科技水平的不断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经逐步迈入了新媒体时代的大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是媒体形态的一次重大变革。一方面,使更多的新媒体技术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也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当今社会,新媒体技术广泛地被应用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新媒体技术不仅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又能让课堂的形式等变得更加新颖、新奇。新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课堂上的应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技术为社会发展带来了历史性变革,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社交平台已成为我国大学生普遍使用的交流平台。信息资源量大、传播速度快、互动交流性强,这些新媒体的特点给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本文就新媒体背景下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方法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为辅导员更好地进行思政工作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持续迅猛发展,人类已经逐步迈入了新媒体时代的大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是媒体形态的一次重大变革。一方面,使更多的新媒体技术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也带来了新的任务。当今社会,新媒体技术广泛地被应用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新媒体技术既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又可以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新媒体技术在高校美术课堂上的应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本文以高校美术教育为例,探究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应该在教学方面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影视创作、传播的渠道与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受众观看电影的方式选择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新媒体语境下,影视的快餐式发展使得部分影片的文化价值和导向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新媒体语境下影视文化的传播方式、新媒体语境对影视文化的引导、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影视文化的传播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1.
当今时代,网络和新媒体迅速发展,不仅极大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旅游方式和观念以及旅游目的地的推广形式都深受影响。重庆通过大热的短视频app"抖音",成为人们争相到访的网红城市,这让我们看到了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而广泛,成本低,交互性强等特点,这相对于传统报纸杂志,电视来说优势很明显,极大促进了旅游的发展。但随之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围绕新媒体背景下重庆旅游发展展开研究,希望能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来发展重庆旅游。  相似文献   

12.
杨代文  彭硕  杨露  王鹏 《当代旅游》2022,(12):55-5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新媒体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正在蓬勃发展,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基于此,美食依靠网络传播地域形象的必要性不断增强,美食类内容可以依靠短视频进行展示和推广,能够使具有相同或相似饮食习惯的人找到饮食共鸣,产生口碑效应,并形成更广的销售网络,促进美食品牌与美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语言变化,是当前文化发展的主要社会背景。在新媒体语言环境中数字技术得到空前绝后的发展契机,同时在其发展下推动了各种新媒体形式的创新。而在这个大环境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在校园中传播,是值得去反复追问以及思考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对新媒体语言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播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4.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互联网+"产业的线上销售新模式发展日益加快,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路线。本文以文创旅游新媒体平台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对多个旅游目的地进行实地调研比较分析,对适合当前时代旅游经济发展进行探析。研究发现文创旅游新媒体平台体系不完善,文创旅游新媒体技术需要革新,文创旅游新媒体人才较为缺乏,需要加快新媒体平台发展速度,为提升地方旅游业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5.
舞蹈的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其能够很好的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主要探究新媒体对舞蹈艺术传播的影响,并对新媒体舞蹈做出概述。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在城市形象传播作用越来越重要,宣城城市形象建立与传播,需要融合多种媒体技术,构建全方位的传播途径,扩大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势力渐微,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新媒体全方位浸入人们的生活。旅游品牌作为构成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它的形成、传播以及推广对一个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对新媒体环境下旅游品牌的打造与传播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的出现一方面,它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使我们不再局限于单纯的面对面的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另一方面,它对大学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它使大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局限于教师理论灌输,而是可以借助新媒体工具自主的进行选择信息,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量,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但是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信息良莠不齐,导致大学生不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本文通过阐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新媒体融合、品牌宣传,以及文旅融合等方面,对扬州运河段的旅游产品开发途径进行深入性的分析。以此提升扬州运河段的旅游产品品牌影响力与传播效益,并促进更多运河文化地区的旅游产品开发及品牌营销途径。  相似文献   

20.
当前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文化与前互联网时代的粉丝文化具有一致特征,催生并培育着参与式文化这一新型媒介文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往往共同影响着目的地形象构建这一持续积累的动态过程,而关于影视对目的地形象塑造作用的认识却未考虑到新媒体融合传播。因此,文章以近年来影视旅游繁荣发展的重庆为案例地,利用用户生成内容从参与式文化视角探讨影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建。研究表明,旅游者偏好以建筑、道路、交通表征重庆的认知形象,尤其注重自我融入,以“在场”形式表达自我感知。此外,以“模仿—创作—分享”的行为框架分析集体与个人的目的地形象构建,进而提出旅游者在多媒介作用下内循环的目的地形象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