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江智  王苏 《旅游学刊》2013,28(2):77-85
中国正步入—个前所未有的休闲时代,休闲在民众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品质.文章以具有深度休闲行为的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收集质性资料,运用扎根理论,通过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3个严谨的分析步骤,探究了深度休闲行为对老年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主要结论是:(1)深度休闲对我国老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2)深度休闲通过充实感、归属感、成就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人际互动等机制,来提升老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正>多数研究表明,旅游发展作为一种主客互动的社会过程,可以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社会互动直接促进人们产生主观幸福感,还可以通过拉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吸引商业投资、改善基础设施等间接促进人们主观幸福感提升。  相似文献   

3.
旅游地居民主观幸福感对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涉及旅游发展对地方微观个体的影响,也是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文章以民族旅游地西江苗寨景区为案例研究地,从旅游影响感知视角出发,基于SEM和fsQCA方法,综合分析民族旅游地妇女旅游影响感知对其主观幸福感的线性影响与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生活幸福与人际关系和谐是妇女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维度;积极影响感知可显著提升妇女主观幸福感水平,消极影响感知对妇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直接影响为主;消极影响感知、物质需求满足、身心整体健康对妇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和不确定性;主观幸福感的形成是多因素联动的结果,且存在多种路径可以实现民族旅游地妇女高主观幸福感的形成。研究结果为全面理解旅游发展与目的地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有效提升民族旅游地妇女主观幸福感水平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王舒媛  白凯 《旅游学刊》2017,(10):11-27
"地方"与"流动性"理论是近年来文化地理与旅游管理研究的热点命题,但以往该领域研究相对忽视了旅游劳工移民这一重要对象群体.为此,该研究在建构旅游劳工移民地方依恋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概念模型基础上,以典型城市民族旅游社区西安回坊为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分析,获得以下结论:(1)回坊旅游劳工移民地方依恋由宗教依恋、物质依恋、社交依恋3个维度构成;(2)劳工移民对正面情感的感知较少,只表现出高兴、快乐、愉快一类的基本积极情绪,而对负面情感的感知较为全面,包括愤怒、耻辱、忧虑、嫉妒、内疚、悲哀;(3)宗教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大,物质依恋的影响次之,社交依恋的影响最小;(4)回坊旅游劳工移民的生活状态并不理想,劳工移民在回坊的总体融入程度较低,目前仅满足了其基本的宗教信仰需求和物质生活需求,而更深层次的社交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该研究不仅揭示了地方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同时为深入理解少数民族移民问题及社区管理提供基本科学参照,助力城市民族旅游社区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旅游者能够随时随地迅速分享旅游体验信息,通过这种分享行为与他人进行互动,从而对社会关系发生积极影响,进而产生社会联结,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主观幸福感。本文以旅游体验分享行为为研究导入点,根据社会互动理论,引入社会联结、游客主观幸福感,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游客的旅游体验分享行为对其自身的主观幸福感有正向影响;社会联结对游客的主观幸福感有正向影响;社会联结在旅游体验分享行为对其自身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旅游活动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国外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试从国内旅游者的视角,重新审视旅游者的心理表达。分析旅游对旅游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并对影响因素与旅游者主观幸福感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探索。并据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旅游领域中"主人-游客"和"目的地-游客"关系的研究已非常丰富,而"游客-游客"的互动关系研究很少,游客间互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鲜有探讨.文章引入社会互动理论分析了团队旅游的情境下"游客-游客"的互动行为及其结果,构建了游客间互动、社会联结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模型.该研究通过"问卷星"网站收集有效问卷435份,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团队旅游中积极的游客间互动能够促进游客的社会联结,进而提升游客的主观幸福感;而消极的游客间互动则不利于游客的社会联结、降低游客的主观幸福感.社会联结在游客间互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该研究从社会互动和积极心理学视角分析了游客间互动的社会收益,也对团队旅游的管理实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旅游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日渐成为老年人提升幸福感的生活方式。全面认识旅游对老年人幸福感的效应及机制,如何凸显旅游社会功能,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是我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9.
休闲活动与主观幸福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休闲活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文章采用休闲问卷、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460名员工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性别、是否有孩子等人口学变量影响休闲活动;(2)休闲活动对主观幸福感中的正性情绪和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负性情绪没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天问  吴明远 《旅游学刊》2014,29(10):51-60
追求幸福是个体生存的根本动机,当旅游日益成为人们享受幸福生活的重要表达时,旅游研究有理由探讨旅游与幸福感的关系。以扎根理论为研究工具,以旅游博客的博主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身心感受的变化。研究发现,旅游的根本动机是寻找和收获旅游幸福感。旅游者从居住地世俗生活状态进入旅游环境,通过休闲、娱乐、教育、逃避、美感和移情过程,达到消遣、逃逸、认知、审美和移情的目的;享受从生理感知、心理变化和灵性提升不同层级的生命状态,获得深刻的人生经历,再回到居住地惯常环境的历程,实现从世俗到"神圣"再归于平凡的生命状态转换。旅游前美好期待体验、旅游中福乐体验、旅游后温馨回忆体验,成为旅游幸福感的时间构成;享受闲适生活、获得旅游福乐体验、提升积极情绪、减弱不良情绪、感受人际美好,进而提升人生境界,是旅游幸福感的重要内容构成。因此,旅游服务实际上应起始于旅游行程前,绽放于旅游过程中,延伸至旅游活动后。旅游服务必须持高度的人文情怀,以发于心、形于外的贴心关照才能给予旅游者一段幸福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11.
基于态度-行为-情境理论,引入主观幸福感变量,将环境态度分为保护和利用两个层面,考察自然联结和环境态度对儿童环境行为的作用路径,以及环境行为在自然联结与环境态度这两个变量和儿童幸福感关系间的中介效应机制。针对332份有效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儿童环境利用态度与自然联结、环境行为、幸福感均无显著关系;自然联结、环境行为均是儿童幸福感的前驱因素;环境行为在自然联结与儿童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环境行为在环境保护态度与儿童幸福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环境保护态度和环境行为在自然联结与儿童幸福感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基于上述结论,社会、学校、家长应增加儿童与自然接触和户外活动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开展儿童环境教育课程和研学旅行活动,培养儿童的环境保护态度,丰富儿童与自然接触的方式,提升儿童幸福感。本研究所构建的模型以及相关结论丰富和拓展了儿童环境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在推动儿童环境行为与儿童幸福感的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提高全民幸福感关乎民族的自信心、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提高国民的幸福感的实践中,应当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理论,把关注积极力量和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出发点,从强化对国民幸福观的引领和共建和谐社会生态环境等两方面入手让人们生活的更加幸福,让人们获得更明显更具体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提高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既是旅游业加速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也是增进游客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从旅游体验视角出发,构建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对游客幸福感的多重中介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和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体验价值在信息传播服务质量、行政监管服务质量对实现性快乐的影响中发挥积极的中介作用,在信息传播服务质量、安全保障服务质量、行政监管服务质量对享乐性快乐的影响中也发挥积极的中介作用;体验满意度在信息传播服务质量、行政监管服务质量对实现性快乐和享乐性快乐的影响中均发挥积极的中介作用;替代者吸引力负向调节了公共设施服务质量、便民惠民服务质量、行政监管服务质量对体验价值的影响,以及公共设施服务质量、便民惠民服务质量对体验满意度的影响。本研究整合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双元结构,扩展了游客幸福感的研究情境,明确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对游客幸福感影响的心理机制及边界条件,对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及提升游客长期幸福感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赵刘 《旅游学刊》2017,(4):78-86
从纯粹客观论角度研究旅游世界可能会遮蔽这一重要概念的研究潜力.文章运用现象学方法,从主观视角出发研究旅游世界的时空维度经由体验而构造的问题,得出以下结论:(1)旅游世界的空间经由旅游者感知意识和旅游客体共同生成,旅游者经由"去远"使得旅游世界上到眼前,其空间呈现为一种感知场域的扩充;(2)旅游世界的时间经由内时间意识流构造而成,呈现为"期待-当下感知-回忆"三重维度的叠加融合,表现为与意识生活相勾连的延展;(3)旅游是一种独特的意向性,是人类在自由的意识状态下朝向世界的方式.旅游世界由旅游者主体和旅游客体相互作用而共同生成.  相似文献   

15.
贫困大学生是高等院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但和非贫困大学生一样承担着学习压力外,而且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人们一直十分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并不表明贫困与存在某种心理问题有着必然的联系,目前关于贫困大学生的研究大多关注其消极方面,人们对此很容易产生一种误解,即贫困大学生必然有着更多的心理问题,但实际情况并不一定是这样。本研究通过大量文献查阅和问卷调查,拟从心理弹性为出发点,考察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6.
郑华伟 《旅游学刊》2016,(5):111-118
红色旅游是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一种旅游方式,也是一种励志教育方式,并参与到红色旅游者的幸福感构建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价值观内化与逆向正迁移成为实现红色旅游目的的重要内化过程机制.文章通过对红色旅游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对红色旅游价值观内化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以12个经典红色旅游景区为代表性个案,采用网络文本分析方法,从社会心理、教育心理学切入,深度探究红色旅游价值观的内化过程,并进一步讨论了国民幸福感构建过程.研究表明,红色旅游对红色旅游者幸福感的内化构建以价值观内化为主要心理过程,并通过学习的逆向正迁移得到强化,具有一定程度的传递性.该研究为红色旅游的价值深化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框架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社交媒体时代,人们旅游归来,总不免在社交平台上对自己的旅游体验分享一番,并从这种分享中收获显著的幸福感。为什么分享旅游体验可以带来如此显著的幸福感受呢?文章立足于旅游后阶段,着眼于旅游者分享旅游体验的现实场景,聚焦旅游体验分享(价值型vs.操作型)对旅游后幸福感的影响机制这一科学问题展开研究。问卷调查和情境实验的数据分析表明:价值型(vs.操作型)的旅游体验分享能够激发更高的旅游后幸福感和旅游者自我发展;且旅游者自我发展中介旅游体验分享对旅游后幸福感的影响;而分享反馈(较多vs.较少)会对旅游体验分享的后效产生调节作用,较多(vs.较少)的分享反馈能够强化旅游体验分享对旅游者自我发展及旅游后幸福感的影响。文章探索了旅游后阶段分享旅游体验的幸福效应,阐述了旅游体验分享作用于旅游后幸福感的理论基础、逻辑路径,为有效提升旅游后幸福感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旅游业步入大众化阶段,穷游行为也越来越普遍。文章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从主观态度、旅游动机、冒险心理、感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和行为意向等方面对大学生穷游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生活世界到旅游世界:心境的跨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借用生活世界和旅游世界两个概念,本文对旅游体验发生的特殊情境进行探讨,旨在建立一个解释旅游体验的理论框架。文章认为旅游世界的生成,并非它的物质性,而在于主体视角的转换。正因旅游者使用另一种视角看待他者的生活世界,所以他者眼中的生活世界才得以获取旅游世界的地位。这种视角的转换本质上是心境的转换,从而使得旅游者进入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旅游世界为心境的转换提供了外部空间和条件,从而取得了特殊生存空间的地位。因此,旅游世界独特之处不在于其客观的构成要素,而在于旅游者主观的心境,即旅游者处于一种心游状态。正是这种心游状态,使得旅游世界呈现出情感主导、回归本我、自成目标等不同于生活世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根源在于价值危机,这种价值危机是由近代以来的主观价值论造成的.主观价值论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自然观、体现在人与人关系方面是一种个人中心主义的人生观、体现在人对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看法时是一种经济至上和科技万能的发展观.因此,要想解决人类生存危机,就要从内心深处改变以"主一客二分"思维方式为基础的主观价值论,从"类本位"的观念出发,对自然采取一种超越功利主义的态度、真正将自然当作我们的家园去珍爱和保护;并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