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景观属于风景园林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在对植物景观进行设计和调整的过程中需要对科学有效的程序与方法进行应用,并且对传统规划设计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的风景园林,拥有300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其间出现过皇家园林,私人园林,寺庙园林,以及公共游乐园林等等,并且在此基础之上产生了一大批独具特色的风景园林。中国的风景园林,极具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将根据中国风景园林的现状来进一步探究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地区发展的途径之一,必须面对当代乡村景观中传统农业主体性破坏对游憩资源运用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最基本的问题在于乡村地区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取得平衡?乡村旅游以环境资源为基础,建立适宜的乡村环境管理与旅游模式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该研究主要结合《里山倡议(Satoyama Initiative)》的环境管理概念,探讨其融入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能性,并以我国台湾桃园地区乡村景观为案例,通过对桃园地区乡村景观变迁的研究访谈、空间分析及乡村旅游发展课题的探讨,初步提出三种基于里山倡议概念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行途径,为未来乡村旅游规划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景观作为一个"读者"参与构建意义的"文本",对设计程序进行解析,将乡村景观的叙事分为叙述层、功能层、行为层,并建立相应的设计任务和工作方法,着重分析乡村叙事景观场所的营造策略。将乡村景观叙事从概念叙述层面物化成可供人们体验互动并"讲述"人们自己"故事"的有效空间。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园林发展越来越快,而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的园林设计方式很难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所以在城市园林设计里,如何融入现代艺术是必须关注的问题,通过融入现代艺术,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有利于整个城市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农村人口离开村郊涌入城市,传统古镇缺乏活力,失落空间充斥,景观逐渐衰落,旅游模式同质化,广西南宁扬美古镇的发展迫切需要新的着力点。近年来,各种独特的艺术内容与方式成为乡村建设的研究热点,在改善和优化乡村景观的同时,对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发展也起到了特殊效应。对此,文章从艺术介入地域文化、聚落景观、产业发展三个方面出发,探寻扬美古镇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7.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5  
我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乡村大国,乡村永远是中国大地上的主导景观.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业已引起社会对乡村发展、乡村景观、乡村遗产、乡村旅游的广泛关注,并感悟到乡村景观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紧迫性,对落实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比欧美发达国家发展过程和成就,乡村旅游在走过了贵族化阶段后成为体验乡村文化和乡村遗产重要的旅游方式,成为休闲、度假、康体、治疗等重要的旅游空间.在欧洲,乡村旅游曾一度成为"拯救乡村的乡村旅游",成为乡村经济变革和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动力,为乡村发展注入的活力和推动乡村持续发展所展现出的作用不仅在欧美发达国家,而且在今天我国乡村变革和发展中充分体现出来,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动力、新模式和新途径,是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最完整、最典型、最内在的体现.我国乡村旅游20多年的发展业已完成产业的第一次积累,乡村旅游亟待解决经营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趋同化、产品层次粗浅化、乡土文化城市化、管理模式混乱化和产业组织自发化6大问题,抓住发展机遇,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  相似文献   

8.
<正>文章以广东省乡村旅游游客为研究对象,基于“认知—情感—行为”理论和自我调节态度理论,构建目的地依恋与游客满意度的链式多重中介模型,研究乡村景观认知对重游意愿的影响,使用自制量表收集数据,应用SPSS 26和AMOS 24软件对研究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乡村景观认知对重游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2)乡村景观认知正向影响目的地依恋,目的地依恋正向影响重游意愿;(3)乡村景观认知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度,游客满意度正向影响重游意愿;(4)目的地依恋和游客满意度在乡村景观认知与重游意愿之间存在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文章深入探究游客旅游行为动机和心理机制,可以为制定乡村旅游营销策略提供理论基础,有利于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时代,借助互联网思维,实现乡村旅游线上线下融合,开启智慧旅游新模式,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精准营销的方式。本文首先分析忻城县乡村旅游现状,之后提出如何将互联网融入乡村旅游,提升乡村旅游形象,最后乡村旅游互联网精准营销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风景园林设计是当前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如何有效的提升风景园林设计的整体美感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尝试从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出发,探讨实现静与动结合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1.
略论大都市郊区游憩地的配置——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在考虑城乡系统关系的基础上,以大都市郊区为对象,研究大都市郊区乡村游憩地的配置。乡村游憩地的发展不仅推动农村产业的多功能化,有利新兴产业发展,还能促进乡村景观整治,推动乡村风貌塑造,全面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推动城乡景观一体化整合,建立城乡经济系统,发挥合理的地域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了B.B.罗多曼模式和Clawson & J.ketsch模式,揭示了都市郊区游憩地配置的内在规律性,并以北京市郊区为例,研究了乡村游憩地的配置。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个性化乡村民宿产品需求与落后供给的矛盾不断加大,乡村旅游发展形势变的严峻。以辽宁青山沟为例,运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等方法,对该地旅游资源、现状进行分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融入中国书法、茶艺、萨满文化等传统要素,设计开发乡村主题民宿产品。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在飞速发展,旅游产业也是当今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并且在当前生态旅游的背景下,国家制定了建立美丽乡村的目标。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却存在同质化、复制化等问题,这样就对乡村原本自然的景观产生破坏。因此,本文针对生态旅游背景下乡村景观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对乡村景观的更新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分布很广阔。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目前,有些地方对园林文化的研究仅局限于园林这个部分,常以纯建筑的景观角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MR技术,探索四川羌族乡村旅游虚拟景观增效应用,旨在探讨运用混合现实技术(MR)对四川羌族乡村旅游虚拟景观的增效价值,实现历史文化的展现与文化魅力的表达,丰富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传播形式,摆脱文化传播形式的单一性和刻板性,促进文化的宣扬与保护。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文章分析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的价值,并结合非遗文化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深入探讨文旅融合下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包括加强非遗保护、强化当地民众和游客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构建文旅融合长效机制等,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人们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对于旅游的需求和诉求在不断地扩展,一些乡村为了提升自身的区域发展水平,纷纷加强了对休闲旅游景观规划工作的重视程度。为了使乡村休闲旅游能够获得较为稳定的发展,需要更加有序地发展乡村旅游行业,依托乡村本身的自然资源和特色,提高景观规划设计的效果及质量,融入自然性和淳朴性的因素,使得乡村休闲旅游行业能够获得长久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名城与景观文字□吴亚卿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势必与人文景观紧密关联,而景观中的文字载体,则是人文景观的组成部分,对景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北京的颐和园,不仅园林建筑集我国造园艺术之大成,其众多的匾额、楹联和碑刻,更为园林锦上添花。西安的大雁塔,不仅是...  相似文献   

19.
旅游景观是一个相对概念,是贫困的乡村通过整合相关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从而带动发达地区的人群前来旅游和消费,使旅游资源产生效益,使旅游商品的生产、交换、消费在贫困地区相应产生;逐步实现部分财富、经验、技术和产业的转移,增加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将生态与人文有机结合注入赣南乡村景观的重构中,体现原生态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的理念,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进而实现赣南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娴慧  戴光全 《旅游学刊》2012,27(8):104-111
农业景观的特质性是农耕活动千百年演变积累下来的人地关系,表现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叠加的土地形态,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景观系统.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若缺乏对农业景观特质性全面、深入的认识,盲目采用城市景观建设方法来指导农业景观的建设,将导致农业景观特质性核心价值的消失与乡土特色的丧失.农业景观资源的科学旅游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农业景观特质性保护和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依据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三生”功能,提出整体性、资源可持续发展、地域分异与协调共生原则以及农业景观特质性的系统保护模式,并以广东南海西樵旅游开发中西樵山七星村的传统特色农业景观“桑基鱼塘”有机再生为例,分析如何在旅游开发中实现农业景观特质性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