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八四年,农村信贷资金大大少于往年.在这种情况下,农贷资金如何适应农村商品生产大规模向前发展?人们往往认为,唯一的办法是组织存款.当然,在农村,存款的潜力很大,应该大力筹集.可是,解决资金需要与可能的矛盾,不仅仅只依靠组织存款.应当看到:组织收回逾期贷款是存款以外的更大的资金潜力.  相似文献   

2.
当前信贷资金存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信贷资金增长过速。信贷资金的增长远远超出经济的增长,国民经济对金融的依存度日益加深;信贷资金的增长也超越自身的承受能力,导致信用扩张和货币的超经济发行。二是信贷资金结构不合理。企业资产结构失衡,三项资金占用膨胀,流转梗阻。三是信贷资产质量下降,资金使用效益低下。信贷投入中有相当一部分被积压浪费、挤占挪用、流失漏损,使大量的信贷资金在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被凝固沉淀、侵吞蚕食。流动资金周转天数减缓,资金利税率和销售资金率下降。  相似文献   

3.
<正>为了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发挥其筹集融通资金,支持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笔者结合全省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就搞活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谈点粗浅  相似文献   

4.
1983年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要集中资金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的指导方针以后,国务院又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货币投放,积极组织货币回笼”的通知。对于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控制信贷规模,保持正常的货币流通,以稳定通货,已成为金融界的议论中心。有人提出“已出现货币难以控制的局面,这与几年银行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以下简称“差额包干”)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有一定关系,因而主张恢复过去信贷资金的指标管理体制,不赞同“差额包干”这是值得讨论的。  相似文献   

5.
6.
我县历年积欠贷款比较多,1978年底银行、信用社积欠贷款合计1,292.8万元。从1980年农业银行恢复以来,我们狠抓了旧贷的清收工作,四年内共收回1978年以前的旧贷672.8万元,占全部积欠贷款的52.8%。其中收回银行贷款345.6万元,占银行积欠贷款的52.4%;收回信用社贷款327万元,占信用社积欠贷款的50.6%。这一工作对增加农业资金,促进信贷收支平衡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 目前,财政性挤占银行信贷资金涉及面广、量大,是造成银行贷款大量增加、信贷资金周转减缓、效益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财政挤占银行资金不仅表现在财政出现赤字时向中央银行透支,迫使中央银行多发票子,而且在经济生活中还有许多挤占渠道存在,影响着银行信贷资金的正常使用。主要表现如下: 一、企业亏损财政不能及时拨补,占用了银行部分信贷资金。按国营企业第一步利改税试行办法规定:凡属政策性亏损由财政实行计划补贴,经营性亏损由企业的主管部门责成企业限期扭亏,在规定期限内由财政部门适当核定亏损补贴。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财政收支自身难以平衡等原因,及时弥补企业的亏损往往难以做到,大部分企业的亏损是靠挤占银行贷款“填补”。据统计,仅1990年全省预算内工业企业、粮食和外贸企业亏损额就达8.92亿元,大部分是挤占银行贷款。  相似文献   

8.
一、挖掘沉淀资金、变死钱为活钱灵川县大圩营业所八五年末有呆滞贷款14.86万元,(其中七八年底旧贷余额32.7万元,已收回27.7万元,尚有余额5万元),仅占该所年末各项贷款总余额366.48万元的4.05%,占农贷科目余额的15.8%,分别比全县平均水平低15.55%、或40.53%,是全县呆滞贷款比例最低的.该所取得这个成绩的做法是:(1)全力以赴,落实旧贷.在县支行工作组的指导下,大圩营业所从八二年开始全面开展落实旧贷债务工作,在落实债务的过程中,他们深入调查,不辞劳苦,见缝插针,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大力宣传贷款政策,想方设法把债务落实,由于他们抓得早、抓得紧,全镇除三个生产队外,其余各大队、生产队原欠旧贷均已分摊落实.(2)抓住时机,不错过一切收款机会.该镇一些生产队得到国家征地赔偿款,有的变卖原有集体财物(如中拖),有的有集体收入,营业所密切注意这一切动向,跟踪收款,收到了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把信贷资金搞活,是当前治理金融环境,整顿金融秩序的迫切需要。农业银行要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打一场收回逾期贷款的资金攻坚战。本文拟就搞活沉淀信贷资金的方法策略作一探讨。(一)目标分解法。即把目标管理方法引渡到活化资金工作中去。我市太平乡的生产大队解体时,拖欠银行陈欠贷款32万元,1983年时免强分劈到户,户达500元至2000元。所社并按比例一次下达了全年收回任务。任务下去后,金额大,(?)度使贷  相似文献   

10.
今年上半年,我省各级人民银行在加强宏观控制的艰巨任务面前经受了考验;在摸索如何发挥中央银行的职能作用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一是开始从宏观上指导金融工作。各级人民银行认真贯彻国务院的有关指示,配合当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依法收贷工作,对搞活存量,优化增量,缓解资金供求矛盾起到一定作用。并在依法加强信贷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由于依法收贷的广泛宣传和动员,由于党政领导的重视和各方面紧密配合,1989年,全省共清理收回  相似文献   

12.
1983年是我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落实并向纵深发展的一年,是农村商品性生产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蓬勃发展的一年,农村大好形势在各个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983年农村金融部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年一号文件)的精神,结合农村工作的新情况,提出开创农村金融工作新局面要实现“四个转变”,制定了若干贷款政策规定,决定试办开发性贷款和对信用社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试点等工作。一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些工作部署、贷款政策规定是正确的,对农村责任制的巩固和商品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必然,它对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入,陈旧的、不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在被革除和淘汰,而新型的、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能够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在应运而生和不断地完善,这种推陈出新乃是改革发展的历史必然.过去“单一的”、“封闭式”的、受行政干予的、“条块”的经济体制,是一种缺乏横向经济联系的体制.在这样的条块分割的旧体制下,商品市场被束缚在条条和块块的窄小范围之内,商品、资金、技术的生产和流通、都只能在分散的小块市场进行,为此,严重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远远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企业之间的横向经济联合,是以企业内在的经济联系为纽带,以“自主的联合、平等的联合,互利的联合”为原则的企业之间的商品、资金、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六年武宣支行在加强和改善宏观控制方针指导下,对信贷资金实行“多存多贷,融通资金”管理办法,效果是好的.同时存在几个急待解决的问题:①部分同志对开放搞活缺乏正确认识,消极上吸取贷款的经验教训,怕担风险,怕负责任,不敢积极发放贷款;②对乡镇企业贷款条件要求过高,缺乏区别和灵活性;③对国营工商业、企业贷款,由于受企业自有资金比例限制,影响必要的贷款发放,特别是企业横向经营及跨年度的贷款,碍于规定,难予解决.由于上述原因,一九八六年武宣支行信贷资金长期大额剩余,没有充分运用,其中可用资金千万元以上的有三个月,其余都在五百万元以上.以上这些问题与企业的开放搞活相矛盾,是现行金融管理体制面临的挑战,必须进行改革.下面就有关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16.
社会主义农村信贷和社会主义的一切经济工作一样,都应以取得最佳经济效果作为基本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价值规律对于信贷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作用于信贷的体现。假如产出的价值小于投入的价值,即发生了亏损,这就意味着不仅没有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和价值,还把原有的社会财富的货币表现——资金也化为乌有了,这就叫没有收到应有的经济效果。发放贷款,如果不讲求经济效果,所谓支援农业尽快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18.
党的十二大制定了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并把发展农业列为战略重点之一。如何使农业信贷资金管理适应这一新形势,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现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农业信贷资金管理,随着农业经济发展在不断地改进经济是基础,上层建筑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农业信贷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必须为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服务。农业银行恢复后,统一管理农村各项资金。1981年实行了“统一计划,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五年五月,陈慕华同志在一次工商、建设分行长座谈会上谈到加强金融宏观控制问题时,指出:“今年三、四月间,国务院先后发出控制基建规模,消费基金和乡镇企业信贷的通知。我们刚刚要开始控制,有的地方就叫了起来,认为‘你快我不快,你大我不大,你多我不多’。说你搞一刀切……”根据陈慕华同志的讲话,对照去年全国货币发行偏多,信贷规模失控的实际,联系集边、山、老、少、穷于一身的广西河池地区的情况,觉得有一些固有的观念需要重新认识,由此引起的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据有关方面统计,今年以来,农行系统从农村吸收的各项存款直接用于农村有剩余.笔者曾就这一问题对柳城县作了实地调查.上述信贷资金的所谓“饱和”纯属虚假现象,而导致出现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目前的一些金融政策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