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质量管理》2013,(11):52-53
“汽车三包”的推出对于汽车消费者来说无疑是利好的,“汽车三包”条例明确规定了,车辆在三包期间有问题,消费者只需找经销商去解决,这样可以减少在解决问题时经销商和厂家将消费者推来推去出现“扯皮”现象;另外,消费者在修车、退换车时也有据可查,并有法律做保障。三包政策实施后,相信消费者因维修“扯皮”的事,或者因为汽车质量问题而投诉无门的情况会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2.
当一种产品或服务进入市场以后,企业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建立这种产品或服务的可信度,诱导消费者购买,在购买中获得消费者认同,并建立知名度,乃至促进消费者重复购买消费。在中国有一句俗话“头三脚难踢”,对于一种新产品或服务人市来说亦是如此,建立可信度、获得消费者认同、达成交易是建立消费者忠诚的“头三脚”,想快速实现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不过这确是企业的“必修课”。也就是说,企业要建立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并建立消费者的友好感情,增强消费者的认同感和对品牌的忠诚度,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又到“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每年“3.15”是消费者怨气释放日,必然有许多的消费投诉集中在这一天爆发;必然有各层面的消费者协会、质量监督及公众媒体等出面帮助消费者“申冤”,必然也有许多厂家、商家成为消费者申诉的对象。这不,  相似文献   

4.
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2000年的活动主题是“明明白白消费”,这对广大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消费者近些年来被尊为“上帝”,然而,在12亿消费者之中,真正行使了“上帝”的权利、尝到了“上帝”的甜头、过足了“上帝”干病的消费者,目前似乎还不怎么普遍,大多数消费者徒有“上帝”虚名,经常要饱尝“上当”之苦。在现实生活中,“上帝”上当的事屡见不鲜,可以说衣、食、住、行、用、乃至休闲娱乐,稍一不慎就让人上当吃亏。君不见,某些“上帝”买了商品房,有的却领不到合法的产权证,有的则短尺少寸,有的竟是“豆腐渣”危房…·…  相似文献   

5.
鲁钟鸣 《企业天地》2002,(12):46-46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要想长期赢得市场,光靠创产品名牌是不够的,还必须争创“服务名牌”,在“服务”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永葆青春。据报载,海南某摩托车厂推出“名牌服务”工程,对消费者承诺,只要消费者对该产品不满意,不论什么原因一律退货。该厂售给成都消费者的1000辆摩托车,因落不下“户口”,消费者要求退货。该厂二话没说,立即拿出200万元,如数退还消费者。由于该企业注重“服务品牌”,取信消费者,不久,该厂第二批2000辆能“落户”的新型摩托车再次销往成都,立即被消费者抢购一空。由此,不难发现,该…  相似文献   

6.
“家电下乡”给许多农村、牧区消费者带来了实惠。但是,也出现了打着家电下乡幌子欺骗消费者的事件。为此,消协工作人员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家电下乡”产品时,要注意:  相似文献   

7.
畸形的市场培育了畸形的消费者,而正常的市场需要的是理性的消费者。消费者应该学会在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面前,保持一份“从容”和“淡定”,理性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8.
中国消费者报今年上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超市诚信状况大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消费者在超市消费时并不设防,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而少数超市则利用广大消费者对超市的盲目信任,缺乏自律和诚信,暗中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欺诈消费者。此次调查共回收表格2180余份,经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在超市消费时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其中有81%的消费者在超市购物时不会注意“超市所售商品是否存在假冒伪劣问题”;27%和42%的消费者平时“不会”或只是“有时会”注意超市所售商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或其他产品标识;76%的消费者一般不会…  相似文献   

9.
话费低廉、流量不再清零、全国漫游、套餐个性化定制,虚拟运营商在五月份绚丽绽放,向消费者推出了一系列吸引眼球的优惠与创新,引发消费者关注热潮。4G概念方兴未艾,移动虚拟运营商又闪亮来袭。以往在中国电信消费市场,移动流量月底清零、居高不下的上网费、通话费以及垃圾短信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现在,移动虚拟运营商举着“免费”、“流量不清零”、“自由定制”、“资费低”的旗帜华丽登场,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无限期待。  相似文献   

10.
美即是中国化妆品市场一个长于“专注”的楷模,这种专注于源其对消费者的准确定位,以及深谙消费者沟通之道,在让消费者获得其所期望的使用价值的同时,引起消费者的感情共鸣。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通常会针对不同的消费者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使消费者在获得同质的商品或劳务时,所付出的代价存在差别,这就是所谓的“消费者歧视”。其实,歧视并不具有完全的贬义内涵,其中性意义是指“有所区别的对待”,这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消费者市场上的现实状态。因此,对消费者歧视进行经济学分析,有助于深刻理解企业与消费者在市场的不断博弈过程中的利益转移。  相似文献   

12.
“食品标签”就是食品包装上的文字、图形、符号及一切说明物。它是消费者购买食品的“指南针”。然而,一些不法厂家为了牟取不正当的利益,在食品标签上玩起了“障眼法”,“巧妙”地欺骗消费者。笔者现根据实践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条,仅供广大消费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许多消费者都知道经营者对向消费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应根据法律规定承担包修理.包更换、包退货的责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经营者往往利用消费者法律知识的欠缺进行误导。规避自己应当承担的“三包”责任,一些消费者也因维权意识的淡薄而相信了商家的说法。从而无法真正享受到“三包”的权利。本栏目为消费者刊登一些不法经营者在这方面惯用的伎俩,帮助消费者走出认识误区,维护好法律赋予的“三包”权。  相似文献   

14.
融化的车     
对于消费者来说,贷款买车早已不是新鲜事。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各种个性化汽车信贷服务也相继展开,一场围绕汽车金融展开的竞争也在火热上演,“零首付”“零利率”“贴息”等优惠字眼不断挑逗消费者的眼球,也拓宽了消费者的选择面。然而消费者对于这类名目繁多的汽车金融业务是否认同,是否会利用这种业务在购车时为自己买单呢?本期《汽车消费报告》与12580生活播报联手展开的调查,就从“汽车金融”这个话题说起。  相似文献   

15.
《中外管理》2011,(6):131-132
在“眼球经济”时代,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更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唤醣他们的购买欲望?美国营销界总结出“j秒定律”,即消费者会在7秒内决定是否有购买商品的意愿。商品留给消费者的第一眼印象,可能引发消费者对商品的兴趣,希望在功能、质量等其他方面对商品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时下,消费者在逛商店时,经常会看到一些反季商品热销的场面。一些名牌服装4~6折,更有甚者打到了3~4折。反季商品由于价格便宜,很受部分消费者的欢迎。但是,有不少消费者购物只注重价格,而不考虑商品的质量和性能;有的消费者看见别人买,自己也跟着“抢”,把商家的“库存”变为自家的“箱底”。但需要提醒消费者的是,部分商家常以“打折反季商品不退不换”为借口,不提供信誉卡、发票等购物凭证;更有一些商家利用反季销售,倾销“问题”商品。而消费者购买反季商品后一般不会马上使用,只能等到适合季节再用,有的商品在消费…  相似文献   

17.
《监督与选择》2004,(8):B003-B003
消费者在使用空调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想当然”的情况,这是因为消费者不了解空调的技术问题所致。国家家用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专家告诉记者,消费者要想买到适合自己的好空调,使自己在选购空调时显得更“专业”,就必须走出经常出现的一些理解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18.
肖明超 《经营者》2014,(22):80-81
在数字媒体迅速发展、消费者信息获取渠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品牌要长期地黏住消费者,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系比产品物理属性更加重要,但是,如何才能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不再被动地接受品牌的信息,而是希望与品牌互动,明确而独特的“品牌态度”无疑成为与消费者的重要链接点。  相似文献   

19.
“真数码纯平”,“纯平新一代”。广东乐华彩电这两个“新概念”弄得消费者一头雾水。同一款型号的彩电可以有几种名称?可以当几年的“最新产品”?可能大多数的消费者对此不会去“较真”,可四川洪雅的一位消费者凭着一股“较真”的劲头,发现了一件大秘密,同一款乐华RE29ME彩电竟有两种称谓.而且连当了3年的“新产品”。近日,四川省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通报了此事,并认为,乐华彩电有误导和欺诈消费者的嫌疑,涉嫌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广告法》。  相似文献   

20.
盛苏 《上海质量》2006,(5):56-56
每逢一些特殊的日子,商家总会采取各种促销方式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买一赠一”更是惯用的一种促销方式。但是在消费者开开心心接受赠品的时候,赠品的质量却让不少消费者担心,更有不少消费者曾遭遇赠品过了保质期或质量低劣等问题。今年上海“12365”就遇到过类似的投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